•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瑞泰新材沖刺創業板IPO,去年營收18億元,研發投入低于行業均值

    根據深交所披露,分拆至上市公司江蘇國泰(002091.SZ)的江蘇瑞泰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泰新材”)將于11月25日創業板首發上會,中信證券為獨家保薦人。

    IPO前,江蘇國泰為其控股股東,直接持股90.91%,并通過控股企業國泰投資間接持股 3.64%,合計控制瑞泰新材94.55%的股權。國際貿易公司通過控制江蘇國泰,成為瑞泰新材的實際控制人。

    01研發投入低于行業均值

    瑞泰新材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材料以及硅烷偶聯劑等化工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含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電產品、硅烷偶聯劑等。

    按2020年出貨量計,瑞泰新材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產品居國內行業第三,市場份額約為13%。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下游為鋰離子電池,下游應用領域包括動力電池、 消費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等多種方向,公司下游客戶包括寧德時代、LG化學、億緯鋰能等行業巨頭。

    聚焦鋰離子電池材料市場來看,近年來,受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迅速發展,帶動動力電池需求上升;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等新興產品興起為消費電子帶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及電動汽車光儲式充電站等儲能電池市場的逐漸打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市場出貨量增速較快,且有望持續。預計國內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出貨量將從2019年近20萬噸增長至2025年約100萬噸。

    受益于市場紅利,驅動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瑞泰新能業績取得穩健增長。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分別為12.95億元、16.57億元、18.15億元、17.78億元;同期錄得凈利潤分別為1.22億元、2.30億元、2.98億元、1.94億元。但是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瑞泰新材營收和凈利潤規模處于低位,公司資金實力相對較弱。

    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鋰離子電池材料技術路徑迭代較快,且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性能等指標,新型電池技術的研發一直在持續開展中,瑞泰新材面臨技術持續升級的壓力。雖然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發費用呈波動上升趨勢,從5198萬元增加至5736萬元,但是其研發投入占總營收比重為3%左右,低于行業平均值5%,且投入比重還逐年下滑,截至2021年上半年僅為2.59%,隨著紅海市場顯現,未來如果瑞泰新材未能及時推出新產品,其市場競爭力或將下降,進而使市場競爭地位發生不利變化。

    02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較高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是瑞泰新材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其成本占公司營業成本比重較大,超過80%,且2021年上半年進一步增加至91.69%,公司也面臨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導致利潤空間縮窄的隱憂。

    其中2021年以來,主營業務的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鋰由于產能擴張速度不及下游需求增速,價格呈上升趨勢。市場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國內六氟磷酸鋰市場報價已達18-22萬元/噸,較年初的11.25萬元/噸上漲95%,瑞泰新材面臨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不過由于公司上調了產品銷售單價,一定程度上緩沖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毛利率波動風險,報告期內,其毛利率較為穩定,截至2021年上半年,保持20%以上。

    令人關注的是,由于政府施行“兩高”政策,加強環境保護,要求供應商減少能源耗用,同時要求地區對所轄區域內企業采取階段性能源限制措施。由此可見,瑞泰新材或因原材料供應短缺,致使公司業務經營陷入停滯。

    另一方面,從下游銷售端來看,由于瑞泰新材向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到了總營收比重七成以上,且還有波動上升的趨勢,從2018年的74.63%增加至2021年上半年的84.39%,客戶集中較高。未來如果下游主要客戶縮減訂單量,瑞泰新材適時未能開拓出新客戶,公司或因產品銷售下滑,對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03小結

    綜合來看,得益于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實施,新能源賽道持續高景氣,帶動鋰電板塊也在持續走強。身處鋰電行業的瑞泰新材,本次上市受到市場投資者廣泛關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其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在同行業中處于低位,加上主要原材料供應存短缺風險,瑞泰新材未來盈利具有不確定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新股”(ID:ipopress),作者:果戈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