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陷入“逼捐門”,又給公益提了高要求
上周,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成為首位身家突破3000億美元的全球富豪的同時,也陷入了一場“逼捐門”。
他從10月19日起被聯合國一官員多次喊話,讓其拿出約占財富2%的60億美元左右,挽救全球4200萬饑餓人口的生命。面對“逼捐”,馬斯克的回應也很硬核:捐款也行,但要準確描述60億美元將如何解決世界饑餓問題,必須是公開透明的方法,讓公眾可以準確看到錢是如何花的。
“逼捐門”雙方的唇槍舌戰還在繼續,但公眾關注的焦點已經從全球首富轉移到了全球的公益事業上。如果真的捐款60億美元,聯合國要如何挽救4200萬人的生命,不止是馬斯克一個人好奇。
怎樣做公益,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早在2014年,火熱一時的“冰桶挑戰”,就將“漸凍人”這個群體迅速推向公眾視野,最終獲得了7.1億元的捐款,其中約一半的資金被用來尋找“解藥”。
一家關注公益的企業相關負責人對深燃表示,傳統公益模式面臨效率低下、執行不透明等各種難題。這意味著,在當下,公益事業面臨的障礙不再是理念層面,而是如何直觀透明高效的將公益落地。
近年來,從河南洪災中,用戶自發建立“救命文檔”精準對接救援信息,到各式公益節讓輕量、便捷的小額捐贈方式日漸普及,數字化技術的引入,讓大眾看到了“做公益”更多的可能性,也被眾多公益人士視為解決目前行業問題的方式之一。
不過,公益行業的數字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如何讓公益數字化更加深入,讓每個環節直觀、透明、可追溯,讓公眾的公益參與度持續升溫,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公益數字化的斷層,尚未被撫平
深陷“逼捐門”事件中的馬斯克,用一條硬核回應一度扭轉了輿論風向。
他的回應中有兩點要求最致命,一是要看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二是讓公眾能準確看到錢款去向。這恰恰是一直以來公眾對公益組織不信任的源頭所在。
很快,社交媒體上那些原本猜測馬斯克不會花錢在公益救助上的網友,將矛頭又轉向聯合國,認為他們執行效率低下且成本費極高,不值得信任,引得聯合國官員要和馬斯克見面聊。
“逼捐門”還沒結束,但已經證實了一件事:因為執行效率、執行透明度等問題,公眾對于公益機構的信任缺失,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普遍現象。
國內也不例外。近些年,大眾做公益、獻愛心的意識越來越強,也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在公益組織的帶領下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但實際效果往往與公眾的預期有一定差距。
2008年,汶川大地震開啟了大規模網絡捐助,被認為是互聯網公益的標志性事件。但是,當援助款大規模涌向公益機構后,難題也出現了。讓每一筆善款得到妥善使用,在當時對于任何一家基金會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
在這之后,互聯網公益高速發展,盡管慈善組織們也在不斷拓展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但公益組織不透明和落地效率不高的老問題,至今依然無法完全解決。
在遇到重大災害時,公益組織的處理方式、及時反應能力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一旦信任危機發生,披露細節或就不足之處道歉的方式,又很難滿足公眾對慈善組織的高期待。
公益組織的難題不僅出現在重大災害的應對上,常態生活下針對特定群體的幫扶,依然有諸多掣肘。遼寧省慈善總會近日表示,全省120多萬困難群眾中因病致貧占多數,雖然每年慈善總會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開展醫療救助項目,但由于規模小、項目分散、操作層次多,救助對象難落實,致使救助效率較低。
而企業、公眾自發組織公益活動,往往不得其法,供求難以精準對接,反而致使獻愛心效率低下。
2007年,四川攀枝花一小學曾發帖尋求幫助,希望網友能捐贈御寒衣服,帖子發出后,這所學校連續8年每年都能收到數噸的衣物,這樣“愛心過剩”、“無效捐贈”的情況并非個例,至今仍在發生。
就在去年疫情期間,多地餐飲品牌組織了向一線醫護人員捐贈愛心餐的活動。參與者之一的永和大王,其數字信息技術總經理羅杰向深燃回憶道,當時雖然把愛心餐送到醫護人員手里了,但受當時實際情況的影響,用餐時間很難與送達時間完全匹配,醫護人員很難在最佳時間享用,最后效果不盡如人意。
不可否認,過去互聯網公益已經做了不少有價值的探索。“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公益的動員方式,裂變式傳播和無門檻性使得更多的公益活動有了讓公眾關注的途徑與渠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但是,目前來看,對于以效率和落地為兩大核心的公益事業,需要進一步和數字化技術融合。
數字化來了,
公益不僅僅只是捐錢
在推進公益和數字化技術融合方面,已經有了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隨著一批又一批互聯網科技公司主動站出來,調動自身資源和優勢投身公益事業,公益已經不是簡單的捐錢、捐物、辦活動,而是時時刻刻發生、公眾隨手做好事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APP里開設了捐助活動,用戶每天打開微信運動,可以捐步數換取愛心公益金,刷朋友圈時看到求助信息,能隨手捐款貢獻力量……這些公益動作,已經成為很多用戶的常態。
還有騰訊、阿里這樣的頭部互聯網公司創造了“99公益日”、“95公益周”的公益節,號召全民參與公益。百度、京東、網易、拼多多、字節跳動等互聯網企業,也在開展業務之余推動慈善公益事業。
從近兩年來看,數字化技術逐步滲透進公益領域,所帶來的變化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
一個層面是,互聯網企業們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底層能力和生態力量將各方協同起來,讓公益的覆蓋范圍更廣、模式更多樣。
比如,今年的河南洪災、山西洪災中,用戶自發創建“救命文檔”,通過騰訊文檔對接救助信息,可以說是重大災害下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公益效率的真實寫照。
再比如,騰訊、阿里都建立了公益平臺,公眾可以在平臺上自由選擇疾病救助、濟困救災、教育助學等相關類別中想參與救助的公益項目,捐出公益基金,隨手做公益。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莊偉認為,公益平臺將公益轉變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可以利用社群的力量讓公益項目傳播。
另一個層面是,互聯網企業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幫助公益組織數字化轉型,提高公益人員的技術能力,實現數據打通、管理規范,讓活動執行更高效透明、公益款項可溯源。
近兩年,騰訊、阿里都在加速推進“公益上鏈”,以區塊鏈技術讓捐贈者的資金錢款走向公開透明,都是例證。
莊偉分享到,從2013年左右,技術志愿者就在為慈弘搭建數字化平臺,如今不僅已經可以清晰呈現捐助者的錢款走向,而且大大提高了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效率。
然而,走在前列的還是少數。一位推動公益數字化的從業者曾提到,“公益數字化的起點還是很低的,這主要體現在投入不足、能力不足、工具和技術的供給不足。”具體來說,公益數字化需要在便捷度、受助者體驗、公眾信任感等方面持續進化。
最近,深圳“環衛工人不好意思進餐廳吃飯”的話題上了熱搜。一位環衛工人在一段視頻中表示,“像我們掃地的,平時是不會進這種餐廳吃飯的。”網友們紛紛在話題下評論,“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沒有你們這些默默付出的人,哪里來的干凈美好的城市”。
圖源 / 微博
這一暖心舉動背后,是深圳市和科技企業在公益領域的一次共創嘗試。10月26日環衛工人節這天,微信支付聯合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美麗深圳公益基金會和騰訊公益,共同發起了“美麗深圳·微信支付愛心餐公益計劃”。
永和大王、漢堡王、吉野家、四季椰林等十余家餐飲連鎖品牌、近千家深圳餐廳門店都加入了進來。得益于公益的數字化轉型,商戶們的參與方式更加便捷——在收銀系統內打上愛心餐券標識后,餐款支付和愛心餐券的核銷可以一同進行。
整個公益鏈條也非常清晰。環衛工人登錄小程序首次實名身份認證后,公益組織可通過微信實名信息與環衛工人身份信息關聯,實現公益福利精準到人,讓環衛工人每周“一鍵領取”愛心餐券;在用餐前,環衛工人只需通過掃碼支付或者直接出示付款碼,就能以1分錢的價格享用愛心餐。
在國外,“墻上的咖啡”的故事一度廣泛流傳。顧客買兩杯付三杯的錢,把多付的一杯用貼紙的形式貼在墻上,有需要的流浪漢直接進店揭下貼紙消費。現如今,“墻上的咖啡”變成了藏在手機里的一張張愛心餐券,滿足了便捷度、受助者體驗、公眾信任感上的需求。但只是個開始,還需要推而廣之。
公益,需要加速數字化
做公益的人,需要從商戶拓展到普通用戶。
在近日的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微信支付愛心餐計劃”發布了“愛心餐一塊捐”公益插件。用戶到餐廳掃碼點餐時可選擇“捐贈一元錢”,用戶每捐贈一筆,微信支付1:1配捐,捐款直接進入美麗深圳公益基金會賬戶。
環衛工人享用愛心餐
圖源 / 微博
當環衛工人兌換了這份愛心餐,微信支付也將實時告知用戶,這一元錢是在何時何地被使用的。益禾堂、永和大王已率先接入“愛心餐一塊捐”公益插件,未來,包括真功夫、面包新語、奈雪的茶、滬上阿姨、阿香米線等近10個品牌、全國超過萬家門店也將接入。
在整個鏈路中,微信支付將商戶、技術服務商、基金會、受助者、捐贈者等各方力量都組織了起來。如羅杰所說,“公益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的事情,而借助生態和數字化的能力,是可以實現更高水準的精準幫扶。”
面向環衛工人的愛心餐公益項目,未來也許也將復制到越來越多的特定群體上,但這也對公益參與方的數字化能力提出了挑戰。
此前,相關部門發布的《公益數字化研究報告2021》調研顯示,近七成公益組織負責人表示對于數字化有需求,矛盾的是,66%的公益組織投入數字化的金額僅在總募資額的1%以下。負責人和團隊成員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支持,同時面臨數字化資金不足、數字化產品不適配等問題,很多公益組織仍未找到“如何做數字化”的答案。
一些已經初步數字化的公益組織也需要進一步數字化。比如以項目數據為決策提供參考,“公益項目注重數據積累,當以數據來剖析、呈現社會問題時,會更讓人信服。”莊偉說道。
她還希望,隨著未來公益數字化的發展,公益組織不再僅是做到錢款去向的公開透明,而是將社會服務等這一類型非流程化散財的公益項目,也能以清晰的績效評估標準衡量并記錄。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認為,數字化共建生態是一把利器,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技術讓籌款數據全程可追蹤,也讓公益組織內部做出更有效的決策。為此,騰訊基金會今年還專門設立了2億專項基金,用以補貼公益數字化專職人員、資助公益數字化行業支持計劃。他指出,公益數字化的整體方向,必然意味著更廣泛的連接、更豐富的生態和更多的可能性。
微信支付平臺產品運營總監郭中明也提到,在加速數字化的公益時代,公益數字化解決方案需要通用、開放、可持續。透明高效的鏈路,能讓公益在執行時更加可持續,讓各方力量在探索公益時都能夠扎得更深,跑得更遠。
數字化給公益帶來的改變越來越多。無論是日常隨手獻愛心、直播間的愛心助農活動、以公益活動換取公益金,還是重大災害面前的突發應對,數字化技術都是重要的底層支撐。
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站在互聯網科技企業的角度,發揮數字化的優勢,協同更多力量參與公益,已經成為它們承擔社會責任、用技術力量回饋社會的主流方式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力量深度參與、數字化技術進一步深入,我們期待著公益能夠無時無刻、無感無差別進行的那一天。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文中配圖來源于Pexel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深燃團隊,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