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困在“積分”里的網約車司機,賺分比賺錢難?

    “現在出車,不是‘拉錢’是‘拉分’的?!背鲎廛囁緳C王師傅告訴鞭牛士,他對網約車針對司機的打分系統有不少“怨言”。

    這句吐槽著實讓人吃驚,曾經被司機和乘客薅羊毛的平臺變得不一樣了。

    新一輪網約車大戰顯然已經和2015年前后的情況大不相同,“1塊錢打車,司機也賺錢”的故事早就不復存在。補貼雖然還在延續,但一個可見的事實是:司乘端都已經不可能享受曾經的巨額補貼。而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幾乎所有平臺的司機在高峰期都不夠用。

    平臺方當然知道,沒了司機,乘客打不到車,自然就會流失。于是,圍繞司機的搶奪戰開始愈演愈烈,但它不再僅僅是補貼獎勵,各種形形色色的打分系統也無形中成為這場搶奪戰雙方的利器。

    盡管滴滴、高德等早就有了針對司機的打分系統,但依然有一部分司機沒有注意到。不過在新一輪網約車大戰下,隨著一部分司機開始在各大網約車游走,每個分數價值隨之凸顯。

    出行分、服務分、口碑值,形形色色的評價體系都有可能影響到司機的訂單量,最終導致收入的差異。

    補貼是“誘餌”,積分才是永恒?

    滴滴防守,美團狂歡,T3在A輪融了77億,但萬萬沒想到高德似乎成為新一輪網約車大戰的最大受益者。

    有外部人士推測,主打聚合模式的高德打車,因為模式比較輕,目前日均訂單量達到500萬單,穩居行業第二。

    雖然美團推出了花樣繁多的補貼,但定位不準的問題使得高德成為意外的受益者。曾嘗試用美團打車的劉文告訴鞭牛士:“司機根本找不到位置,說我定位不準?!辈贿^劉文也表示,可能是因為在山城重慶,其它城市或許會好一點。

    美團打車的定位問題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發展。然而,相比這一點,在高峰期供不應求的網約車市場,司機數量才是更大的影響因素。

    在這場新的司機“掠奪”戰中,滴滴因為下架原因在這輪大戰中幾乎處于絕對的防守姿態。盡管蘋果手機能夠用戶“從App Store已購項目尋找”,再不濟還有小程序可以使用。但很多司機對此并不了解,在鞭牛士提到這些時,王師傅顯得一臉茫然,因為他為了滴滴接單而“不敢換手機”。

    為了搶司機,補貼必然先行。今年7月,高德率先推出免傭金措施。美團在招募司機的推文中表示,首周將給予1000元大獎,新司機還限時專享3日單單流水增加20%。

    搶奪司機的暗潮仍在進行,但在部分“老司機”看來,這些補貼就像一個“有毒的蘋果”,把你誘惑進來,然后為“積分”拼命。在形形色色的積分規則下,一部分司機認為自己不再是“大戰”中受益方,反倒更像被困在網中。

    上文中的王師傅告訴鞭牛士,網約車平臺一般都有一個衡量司機跑單情況的分數。最高分數不等,有130分的,也有150分的。要達到這個分數并不容易,以130分滿分為例,想要跑到滿分必須要連續幾個月每天出車八九個小時。

    而且不同時段的訂單對應的積分也不同,一般來講,七點到十點是高峰期,對應分數會更高。

    “現在不是‘拉錢’是‘拉分’的。”說到這里,王師傅有點生氣又有幾分無奈。“如果你要低于120分,這一天訂單就會少很多。”

    “賺分難也就算了,但扣分很容易。”王師傅稱,比如出行分每兩個月會重新計算,“7月1日你拉到2分,8月1日如果得1.8分,就會被扣0.2分?!?/p>

    比積分更讓他無力吐槽的是“假期”太少。司機每年一般有20天可以報備,在報備日期,平臺不會扣分。除此之外,一天不出車,分數很快就會掉下來。

    王師傅稱,現在高德、美團、T3都聽過了,他在用滴滴和高德。但是都要跑,不然分就掉,不舍得。

    因為分數掉下來后,直接影響司機接活。網約車司機劉師傅告訴鞭牛士:“之前我的分數超過全國90%的司機。最近十來天沒拉車,現在分被扣的已經掉到后36%,最近拉活就不好拉。”

    劉師傅稱,如果想要回到90%,大概需要連續幾個月每天出車,而且無論出租車還是網約車,都會有類似的“考核”。不過劉師傅對此淡定的多,在他看來,平臺只要保持一個公平度,就不會對派單造成過大的影響。“規則對每個司機都是一樣的。你說100個司機,人家99個都很努力,你不努力,單子少也沒什么問題?!?/p>

    另一位專車司機師傅告訴鞭牛士,他并不了解出行分,“可能專車沒有這個吧”。在他看來,派單可能跟在線時長和合規情況關系更大。

    為了搶分,司機有多拼?

    客觀來講,網約車的出現的確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乘客和司機,初期的補貼更是令乘客、司機都好不快活。

    但伴隨網約車規模的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出租車司機開始心力焦灼,上文中的王師傅正是他們的縮影。

    “過去出租車運營公司的時候,不出車就不賺錢唄。現在就不一樣了,又扣錢又扣分。”王師傅吐槽到。

    為了應對平臺的“積分”規定,出租車司機幾乎用盡了渾身解數。

    有人選擇和積分博弈,刷單、搶單樣樣精通;有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對積分滿不在乎,橫跨多個平臺,哪個平臺有單就接哪個。最終都只有一個目的:多接單多賺錢。

    “刷單”,在電商領域司空見慣的行為,在網約車領域也會出現。據王師傅講,為了獲得高積分,刷單在行業內其實已經成為常見“作弊”手段。

    相比較而言,蘋果手機刷單會更方便,因為“只要關閉定位,這些軟件就收不到位置”。然后用另一個號打車,搶到之后手機放在那里,裝作開一個小時就行。不過這種方式一天只能操作兩次,搶不到就算了,不然就會被判定為刷單。安卓也不是完全不行,只是搶到單之后需要空車跑行程。

    除了刷單,還有自動搶單的作弊軟件,設定好距離等要求它就會自動搶單,沒有軟件的就只能看著訂單被搶走。王師傅稱,這種軟件一年大約需要將近500元。

    還有一些最開始更細節的“小技巧”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用了。比如,過去,司機可以去機場等乘客。因為停車需要收費,很多司機會選擇來回空跑。但現在這種做法已經不行,空車進第二趟就需要收費。

    當然,也有司機對積分并不care。他們會選擇接入高德、美團等多家平臺。這樣一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總有一家會派單。

    “滴滴其實最便宜,但是單量多;美團貴一點,可是單量低;高德給的補助高,不過是一口價。”談起這些平臺,司機李師傅如數家珍。

    刷單也好,多平臺搶單也罷,這些做法實際上都走在“危險”邊緣。前者自不必多說,后者實際上也一直不被鼓勵,原因在于其存在的安全隱患。一方面,司機需要兼顧多平臺難免走神;另一方面,這很容易帶來疲勞駕駛問題。

    早在2019年,合肥、保定等城市就曾明文規定不允許司機一車多平臺接單。不過近年來也有城市在逐步開放。2020年,湛江市發布的相關文件就刪除了此前“一車一平臺”條款。呼和浩特則在文件中明確“一臺網約車可以接入多個在呼和浩特市取得許可的網約車平臺進行接單營運?!?/p>

    2020年12月,723名滴滴司機因為高峰時段多平臺接單,150分的安全分瞬間清零,口碑值大跳水,派單量直線下降。據了解,這項舉措是為了防止司機疲勞駕駛,鼓勵和監督司機安全開車而設立的。

    平臺究竟是怎么派單的?

    從最初的“大額補貼”真香到后來的被司機吐槽。網約車平臺在走過最初的“市場掠奪”期之后終要想辦法盈利。

    司機與平臺的摩擦由來已久,平臺方也在不斷地試圖解決。滴滴在今年4月成立了“網約車司機生態發展委員會”,專門解決司機端相關問題。

    但作為網約車平臺的核心:司機一直是各大平臺角逐的競賽場,而以“積分”為代表的評價體系則是當下補貼之后這個競技場的又一“核心武器”?!皬母@a貼到評價體系,大家的打法其實還是大同小異?!蹦尘W約車平臺內部人士告訴鞭牛士。

    某種意義上,網約車的出現解決了司機和乘客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市場的運行效率。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種信息差正是網約車實現盈利的基礎。

    但高費率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詬病,平臺方只能不斷推出更加透明的賬單解決輿論危機。

    當費率降低,留住更多的司機才能留住更多的用戶,實現更高的盈利。這也是“積分”愈演愈烈的一個基礎。但這種模式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司機苦不堪言,他們一邊吐槽一邊使勁跑車只為稍稍多一點訂單。

    實際上,派單并不完全取決于“積分”。另一行業內人士告訴鞭牛士,首要的兩個原則是就近分配和全局最優。前者很容易理解,自不必做過多解釋。后者則是在多乘客多司機情況下取得的集體最優解,實際上可以簡單理解為初中數學里的線性規劃問題。

    舉個例子,假設現有A、B兩位乘客和a、b兩名司機,a離A更近,但如果a接了A的訂單,b就需要跑更遠的距離去接B的訂單。相反,如果a接了B的訂單,b接了A的訂單,那么盡管看上去A需要等待的時間久一點,但卻避免了B乘客等待時間過長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后者自然就是集體最優解。

    在這樣的兩大基礎原則之上,平臺會根據司機出行分、服務分等構成的口碑值予以派單,這實際上也是為了給乘客更好的使用體驗,而這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前述業內人士還表示,伴隨業務發展和行業變化,評價體系也處于不斷的變化和優化之中。比如在打車淡季和旺季、不同地區、不同車型,就會有不同服務評價機制,也會影響最終的派單結果,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但我們不可忽視的是:有一部分司機對層出不窮的積分評價體系會有一定的怨言。

    “你們上班還有雙休,還有長假,我們就不行?!蓖鯉煾捣Q,為了分數高一些,他們在20天可報備的假期外只能盡量多出車。

    除了派單,司機師傅還關心的就是平臺抽成問題。嘀嗒走向衰落很大程度上或許就是這個原因。王師傅告訴鞭牛士,本來出租車師傅很喜歡用嘀嗒,但是在去年疫情之后,嘀嗒開始收取抽成,100塊收6塊,司機都跑了,用戶叫不到車,司機也就不用嘀嗒了。

    劉文的感受則進一步印證了這點,他表示有一段時間自己經常用嘀嗒打車,但忘了從何時開始,嘀嗒就從自己的選擇中就消失了。

    針對抽成問題,交通運輸部在今年8月份已經明確表示,將設定網約車平臺抽成上線,并向社會公布。派單方面,交通運輸部表示,要求網約車平臺企業持續優化派單機制,盡可能提高車輛在線期間的運營效率。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積分體系,對乘客、司機、平臺而言,都非常重要,它是網約車生態平衡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二次網約車大戰期間,乘客、司機、平臺能否會形成三贏的局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鞭牛士”(ID:bianews8),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