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商用兩年后,5G手機趨于成熟,但玩法沒有本質變化

    手機廠商表示,目前還沒有出現具有爆發性的應用,4G時代的短視頻、移動支付,5G用戶用到的APP仍然是這些,本質上,他們尚未體驗到5G網絡的先進性。

    商用兩年后,中國的5G手機成熟度如何、5G信號覆蓋如何、用戶能用5G手機來做什么?

    11月3日,一位5G手機用戶對記者表示,和商用后第一批5G手機相比,如今產品在通話、攝像、游戲、視頻上的體驗趨于流暢,不再有明顯的發熱跡象,5G信號也更連續。但是相比4G手機,5G手機除了下載、更新速度快之外尚無變化。

    2019年11月1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發布了首款5G套餐,中國出現了第一批5G手機用戶。數據上看,截至今年9月,中國市場的5G手機已經占據了當月手機出貨量的70%,已經有4.45億戶5G終端連接入網。

    如今,手機作為公眾體驗5G的第一個窗口,經歷了終端、網絡逐漸優化的過程,正在趨于成熟。但在殺手級的內容和創新的應用方面,仍然有待探索。

    終端和網絡趨于成熟

    一位國產手機廠商人士對記者稱,目前,5G手機的功耗和發熱,已經降低許多,相比4G過渡期,5G手機產業鏈成熟的速度更快。但是要和4G時代非常成熟的終端相比,5G手機還是有差距的。

    該人士稱,技術上看,5G網絡的復雜性對終端提出了很大挑戰,5G手機要求更低的功耗,要求更大的帶寬和更多的收發天線數量,還要保證體積和續航。這個挑戰比4G初期更大,手機廠商在優化手機的過程中壓力很大,至今一些問題仍在優化中。

    網絡的覆蓋很大程度上影響手機體驗。上述手機廠商人士稱,如果網絡基站的覆蓋不夠密,手機和基站之間的站間距更長,手機的發射功率更大,功耗就更高。上述5G用戶表示,相比初期,目前的手機信號更連續,室外基本實現穩定連接,室內的信號相比之前也更清晰,不再斷斷續續。

    在中國開啟5G之前,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實現了商用,但是,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目前,中國5G基站數量占全球70%數量,在網絡規模上已經領先于國際。

    更迅速的覆蓋,有賴于更強勁的發展動力。StrategyAnalytics無線分析師楊光表示,西方發達市場通常按需部署5G,選擇業務量較高、4G網絡不夠用的區域。相比之下,5G在中國市場不僅是商業的目標,更是國家戰略的體現,所以5G的建設屬于基礎設施先行的模式。

    楊光表示,基礎設施先行帶來的問題是,電信運營商會急迫地從消費者市場獲取收益,但是5G的市場是有發展周期的,收益仍然是不斷爬坡的曲線,這讓運營商產生巨大的動力去推廣5G手機,讓消費者加快遷移5G。

    上述手機廠商人士稱,從2019年底以來,運營商給手機廠商、經銷商出臺過很多優惠的政策,鼓勵整個產業鏈推進5G手機。這兩年時間,也是國產手機增速放緩的階段,手機廠商也亟需新的賣點。楊光表示,2-3年是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當5G手機占據市面大部分品類時,消費者會自然過渡到5G。

    公開數據看,國產5G手機價格已經下探到1000元,相比3G到4G過渡時期,千元機出現的時間點更早。根據財報,截至今年9月,僅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的5G套餐用戶達到6.2億戶,和4.5億5G終端入網數量相比多出1.7億,之間的出入也被業內認作是運營商為推廣5G加大套餐營銷力度所致。記者曾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未更換5G手機的用戶曾被以更低價格要求辦理5G套餐。

    內容和應用待突破

    當前,5G的終端和網絡已經逐步成熟,但未來的發展更多取決于內容和應用。對用戶來說,5G和4G手機在內容和功能上并沒有本質的差別。

    上述手機廠商表示,目前還沒有出現具有爆發性的應用,4G時代的短視頻、移動支付,5G用戶用到的APP仍然是這些,本質上,他們尚未體驗到5G網絡的先進性。

    公開來看,運營商初步開發了一些5G應用,包括5G消息、5G視頻彩鈴、5G智能助手等,在內容和商業模式上還是延續了4G的框架,普遍通過月租費、套餐費體現,有的已到內測階段,被國產手機采用,此方面還沒有公開的用戶數據。

    楊光表示,應用爆發的前提,也和網絡的覆蓋和容量有關,當數據傳輸的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應用才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兩者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上述手機廠商表示,對于殺手級應用何時出現,無法形成一個準確的預測。而我們的觀察是,互聯網公司以及4G時代的獨角獸企業,對5G應用的研發,仍在探索中,另外,新的應用會由新的互聯網公司產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經濟觀察網”(ID:eeojjgcw),作者:沈怡然,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