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Facebook正式改名,要砸600億做這件事:改名轉運能拯救這張“臉”嗎?

    這兩天,一則Facebook公司準備改名的消息,引發了互聯網行業以及各國網友的熱議。

    一時間,全球無數網友都積極參與到了一場“無獎競猜”之中:這家社交媒體巨頭的新名字可能是啥?從FB、Fakebook、Bookface到Zuckussy,各種答案紛飛……甚至還有一家體育博彩網站為這個新名字開了一局,其中賠率最高的前三個名字是“Virtuel”、“Connect”和“Horizon”。

    美東時間2021年10月28日(周四)答案揭曉。在名為Facebook Connect的年度大會上,Facebook宣布,公司名將更改為“Meta”,這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綴,意思是包涵萬物無所不聯。這次大會的主題為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這一天注定是Facebook史上歷史性的一天。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在這樣的活動中公布更名的重大決定無疑體現出,Facebook堅定地希望甩掉問世以來就牢牢被貼在身上的標簽——社交媒體,要跳出發家領域社交媒體的“舒適圈”,著力開拓元宇宙(metaverse)。

    那么,作為社交媒體界的一方“霸主”,Facebook為何要改名?改名背后,扎克伯格究竟打著怎樣的算盤?

    甩掉社交媒體標簽,欲“稱霸元宇宙”,Facebook官宣更名為Meta

    Facebook周四(10月28日)宣布,將把公司名稱改為“Meta”。

    這一更名是在“Facebook Connect 2021”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發布會上宣布的,反映了該社交媒體公司對“元宇宙”(metaverse)的野心。Facebook采用這一經典科幻術語來描述其在虛擬世界中工作和游戲的愿景。

    扎克伯格在視頻中說:“今天,我們通常被是為一家社交媒體公司,但是在我們(公司)的DNA中,我們是一家建立連接人們技術的公司。元宇宙是下一個科技前沿領域,就像當初我們搭建社交網絡一樣?!?/p>

    公告顯示,公司還將其股票代碼從“FB”改為“MVRS”,12月1日開始生效。此外,Facebook也獲得了Meta.com網址以及@Meta的推特賬號。

    今年7月,扎克伯格描述了他對元宇宙的愿景,希望用五年左右時間將Facebook打造為一家元宇宙公司。隨后,Facebook宣布成立了一個致力于元宇宙開發的團隊。兩個月后,該公司表示,它將在2022年將目前擔任公司硬件部門負責人Andrew “Boz” Bosworth提升為首席技術官。在周一公布第三季度財報中,該公司宣布從第四季度開始,將Facebook Reality Labs分拆為一個獨立的部門。

    扎克伯格在周四的信中寫道,“我們希望,在未來十年內,10億人將能接觸元宇宙,成為一個承載數千億美元的數字行業,并為數百萬創作者和開發者提供就業機會?!?/p>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在過去的幾年里,Facebook加大了在硬件方面的努力,推出了Portal視頻通話設備系列、Ray-Ban Stories眼鏡以及各種版本的Oculus虛擬現實頭盔。

    上上周日,Facebook表示,將在歐盟各國招聘高技能的工程師,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創造1萬個高技能的工作崗位。招聘活動正是Facebook打造元宇宙這一數字世界計劃的一部分。

    上周媒體消息透露,更名后,Facebook可能會成為母公司旗下的眾多產品之一,而母公司負責管理Instagram、WhatsApp、Oculus等所有產品。

    也是在上周,Facebook公布的三季度營收、廣告收入、月活用戶均遜于預期,同時強化了VR和AR業務的側重。其表示,從今年四季報起更新,包含AR和VR業務的Facebook Reality Labs(FRL)將單獨立項披露業績表現和進行的投資活動,并在三季報中透露,AR和VR將是其未來幾年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將在未來一年內花費約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9億元)開發構建元宇宙所需的技術,而未來這一投資力度短期內還將持續。

    扎克伯格周四還提供了一個動畫演示,說明該公司對元空間的雄心。動畫中,用戶可以在元宇宙中以他們自己設定的虛擬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扎克伯格說,這其中的很多東西還很遙遠,但公司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了。他預測,元宇宙可能在未來5到10年內成為主流。“我們相信元空間將繼承移動互聯網?!?/p>

    美股周四Facebook盤中拉升,尾盤跳水,截至收盤,股價漲1.51%,報316.92美元,最新市值為8986.16億美元。

    由科幻走入現實,頭部VC加快布局元宇宙,首先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本是源自科幻小說和電影的概念,今年3月美國羅布樂思游戲公司上市引發現實中的“元宇宙”熱潮,一些國內外科技巨頭和資本跑步入場。羅布樂思游戲是一款受青少年歡迎的沙盒游戲,玩家可在其云平臺上開發各種小游戲。

    “元宇宙”由“meta”(超越)和“universe”(宇宙)組成,即“超越宇宙的世界”。牛津詞典將其定義為一個虛擬現實(VR)空間,用戶可在其中與電腦生成的環境和其他人交流互動。

    約30年前,美國科幻作家尼爾·史蒂芬森的小說《雪崩》創造了“元宇宙”概念,指代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小說主人公是一名披薩外賣員,現實中與人合租于狹小倉房,但當他將自己接入“元宇宙”,便入住虛擬豪宅。在“元宇宙”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數字化身”。

    電影《頭號玩家》則直觀地給觀眾展示了實現“元宇宙”的形式。

    戴上VR頭盔便可進入“綠洲”虛擬世界,這里有完整的虛擬社會形態,包含各行業的數字內容、數字產品等。主人公不僅能“看到”,還能通過體感套裝感知虛擬世界中沖突引發的身體疼痛。

    羅布樂思游戲公司首席執行官巴舒基提出了“元宇宙”所需具備的8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接入、經濟系統和文明?;诖藰藴剩霸钪妗睉且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擁有完整運行的社會和經濟系統,現實中的人能以“數字化身”形式進入虛擬時空,并獲得盡可能接近真實的體驗。用戶可在“元宇宙”中進行娛樂、社交、消費、內容創作等。

    Facebook的扎克伯格把元宇宙比喻成一個你“置身其中”而不僅僅是“觀看使用”的互聯網。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說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是可沉浸的互聯網,甚至是終極互聯網。

    業界普遍認為,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業界對“元宇宙”尚未有公認定義,各公司塑造“元宇宙”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今年5月說,該公司正努力打造一個“企業版元宇宙”。美國英佩游戲公司也表示已籌集10億美元資金用于開發“元宇宙”相關產品。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開發實時仿真和協作平臺Omniverse,用于探索“元宇宙”。日本VR開發商Hashilus今年8月開放“元宇宙”瀏覽器“Mecha Bath”,允許用戶直接從網絡瀏覽器進入一個有大量實時在線參與者的虛擬空間。

    在技術層面,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AR)、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是“元宇宙”發展的基礎。其中AR、VR等交互技術和硬件設備是進入“元宇宙”的關鍵。目前,多家公司都推出了消費級VR頭顯設備,戴上它們玩沉浸式游戲、在線虛擬社交均已實現。

    元宇宙被業界類比為1999年互聯網,人們對它將帶來的巨大價值充滿期待。2021年3月10日,被譽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在紐交所敲鐘,引爆“元宇宙”概念。自此,無論資本還是創業者對“元宇宙”的興趣驟然升溫。

    在一級市場 ,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真格基金、五源資本、險峰長青、晨興資本、星瀚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均已開啟元宇宙賽道布局,涉及企業從虛擬社交平臺、虛擬偶像,到游戲公司、VR/AR項目等。

    其中,紅杉資本領投了F2P社交游戲平臺Rec Room的12.5億美元融資。甚至有消息稱,紅杉內部定下了KPI,今年內要投50家元宇宙游戲公司。

    五源資本的投資節奏在純財務VC中步伐最快,幾乎將元宇宙賽道的重點領域都投了一遍,包括社交領域的綠洲VR、做游戲引擎的Bolygon、AI游戲項目超參數等。一位VC領域投資人透露,五源資本內部有三個團隊在看元宇宙領域。

    Facebook“改名換運”?“金蟬脫殼”?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Facebook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有不少觀點認為,或許是該公司近年來麻煩不斷、需要“改名換運”。就在Facebook被曝出即將改名的第二天,該公司便迎來了訴訟罰款“ 三連擊”。

    當地時間20日,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總檢察長拉辛正式起訴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稱其需要在2018年劍橋分析公司的丑聞中承擔個人責任。外媒分析稱,不可否認的是,自2018年被曝出泄漏大量用戶私人信息的丑聞后,Facebook已“深陷泥潭無法自拔”。

    同一天, 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宣布,因Facebook未能提供所需的更新信息,該機構將對Facebook處以近700萬美元的罰款。外媒報道稱,CMA的罰款出臺之際,以Facebook為首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正面臨著越來越多層面的監管和審查壓力。今年春天,CMA和歐盟最高競爭監管機構對Facebook的分類廣告服務Marketplace及其在線約會服務展開了正式的反壟斷調查。近年來,美國國會也一直在討論監管Facebook或分拆其企業集團的可能性。

    就在Facebook決定改名前不久, 有著“吹哨人”之稱的該公司前雇員弗朗西絲·豪根向《華爾街日報》泄露了數千頁的Facebook內部文件,指控該公司以“利益至上”為原則,存在煽動分裂、破壞民主、損害年輕用戶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罔顧公眾利益的行為。隨后,美國國會就這些文件舉行了聽證會。

    值得一提的是, 在美國2020年大選一個月后,臉書解散了其公民操守團隊。這批員工包括了來自艾奧瓦州的產品經理弗朗西絲·豪根。

    美國《時代》周刊11月1日(提前出版)一期的封面選擇了臉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的頭像,但是淺紫色的面容略顯詭異,而在扎克伯格頭像的嘴部位置,則顯示著一個頁面對話框: 請選擇是否刪除“Facebook”?

    對于改名,美媒指出,另一個好處可能是, 扎克伯格可以從一系列的法律紛爭中“金蟬脫殼”。或許下一次在國會議員面前作證時,他的身份將不再是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而是“Horizon”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從理論上講,這將使他免受為Facebook任何錯誤負責的煩惱。他甚至可以拒絕出席作證,不再是那個不得不為Facebook負責的“可憐人”。

    “所以這個想法大概是,Facebook公司想要徹底與Facebook劃清界線。該公司可能將被命名為Zuckplex,然后旗下有一系列的產品,Facebook只是其中之一。 這給人一種黑幫試圖將(非法)資產轉移到合法企業的感覺。 ”一名網友對此吐槽道。

    佛羅里達大學營銷學教授理查德·盧茨稱,盡管有很多先例,但徹底改變一個品牌的名稱也并不常見?!?改名)是很昂貴的。 當一家公司這樣做時,通常是希望或迫切需要與不想要的關聯保持距離。”他介紹道,比如, 與安然破產丑聞有牽連的安達信咨詢公司更名為埃森哲,1996年發生空難后改名為“穿越航空”的瓦盧杰航空公司。

    不過,許多專家都對Facebook此舉的成效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Facebook就算改名了,也無法掩蓋這個公司的問題?!耙粋€新名字可能會使公司煥然一新,但更名并不意味著重塑品牌?!逼放妻D型專業人士阿納伊齊·莫杜表示。他指出,除非Facebook有嚴肅的計劃來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否則僅僅改名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它可能還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美國媒體更是直接在評論文章中表示, “他們以為自己在糊弄誰?”全世界近30億的Facebook用戶都很清楚這家公司的“毛病”——對隱私問題、虛假信息、仇恨言論、種族主義和政治欺詐等爭議視而不見“裝聾作啞”。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ID:nbdnews),編輯:程鵬 王嘉琦 ,校對:孫志成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