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史上最全「食物健康打分機」發布,你每天吃的可能不及格

    當互聯網上充斥著虛假的信息、夸張的廣告;當越來越多新商品打著健康的旗號,卻吃不出健康的味道;當琳瑯滿目的新食物說不清哪里好,因為確實不好......

    當代人的飲食困惑,正變得越來越復雜。

    新品牌、新產品、新成分變得越來越多,你真的分得清哪個健康、哪個不健康,或者同類食物里,哪個更健康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研究人員,花了 3 年,開發了一個新工具——食品指南針(Food Compass)。

    這項研究也是 Food-PRICE(政策審查和干預成本效益)項目的一部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成果最近剛發布在《Nature Food》上。

    他們要讓分辨食品是否健康,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01一個給食物打分的新工具

    如何讓判斷食物健康變得簡單?

    答案也很簡單:打分。

    就像上學時候,老師對試卷畫著勾勾叉叉,決定你是否回家要挨打一樣,現在不健康的食物,就成了食物圈里拿不到分的差等生。

    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國家數據庫常見的 8032 種食品進行研究和測試,評估了 100 多個其他營養分析系統、國家和國際膳食指南,以及與健康相關的營養需求及成分。

    最終的評分算法,涵蓋了 9 個領域,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比例、食品成分、添加劑、加工物、纖維/蛋白質、特定脂質、植物化學物質。

    同時,關注到了 54 個屬性,優先考慮的屬性對應了常見慢性病,如過度肥胖、糖尿病、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癌癥,以及針對孕婦、幼兒、老年人的營養不良風險。

    他們還著重分析了營養素的影響,此前這項內容不那么被其他健康系統所重視。

    除了像其他系統一樣強調負面影響,這個新工具也會呈現健康的部分。這是比起其他系統來說,較為平等的一面。

    另一個新特征是,「食品指南針」是首個進行混合類食品的健康分析的系統,而不是單一分析某種食物成分。

    拿比薩來說,很多健康營養系統對小麥、肉類、奶酪有單獨的評分算法,但對成品本身卻沒有。

    畢竟大部分人走進便利店、餐廳、超市,除了知道要多吃蔬菜,少喝汽水,多吃水果,少吃垃圾食品之外,很難分得清其他食品的好與壞。

    而且有害食物到底有害程度是多少?高糖高脂哪個更不健康?

    不是每個食物都會把自己貼上健康與否的標簽,就算每個人都會研究包裝袋后的成分表,那里還有一堆看也看不懂的成分名詞。

    在「食品指南針」里,每個分數都以我們吃到嘴里的食物本身為準。

    總分為 100 分,排名從最不健康的 1 分,直到最健康的 100 分。

    得分大于 70 分的食品,是最健康且可以經常食用;31 分到 69 分的食品,是健康的但要適量食用;小于 30 的分數的食品,應該最低限度食用。

    可以說,他們提供了目前最完整,同時又最簡便的一個營養分析系統。

    02你吃的食物,都是多少分?

    所有系統里的 8032 種食物,平均得分是 43.2。

    我們從更細分的品類平均得分里,可以了解到各個品類大致的健康情況。

    常見的品類平均得分,從低到高排序如下:

    零食和甜點類:16.4 分;

    牛肉類:24.9 分;

    含糖汽水和能量飲料類:27.6 分;

    家禽類:42.67 分;

    海鮮類:67 分(如果簡單煮熟,許多魚接近 100 分);

    蔬菜類:69.1 分(幾乎所有生蔬菜都接近 100 分);

    水果類:73.9分(幾乎所有生水果都得到100分,棗、香蕉、無花果等含糖量低的水果得分相對較低,但高于 70 分)

    豆類、堅果和種子:78.6 分(很多都接近 100 分)。

    圖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

    我們挑選了幾個突出或常見的食物得分,從高到低排序如下:

    新鮮樹莓:100 分

    全麥谷物:95 分

    杏仁:91 分

    橄欖油:85 分

    即食燕麥片:79 分

    咖啡(包含卡布奇諾等):73 分

    雞胸肉:61 分

    全麥面包:60分

    炸薯條:55 分

    全雞蛋:51 分

    雞肉漢堡:50 分

    全脂牛奶:49 分

    三明治(含醬料):35 分

    烤奶酪面包:32 分

    披薩:25 分

    玉米片:19 分

    豬油:18 分

    熟面條:17分

    白米飯:10分

    蕃茄醬:9 分

    芝士漢堡:8 分

    方便面(有湯)、棉花糖、布丁:1 分

    圖片來自:Eater

    總的來說,在 10 個主要食品類別中,未加工食品通常比超加工食品更健康,未加工食品平均得分 62 分,加工食品平均得分 39 分。當分數高的食物加了不健康的添加劑,或者被煮熟以及罐裝時,分數就會下降。

    所以選擇純天然的食物總是比增了各種添加劑的要好,我們時常習慣了美味的加工食品刺激味覺,忘了食物本身的健康和美好。

    毫無疑問,水果、豆類和堅果平均得分最高,很多新鮮的水果、蔬菜,尤其是自然顏色鮮艷的,都達到了 100 分。這些食物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和蛋白質的比例都很高。

    圖片來自:Unsplash

    而小吃和甜點得分最低,因為他們通常經過了高度加工,一般添加了糖、鹽、黃油、奶油等多類成分。納含量極高的方便面就只有 1 分。

    大家常關注的飲料中,分數也是從新鮮果汁蔬菜汁下降到碳水飲料,比如胡蘿卜汁 84 分,果汁飲料 19 分,可樂就只有 1 分了。

    還有一些經常被「誤會」的食物。

    比如看起來號稱「0 脂肪」的沙拉醬和脫脂咖啡奶精,分數均低于 30 分,我們常常吃的白米,不像粗糧那樣富含纖維,分數也只有 10 分。而添加蔬菜的意大利面醬、微波爆米花、雜糧薯片等都高于 70 分。

    圖片來自:Unsplash

    你可以在購物時,根據分數情況評估,然后快速選擇某種食物,或者選擇適合你的食品搭配。

    這種公開的評分算法,對于引導消費者行為、指定營養政策、科學研究、食品工業實踐、社會投資覺得都有一定的意義。

    據研究團隊報道,食物指南針的潛在用途,主要有以下幾點:

    鼓勵食品行業開發更健康的食品,并重新配制流行的加工食品和零食中的成分;

    通過工作場所健康、醫療保健和營養援助計劃,為員工提供食品購買獎勵;

    為地方和國家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包裝標簽、稅收、警告標簽和對兒童營銷的限制;

    使餐廳和學校、企業和醫院的自助餐廳能夠提供更健康的食物選擇;

    為農業貿易政策提供信息;

    指導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進行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ESG) 投資決策。

    03給食物打分,真的有用嗎?

    很難說這是最好的一種判斷食物健康的方法。

    它沒有考慮到人們飲食的個性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完全用一個分數來替代,未免有種「一刀切」的感覺。

    10 年前,美國就督促過制造商在食品標簽標記「高飽和脂肪、高糖、高鹽」的方法,試圖解決不斷上升的肥胖率,但遭到了很多批評,原因就是這種標簽方式太簡單,有一些人吃有脂肪的食物沒問題,還有人會需要有益脂肪的食物。

    對于有特定飲食限制的患者,對這個「食品指南針」更需要謹慎,要根據實際情況飲食。

    而且,食品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了。

    營養科學本身就是一門不斷變化的科學,我們更是處于一個信息飛速更替的時代。「食品指南針」只能說對當下的食物進行了一個清晰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

    對于食品安全的整體生態來說,「食品指南針」至少給出了一個初步的判斷方式,讓人們能夠輕松地對食物做出相對健康的選擇。

    而且,這也是行業對混合食物以及單個食物全面營養分析的重要一步。

    當這個食物健康系統及數據拓展到全球更多地方,它也能帶來更多的借鑒意義。

    圖片來自:Unsplash

    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并不樂觀。

    每年 315 晚會都會報道各類食品安全事件,近年來也有地溝油、瘦肉精、甜蜜素、過期漢堡等各種有害食物及成分被頻頻曝光,不過還有更多沒曝光的仍在暗流涌動。

    近日《柳葉刀》才公布一個關于飲食和健康的新研究成果。

    經過 20 余年對全球 195 個國家/地區飲食結構的追蹤調查,他們發現全球約有20% 的人因為飲食問題導致生病以及死亡,而中國排在第一位。

    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高鹽(高納)、缺少水果、缺少谷類食品(雜糧),造成易得癌癥和心血管疾病。

    隨著當代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大家不再像過去那樣追求吃得飽,我們的消費品質在不斷提升,更關注如何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追求著更新鮮、更天然、更營養的食物,所以我國也不斷修訂新的食品安全法,以應對新的食品變革。

    圖片來自:Unsplash

    雖然「民以食為天」,但是「食以安為先」。

    「食品指南針」也只是一個開始,墨爾本大學的食品和營養學專家 Gyorgy Scrinis 曾經就遍布市場的超加工食品提出過建議,他認為新的食品安全研究,不僅僅只是關于人們如何做出飲食選擇,還要考慮到更多方面。

    比如要考慮食品供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還要考慮人們對食品消費的經濟能力,很多便宜方便又好吃的「垃圾食品」,其實往往也是低收入人群的最愛。

    對于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來說,重點不是淘汰,而是要讓大家知道這些食物占我們飲食總量的多少,從而找到健康的平衡。

    而我們也可以往更遠的地方看看,就未來的健康目標,調整起每天的飲食習慣——改變從當下開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范兒”(ID:ifanr),作者:吳志奇,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