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數字經濟”面臨安全隱患 數據安全亟待“上鎖 ”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不斷發展,數據集聚開發應用背后的隱私泄露、數據泄密現象值得警惕。在貴陽舉行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數據安全隱憂、數據保護法律制度建設、核心技術創新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焦點。

    “數字經濟”面臨安全隱憂

    在此次博覽會上發布的《中國大數據發展報告No.3》認為,未來中國將創造出“數字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前景令人十分看好。

    但是,近年來,數據安全事件也大量出現,比如5億雅虎用戶信息被黑客盜取、勒索病毒肆虐全球、我國多個招生考試院網站被攻擊導致大量考生信息泄露等等。僅2018年全球公開的數據泄露事件就超過6500起,其中涉及人數超過1億的就有12起,包括萬豪國際旗下喜達屋酒店被黑客入侵,導致5億客戶數據泄露。

    數據集聚開發應用的背后,隱私泄露、數據泄密的風險突出,隱患不小,令人擔憂。在數據的獲取、處理、使用等過程中,如何保障安全成為一個緊迫問題。

    制度建設應考慮合理適度

    近年來,我國數據保護法律制度建設不斷加快。繼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頒布實施后,個人信息保護法于2018年被列入五年立法規劃,數據安全法于2019年被列入年度立法規劃。

    今年5月28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保障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安全,征求廣大網民意見。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郭莉認為,要建立和健全數據保護法律制度、權責明晰的安全責任機制,尤其要考慮到合理適度,既要避免法律缺失,數據被濫用,也要避免防護太過度,抑制了“數字經濟”正常發展。

    “數據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是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技術開發等相結合的一個大體系。”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平說。

    核心技術創新務必加強

    與會專家認為,通過加大研發和創新力度,掌握大數據安全治理的核心技術,提高數據安全預警、溯源能力,以及應急和處置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在論壇上介紹,密碼技術就是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相關技術還需要完善。業內人士建議,人工智能對安全風險處理效率較高,未來應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發力,人工智能本身可以對網絡流量、海量數據、成千上萬的關聯點進行分析,發現異常問題。

    啟明星辰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望佳認為,對于數據安全,應該建立相對獨立的安全防護系統,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安全產業。數據安全人才短缺現象也是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他們認為應加快數據安全專業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