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高溫干旱!重慶實施首批農業減災復產應急項目
“再過10天,就可以上市銷售了。”9月27日,在重慶市武隆區速生葉菜大棚里,重慶市科技特派員、應急速生菜項目主持人周娜查看著播種的菜苗情況,充滿信心地跟菜農說。
今年7月以來,受持續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影響,重慶市農業領域受災嚴重,農產品保供形勢嚴峻。進入9月,重慶市農業領域的災后重建工作也緊張有序地開展了起來。
8月底,重慶市科技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委、市林業局等有關部門,啟動資源配置快速響應機制,實施首批農業減災復產科技應急項目(以下簡稱應急項目)10項。西南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農科院)、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重慶林科院)等單位緊急領命,組織數百位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奔波農業一線,為災后重建挽損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應對高溫干旱上馬應急項目
氣溫最高、時間最長、范圍最大、降水最少,今年重慶遭遇了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高溫干旱,這也直接造成了農業生產災害,稻田失水、蔬菜減災復產、柑橘日灼嚴重……
據統計,今年旱災影響重慶市蔬菜減產50%以上,薯類作物受災面積約260萬畝,柑橘園、枇杷園受災約90%以上,全市30%以上的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
為應對高溫干旱,重慶市科技局緊急收集了近20個區縣受災情況及技術的需求,并征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市林業局及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建議,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定位減災復產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編制了《農業減災復產科技應急項目組織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應急項目10項,財政資助金額850萬元。
“首批應急項目把保秋糧豐收作為重點,聚焦農作物、經果林、畜禽養殖、森林復植四個重點領域。”重慶市科技局副局長許志鵬介紹,應急項目主要圍繞重慶農林減災復產技術需求,主攻薄弱環節,創新應用相關技術解決減災復產中的技術問題。重慶市科技局計劃組織科技特派員,通過技術集成與應用助力災后復產,輻射帶動產業技術進步,助推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應急項目將覆蓋潼南區、江津區、永川區、合川區等15個區縣,核心示范0.7萬畝、技術輻射超過100萬畝,預計畝均減災增收300元左右。
播種育苗技術保障蔬菜供應
“通過對辣椒和茄子植株的整形修剪技術,結合肥水管理,就可以讓辣椒和茄子煥發第二春,收獲期延遲到10月下旬。”9月初,科技特派員、重慶農科院辣椒專家黃啟中和茄子專家田時炳到石柱縣臨溪鎮前進村、酉陽縣麻旺鎮平橋村和王家鄉雄風村開展了整形修剪技術培訓。
為了確保重慶市高溫干旱災后蔬菜的有序生產和市場均衡供應,減少對秋冬蔬菜和越冬蔬菜播種育苗的影響,重慶市科技局啟動了“災后蔬菜生產核心技術集成應用”和“應急速生蔬菜保供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兩項針對蔬菜生產的項目。西南大學、重慶農科院、重慶市農技總站、重慶市渝東南農科院等單位的科技特派員專家成立了項目專家組,開展蔬菜生產的研究和應用示范。
“‘水上漂’蔬菜育苗技術,作用很神奇,最多可讓葉菜提前10天時間成熟上市銷售。”科技特派員、重慶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十字花科室主任陶偉林,在榮昌區仁義鎮開展速生葉菜技術培訓時介紹了這一神奇的蔬菜漂浮育苗技術。
陶偉林說,接到任務后,科技特派員們迅速成立了20人抗旱應急速生葉菜生產服務團,分為速生葉菜新品種引進和種子采購、新技術集成示范、技術培訓與示范推廣、組織協調與信息采集等7個小組,明確了開展漂浮式水培集約化快速育苗、苗菜共生快速高產栽培技術、葉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技術方案。截至9月17日,服務團已經在旱情較輕的合川、潼南、巫溪和有灌溉條件的涪陵龍潭、銅梁平攤及武隆、酉陽高山基地完成苗菜一體化播種近8500畝。其他區縣隨著旱情緩解正在陸續播種,9月20日左右播種完畢,種植面積將達10000畝以上,9—11月可生產速生葉菜3萬噸以上。
災后補救減少柑橘產量損失
重慶地處我國柑橘優勢產業帶,柑橘產業位居重慶七大特色農業產業之首。七八月正值柑橘果實膨大的關鍵期,高溫干旱導致今年的果實產量和質量驟降。
“根據調查,粗略估計全國柑橘總體損失在23%以上。”科技特派員、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員、“柑橘高溫干旱災后補救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負責人淳長品介紹,持續高溫干旱造成柑橘植株死亡、枝條枯死和果實日灼等災害。對此,項目組采取修剪、施肥、促萌、摘除秋花、防治裂果和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技術集成與應用,實現果樹快速恢復,保樹減災、穩產增收的目標。
接到記者采訪電話時,淳長品剛完成在奉節縣柑橘果園的技術指導,在奔赴下一個果園的途中。他欣慰地說:“我們通過及時灌水挽救了柑橘體的恢復,促進了果實快速膨大,減少了產量的損失。”應急項目組在奉節、云陽、萬州、忠縣和長壽等柑橘主產區選定500余畝示范園進行了技術的試驗示范,并對長壽、忠縣和萬州等5個區縣進行了“柑橘高溫干旱災后和秋季管理技術”培訓,培訓相關人員160余人,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挽救了柑橘的樹體和產量損失。
編制方案讓森林早日復綠
持續20多日40℃以上連晴高溫,重慶10多個區縣發生了森林火災。讓過火后的森林早日復綠,確保森林生態安全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通過重載無人機進行精準飛播播種和配合人工植苗造林實現植被高效恢復,是我們項目研究的重點。”科技特派員、重慶林科院森林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正春表示,他們牽頭承擔了“森林火災后植被恢復與快播快種技術集成應用”項目,就是要解決山地災后植被恢復中的系列技術問題。
王正春說,此次重慶山火受災區域多為山高林密之地,從植被恢復上來說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于需要人工種植的地方,交通困難,勞動力缺乏,運輸苗木、水、肥等生產資料難度大;另一方面,這些地方地勢險要,對開展現場調查及災后重建具有極大的安全威脅。
對此,參與該項目的科技特派員,利用重載無人機搭載可見光和多光譜等光電載荷,對區域地理條件惡劣的地區快速開展災后調查和評估,篩選出災后森林植被恢復優勢樹種,編制了植被修復方案。
“目前的天氣還不適合種樹,我們正在抓緊時間開展災后調查和評估,編制修復方案,待11月天涼后進行植被恢復。”王正春說,預計將在江津區、大足區、銅梁區等地區建立災后植被恢復示范片500畝,力爭植被恢復造林成活率達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