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3小時!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在軌進入
7月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13小時。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于7月25日10時03分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轉位對接
問天實驗艙目前已經與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完成交會對接,形成一個“一”字組合體。而在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后,后續它還將轉位到核心艙的側向對接口。
科學實驗
問天實驗艙將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為主,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領域規劃部署了10余個研究主題。未來,將展開上千項科學實驗,這將全面開啟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新時代。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問天實驗艙入軌后,順利完成狀態設置,于北京時間7月25日3時13分,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13小時。
這是我國兩個20噸級航天器首次在軌實現交會對接,也是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于7月25日10時03分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后續,將按計劃開展組合體姿態融合控制、小機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組合測試等在軌工作,并利用問天艙氣閘艙和小機械臂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
問天實驗艙 后續還將進行轉位對接
問天實驗艙目前已經與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完成交會對接,形成一個“一”字組合體。而在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后,后續它還將轉位到核心艙的側向對接口,因此問天實驗艙上還安裝了轉位機械臂,用來完成實驗艙與核心艙之間的轉位對接。
轉位機械臂是實驗艙專有的裝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各有一個。相對應的,在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上分別設置了兩個基座,用于兩個實驗艙進行轉位操作。
問天實驗艙的轉位對接,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轉位任務。在此之前,機械臂曾通過天舟二號與核心艙的轉位操作,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技術實驗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李喆表示,跟核心艙形成組合體以后,轉臂會抓取基座,然后兩艙再進行分離,把實驗艙從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移到永久性停泊口,然后再通過對接機構把兩個艙進行組合,這樣的話就完成了整個轉位的操作。
“艙段轉位任務也非常艱巨,尤其是問天轉位成功之后積累經驗,為后續夢天的轉位就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管調度魏邦友表示。
中國空間站 將展開上千項科學實驗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臺,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未來,將展開上千項科學實驗,將全面開啟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新時代。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員呂從民介紹,問天實驗艙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等4個領域方向規劃部署了10余個研究主題,已立項40余項科學項目。隨著此次問天實驗艙發射,微重力條件下高等植物培養的實驗研究將陸續在軌開展。空間站建成后將持續論證、滾動實施相關科學項目。
“為了支撐相關領域科學實驗開展,問天實驗艙內部署了多個寬約1米、高1.8米、深0.8米的科學實驗柜,包括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變重力科學實驗柜、科學手套箱和低溫存儲柜等。”呂從民說。
呂從民介紹,生命生態實驗柜將開展擬南芥、果蠅、斑馬魚等動植物的空間生長實驗,揭示微重力對生物個體生長、發育、代謝的影響,促進人類對生命現象本質的理解。
——生物技術實驗柜以組織、細胞和生化分子等不同層次多類別生物樣品為對象,開展細胞組織培養、空間蛋白質結晶與分析、蛋白與核酸共起源和空間生物力學等實驗,探索微重力環境下細胞生長和分化規律和機制,為人類健康、生殖發育提供理論基礎,探索重力效應對生命起源和進化影響等。
——變重力科學實驗柜為科學實驗提供0.01G至2G高精度模擬重力環境,采用先進的無線傳能和載波通信技術,支持開展微重力、模擬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不同重力水平下的復雜流體物理、顆粒物質運動等科學研究。
——科學手套箱提供潔凈密閉空間和溫濕度環境控制,配置靈巧機械臂具備細胞級精細操作能力,為航天員操作多學科實驗樣品提供安全、高效支持;從-80℃到4℃的低溫存儲柜,能夠滿足不同實驗樣品的不同溫度需求。
——實驗艙外部署能量粒子探測器、等離子體原位成像探測器,用于獲取空間質子、電子、中子、重離子和等離子體等環境要素數據,為航天員健康、空間站安全運營提供保障支持,并可用于空間環境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