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科技與服務”成多地探索彌合數字鴻溝新解法

    手機里超過半數是詐騙短信、害怕操作失誤導致財產受損不敢使用App,健康碼無法展示出行不便……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人但銀發族面對數字化“不會用”、“不敢用”的擔憂愈發凸顯。

    如何幫助他們搭建起跨越這一數字鴻溝的橋梁?7月23日,在國家反詐中心、工信部反詐中心指導下,支付寶主辦的全國首個針對銀發群體的沉浸式防騙展在京啟動。市民可親臨現場,拆穿最新騙局。同時,藍馬甲行動進社區也同步開展。老年朋友可以在附近社區找到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咨詢手機操作、防騙等問題,獲得一對一解答。

    “當案館”曬出百種騙局 9成老人被勸阻后停止匯款

    “送雞蛋推銷保健品,哎呀,這個我昨天就遇到了,可虧得沒買。”、“拍下來,要給家里老人多提醒提醒。”……記者看到,名為“當案館”的展覽里,通過電話原音再現了近百種各類騙術,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還有人做起了筆記。

    “網絡資料室”人氣最旺,各類騙術被打在了“公屏”上,參觀者走入還會直接“印”在衣服上,意寓人人都是反詐宣傳員。

    “‘當案’取自于上當的‘當’,我們盤點了近1年最為高發的騙局,特別是老人容易遇到的購買虛假保健品、殺豬盤、冒充公檢法、股票牛股推薦等,希望讓看展的人能‘對號入座’,提高警惕。”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擊新型網絡犯罪指導處處長認為,電信詐騙是一種可防控的犯罪,事前預防比事后打擊更重要,尤其不能忽視老年群體,需要我們用技術和愛心為老年人群體保駕護航。沉浸式防騙展暨藍馬甲北京進社區都是幫助老年群體更好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探索與嘗試。

    據悉,這次防騙展在北京展出時間為7月23日-8月5日。此后,該展覽將陸續在上海、鄭州、重慶等更多城市巡展。

    隨著對詐騙的打擊和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反詐意識也越來深入人心。支付寶數據顯示,近半年來,9成老年人被騙時會聽勸停止轉賬,與半年前相比提升20%。“此前,支付寶已經上線了針對老人的暖洋洋客服熱線、全球首個應用于反欺詐的交互式風控產品“叫醒熱線”、支付寶長輩模式等,通過科技能力提升老人使用安全感。“支付寶副總經理祝志曉說。

    “藍馬甲”進社區,用“笨辦法”讓老人敢用、會用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互聯網公司和全國各城市紛紛啟動“適老化改造”。

    數字化背后更需人文溫度。由支付寶發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藍馬甲”志愿行動也同步走入北京百余社區,為老人提供社區防騙講座及駐點答疑服務。

    祝志曉已經參與過多場社區講座,他感嘆老人對于數字生活的期待更超想象。支付寶針對65歲以上專屬暖洋洋熱線,一名客服一周會接到2000多通老人來電咨詢。“老人對如何操作手機求知若渴,他們期待由此加深與子女、孫輩的溝通,甚至有老人曾問過我,‘什么是yyds’。”他認為,社會需要慢下來耐心教導他們,當家庭成員沒空時,就需要社會力量跟上,“藍馬甲”應運而生。“雖然看起來很‘笨’,但這是最貼近老人的方式,一節課能幫助5個老人連上Wi-Fi,3位老人識破騙局,就是成功。”

    據悉,藍馬甲將通過“社區講座+駐點答疑”的模式,讓年長者通過講座了解最新騙局、通用型手機操作知識。“駐點答疑主要是針對老人‘易遺忘’的特點,每周都有志愿者在固定社區上崗,老人有疑問隨時可來。首批社區駐點為豐臺、海淀、東城、昌平的17個社區。”祝志曉介紹。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副所長林美玉表示,“藍馬甲”行動以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既宣傳了反詐知識,也讓老人有了溫暖的陪伴,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據悉,藍馬甲已在全國服務超過10萬人次,覆蓋全國23個城市2000余社區,社區+駐點模式,也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多地試點。祝志曉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力量加入,架起更多的橋梁,給老人提供省心、便捷的晚年生活。

    智能時代正加速擁抱老年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為11.2%,網民的增長主體由青年群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群體轉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老年人加速觸網的同時,智能時代也在加速擁抱老年人。

    上海一網通辦“隨申辦”App推出“老年專版”,將老年人常用的隨申碼等服務集合展示;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許多老人家里陸續安上了“智慧養老三件套”;支付寶上線“長輩模式”,除字體圖標加大、操作頁面簡化外,還去除了一些老年人不常用的功能及營銷推送,降低對老年用戶的打擾,65歲以上老人使用還有一鍵直達人工服務的入口。

    從硬件到軟服務,越來越多的適老化項目走進老人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胡宏偉認為,彌合數字鴻溝,需要全社會都“動起來”。“社會發展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數字鴻溝,過去可能是不會用電視、不會用iptv,現在則是智能手機。”他說,從硬件上降低使用難度、科技上提升使用安全、軟服務上加強指導,讓老人有人可尋、有人可問。“數字沒有溫度,數字化社會卻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