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兵器世界中的“冬奧會” 誰能大放異彩?

    提起冰雪,人們一定對今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冬奧會記憶猶新。如果在兵器世界中也舉辦一次“冬奧會”,誰能憑借自己的獨特技能大放異彩呢?年來,得益于豐富的自然資源、便利的航道以及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被譽為“地球最后寶庫”的北極地區,逐漸成為各國緊盯的“聚寶盆”。

    亙古寒荒之地,而今炙手可熱。隨著北極戰略價值的凸顯,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在北極圈擁有領土的國家,紛紛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一大批具備耐極寒、過雪野、爬冰河等獨特技能的武器裝備競相亮相,力圖在這場新的角逐中搶占有利位置。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北極,且看這些武器裝備——

    破冰——

    茫茫冰原上的開路先鋒

    想要“馳騁”北冰洋,首先面臨的一大難題正是“冰”。北極地區常年漂浮著體積巨大、厚薄不一的海冰。面對這些厚度約為2~4米的海冰,絕大部分戰艦只能望而卻步,唯有破冰船和冰面下的潛艇敢于一試身手。

    提起破冰船,擁有雄厚技術實力的俄羅斯擁有相當分量的話語權。目前世界上體重最大、力量最強的破冰船,正是服役中的俄羅斯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其排水量可達3.3萬噸,能夠輕而易舉破開3米厚的堅冰,堪稱北極航線上的開路先鋒。

    俄羅斯還計劃建造領袖級核動力破冰船,預計排水量將接7萬噸,破冰厚度超過4米,是未來北冰洋上不可小覷的“巨無霸”。

    破冰船只能滿足軍事力量的“冰上”投送需求,而融合了戰艦與破冰船特的“戰斗破冰艦”,一經問世就吸引著世界的目光。2019年10月,俄羅斯多功能武裝巡邏破冰船“伊萬·帕帕寧”號在圣彼得堡海軍造船廠下水。該型北極作戰艦艇除了具備1.5米厚冰層破冰能力外,還裝備有1門76毫米口徑艦炮和集裝箱式巡航導彈發射系統,開創了“破冰船+導彈”的先例。

    其實,俄羅斯并不是唯一擁有武裝巡邏破冰船的國家。挪威海軍“斯瓦爾巴德”號破冰船就搭載有1門火炮和2挺12.7毫米口徑重機槍。美國海岸警衛隊計劃2024年開始下水的6艘新型破冰船上,也將安裝1挺30毫米口徑機槍。盡管這些武器配置與“伊萬·帕帕寧”號破冰船相比有些相形見絀,但一場圍繞破冰船的“冰上武裝競賽”已經悄然展開。

    除了敢于與堅冰“硬碰硬”的破冰船,冰面下的潛艇也要有隨時上浮破冰的能力準備。相比于美國潛艇普遍采用的單殼體設計,俄羅斯潛艇采用的雙殼體設計具備抗打擊、耐撞擊、浮力大等諸多特,上浮破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此外,一些國家還專門模仿鯨魚的為潛艇設計了“鯨背”,如同潛艇身上背上了一把鋒利的冰刀。這也難怪俄羅斯臺風級核潛艇在面對3米厚的冰層時也能勢如破竹、躍出冰面。時靜悄悄躲在冰下,需要時突然上浮破冰并發射導彈。有專家稱,具備破冰能力的北極潛艇才是真正的“水下幽靈”。

    抗凍——

    能非凡的耐寒裝備

    作為地球的“寒極”之一,北極地區冬季均氣溫低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這種“滴水成冰”的日子,一般的武器裝備可招架不住。低溫低濕環境下,金屬、塑料、橡膠等材料易斷裂受損,油箱油罐易結冰堵塞,電子元件的參數甚至還會發生“漂移”。為了不讓武器在北極地區“趴窩”,還需要對這些武器裝備量身定制一些“特殊功能”。

    為實現S-400“凱旋”防空系統和T-80BVM主戰坦克在北極地區的部署,俄羅斯專門為其打造了“暖寶寶”。極地版S-400系統專門增配了輔助燃氣輪機,能對車輛主發動機、操縱室、導彈和電子系統進行獨立加熱。通過精心設計的微氣候控制系統,即便是身處零下六十攝氏度的低溫,S-400系統的車輛發動機同樣也能順利啟動。

    作為為數不多專為北極地區作戰研制的“極地坦克”,T-80BVM坦克同樣選用燃氣輪機為自身提供熱源。與坦克柴油機相比,燃氣輪機更容易在低溫環境下工作,啟動后只需幾分鐘就能保障坦克進入戰斗狀態,更避免了防凍劑或冷卻液的大量消耗。這也難怪該坦克即便是在零下四十攝氏度、風速每秒40米的極寒環境中,依舊能保持不錯的戰斗力。

    除了“暖身”,這些武器裝備還在很多細節上動著“小心思”。俄羅斯為北極地區研制的米-8AMTSH-VA軍用直升機,從制造伊始就采用特殊的焊接技術以應對北極地區的嚴寒環境。同時,該直升機還專門安裝有保溫窗簾、煤油熱器和食品加熱設備等,可謂既“暖身”又“暖心”。

    如今,抗凍防寒已經成為北極地區武器裝備的設計標配。美國空軍為F-35A隱身戰機配備的新型北極生存套件,能讓飛行員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堅持6個小時。加拿大為北極地區駐軍配備的極地款LAV-3戰車,還特意加裝了逆變器插座,可以用來取暖或煮熱飲御寒,深受士兵歡迎。

    越野——

    逐鹿荒野的極地戰車

    北極地區的地貌主要以冰原和苔原為主。崎嶇不的丘陵之上,冬季積雪深厚、路面濕滑,夏季冰雪消融、沼澤遍布、泥濘不堪。看上去北極地區極不適合“越野”,但各類武器裝備并未因此裹足不前,而是通過各種技術加持,提升防滑越野能力,實現了在荒野雪地上的縱橫馳騁。

    曾在俄羅斯紅場閱兵式上高調亮相的“金雕-2”高機動武裝雪地車,戰斗全重僅1.5噸,雪上行駛速度達到每小時65公里,可運送4名士兵并拖曳載重300千克的雪橇。俄羅斯目前還在研發“北極”新型統一作戰臺,該車車體較高,在凍土帶和沼澤帶行駛時,對路面的壓力甚至小于人體。

    要想真正征服北極荒野,擁有特殊履帶的全地形車或許更能適應北極地區的復雜地形地貌。早在2018年,美國陸軍就開始專門為北極地區研制一款“全天候全地形聯合支援車”。美國陸軍的另一款“嚴寒天氣全地形車”,旨在為北極地區開展指揮控制、士兵運送、物資保障和戰場救護等多樣化作戰任務提供機動臺支撐。俄羅斯最新研制的“阿留申人”履帶式全地形越野車,可在零下五十攝氏度的低溫環境工作,后部載客艙必要時可迅速改裝為休息艙、醫療艙或指揮所,已正式列裝俄軍北極旅。

    號稱“北極蜈蚣”的俄羅斯“騎士”全地形越野車堪稱北極“越野神器”,能在北極復雜氣候條件以及完全沒有道路和保障情況下輕松翻越冰山,行程可達500公里。其具有耐寒冷、抗冰雪、越野能力強等特點,是俄羅斯應對北極荒野“見招拆招”的經典武器。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依托該型全地形越野車,搭建起了標準化北極武器機動臺,諸多武器系統都可實現在“騎士”全地形越野車上的“積木式”安裝,彰顯出俄軍北極武器設計研制體系化的特點。

    暗戰——

    極寒之地的無人化對決

    沖一杯咖啡,在裝有暖氣的房間遠程操縱武器,這樣的場景或將成為北極地區軍事博弈的未來。俄羅斯卡拉什尼科夫集團就專門為俄軍的無人機操作員研發了這樣一個全天候工作和生活艙。在苦寒之地北極,逐漸凸顯優勢的無人裝備正在成為新寵。未來,各軍事強國必將進一步探索無人戰車、無人巡邏車、無人潛航器、無人機等無人化裝備的發展應用,一場北極地區的無人暗戰,正悄然到來。

    在無人機領域,美俄等軍事強國發力頗多。早在2019年,美國就在北極地區對“死神”察打一體無人機開展飛行測試,驗證該型號無人機在北極地區執行偵察監視和遠程打擊任務的能力。俄羅斯卡拉什尼科夫集團專門為北極地區研制的ZALA極地無人機,可在極低溫環境下連續飛行250分鐘,主要用于遂行偵察、識別等任務。

    冰層之下,北冰洋也正暗流涌動。俄羅斯自2018年開始研制Sarma無人潛航器,具有高度的設備自主,可在冰下運行至少三個月,預計將于2024年進行量產并部署到北極地區使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正通過“北極移動觀測系統”項目,探索將各類無人潛航器互聯組網,以彌補無人設備在北極地區冰下深處遇到的定位導航與信息通信障礙。

    俄羅斯還計劃將配備有大口徑機槍、機關炮和反坦克導彈的履帶機器人在北極開展試驗。而這些無人裝備的大規模部署使用,離不開強有力的基地化保障。年來,俄羅斯不僅重新起用了蘇聯時期北極圈內廢棄的軍事基地,還積極在北極地區建立新的軍事設施。俄羅斯在亞歷山德拉島上建立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特別建造了極地“專屬”車庫,可確保作戰車輛和無人裝備在緊急情況下,不需要預熱直接進入戰斗狀態。

    可以想象,伴隨著北極專用武器的不斷涌現,北極周邊各國圍繞北極的爭奪戰將愈演愈烈。原本一片冰天雪地的北極,正在成為地緣戰略和軍事博弈的“熱土”。

    標簽: 北京冬奧 兵器世界 地球最后寶庫 北極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