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日本制造的仿真蜻蜓 能讓蚊子遠離你?

    如果蚊子的世界也有大魔王的話,那蜻蜓肯定算一個,蜻蜓是蚊子最有效的獵手,在它們強大飛行能力的加持下,它們捕食蚊子的成功率高達75.9%。

    事實上,蜻蜓不僅在空中壓制蚊子,在蜻蜓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在空中只存活幾個月,甚至更短,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中度過,而蚊子的幼蟲也是在水中成長的,兩者的“恩怨”從水中就開始了。

    蜻蜓的若蟲(蜻蜓是不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在水中會生活長達5年,在此過程中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蚊子幼蟲,而且相比較于蜻蜓成蟲,若蟲的食物選擇更少,所以吃蚊子幼蟲的概率更高。

    總體而言,沒有一種動物像蜻蜓這樣從水下到空中一直追著蚊子吃的,可以說蜻蜓就是蚊子一生的天敵,有研究甚至表明蜻蜓吃蚊子已經有1億年歷史了。

    在這樣億萬年的時間尺度上,蚊子對蜻蜓或許會進化出某種防御措施,至少看到蜻蜓會躲避吧。

    出于這種生物躲避天敵的天然屬,日本一家廠商制造了一種仿真蜻蜓,他們聲稱只要帶著這個仿真蜻蜓就可以讓蚊子遠離你。

    仿真蜻蜓被做成吊墜形式,它可以戴在頭上,可以掛在衣服上,也可以放在口袋邊上,售價達到1980日元,折合人民差不多是98元。

    目前市面上化學驅蚊的產品很多,這些化學物質有一些可能是無色無味的,但就目前而言,沒人可以百分百地確定這些化學氣味對人體也是無害的。

    相較于化學物質驅蚊,日本的仿真蜻蜓是PVC材料制成的,它對人體無害,這是這款產品的主要營銷點。

    就目前來看,這個吊墜作為驅蚊產品在日本本土和臺灣地區還是挺受歡迎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蚊子真的會被一個仿真蜻蜓嚇到嗎?

    蚊子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所有吸血的蚊子都是雌,它們需要血液的營養來促進受精卵的發育,而雄蚊子對動物血液不感興趣,它們主要食物來源是花蜜。

    蚊子主要運用三種感知能力來尋找宿主和躲避獵食者,分別是嗅覺、視覺,以及感知熱量。

    蚊子最強的感知能力應該是它們的嗅覺,因為嗅覺是它們發現目標的第一個手段。

    和人類一樣,蚊子也可以嗅到很多化學物質,它們根據這些化學信息來尋找宿主,或許也會根據這些信息來躲避捕食者。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化學物質是二氧化碳,這是動物呼吸作用排放的廢氣,雖然它對于人類來說沒有任何氣味,但蚊子絕對非常敏感。

    有研究表明,人類呼吸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濃度,一只饑餓的蚊子可以在50米以外都能感知到。

    在二氧化碳的刺激下,蚊子對宿主的視覺才會被激活。

    它們追隨二氧化碳的氣味,就像我們聞到美食的味道一樣,然后大約在5-10米的距離之間,它們的視覺便可以鎖定宿主的位置。

    在視覺線索的引導下,它們繼續靠宿主,在大約不到1米的距離上,蚊子可以檢測到宿主的體溫,從而確保自己即將叮咬的對象是有溫度的動物而不是石頭。

    如果換成仿真蜻蜓的話,唯一能夠讓蚊子感知的信息就是視覺。雖然蚊子無論白天黑夜都可以輕松找到我們,但其實它們的視力并不好。

    蚊子復眼的作用

    昆蟲使用的是復眼,它們的兩個大眼睛上會有數百上千只小眼,基本上每個小眼都起到一個眼睛的作用,所以它們的視力達到幾乎全方位,只有一丟丟死角。

    但是,對于大部分昆蟲而言,它們的復眼基本只能看到光亮和黑暗,或者說只能看到物體的輪廓,遠沒法像我們的眼睛那樣可以清晰描述物體形狀和顏色。

    在這里得重點表揚下人類的眼睛,無論是在昆蟲和脊椎動物中,能看到顏色的動物其實非常少,感謝我們的眼睛給我們一個多彩的世界。

    不過,蚊子的眼睛在昆蟲界也還算不錯,它們有簡單的顏色判斷能力,有研究表明它們對紅色特別敏感——這個顏色最招蚊子。

    復眼強大的地方是它對運動物體很敏感,配合我們前面提到的全方位視角,這種眼睛進化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發現捕食者,并做出躲避措施。

    如果仿真蜻蜓只是靜止不動的狀態,蚊子根本無法注意到蜻蜓,而且我相信蚊子對捕食者肯定也有自己的標準,就像捕蠅草永遠不會去包裹小碎石一樣,這個判斷標準或許就是蜻蜓的運動模式。

    仿真蜻蜓做得再像,只要它沒有模擬蜻蜓的飛行,估計很難激發蚊子對天敵的恐懼,而且蚊子(甚至是所有昆蟲)的大腦也遠沒有達到可以對不同事物產生聯想的能力。

    所以,仿真蜻蜓可以說沒有任何效果,但它怎么能賣這么貴,只能說是ZS稅。

    想要蚊子少咬你的話,現在最好的辦法確實只能是改變自己散發的氣味——減少蚊子喜歡的氣味或者增加蚊子不喜歡的氣味。

    6月30號,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他們發現蚊子傳播疾病能力很強的原因也和氣味有關,他們發現了這個化學物質,并且找到了解決方案。

    蚊子定位病毒感染者

    眾所周知,因為蚊子叮咬而傳播的蚊媒疾病,每年會導致數十萬人死亡,但人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蚊媒疾病傳播速度那么快。

    這次清華大學的團隊發現,實驗小鼠在感染了蚊媒病毒之后,身體就會大量釋放一種化學物質——苯乙酮 (Acetophenone)。

    苯乙酮是人體表皮微生物——芽孢桿菌的代謝產物,它可以有效激活蚊子的嗅覺神經系統,蚊子對它有明顯的趨向

    圖源:澎湃新聞

    這就是為什么蚊媒病毒在最初只有幾人感染的情況下,也會迅速傳播,蚊子確實太容易被感染者的氣味吸引了,而叮咬感染者后便很容易把病毒傳播到其他人身上。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感染小鼠的表皮組織RELM-alpha基因顯著下調,這種基因是哺乳動物表皮的免疫因子,它可以有效調控表皮多種芽孢桿菌。

    很明顯,感染者在病毒的驅動下免疫力下降最終變得的更加招蚊,這是病毒與其傳播者——蚊子長期進化找到的“合作模式”。

    解決方案其實也很簡單,只要上調RELM-alpha基因即可,而清華的科研人員也給出了方法,只要口服維生素A衍生物即可。

    切斷蚊子敏感的苯乙酮可以有效阻斷蚊媒疾病的傳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項研究每年可以拯救數十萬人。

    真的太了不起,為中國科研工作者點贊!

    標簽: 仿真蜻蜓 捕食蚊子 動物呼吸作用排放 蚊子傳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