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人類的心臟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如果讓你畫一顆心臟,你是不是第一反應會畫一個圖片呢?

    但實際上,心形與心臟的形狀并沒有什么關系。

    那么,人類的心臟到底是什么樣子?

    答案你可能意想不到……

    心臟是一個莫比烏斯環?

    研究發現,我們的心臟是一個中空器官,分為左、右心房和心室四個腔。

    但心臟的形狀卻并不是四個腔室簡單組合起來的整體,真正的形態是一個螺旋形的莫比烏斯環。

    早在17世紀,就有人發現心肌纖維的走向呈螺旋狀,之后的解剖也有相似發現,但都不知道這種螺旋從哪里開始又到哪里結束,更無法確定這種螺旋狀結構的意義。

    直到半個世紀前,西班牙科學家Torrent-Guasp通過解剖千個不同物種的心臟后,才解開這一心臟解剖學上的難題。

    他發現,心臟是一條像寬面一樣的肌肉帶通過螺旋扭曲而形成的,這條心肌帶起于肺動脈根部,止于主動脈根部。

    心肌帶以螺旋形態扭成了8字,也就是說心臟的形狀是一個類似于扭了3次的莫比烏斯環。

    心臟為什么會是這種復雜的螺旋結構呢?

    我們都知道,結構是功能的基礎。

    這種螺旋結構的心肌在收縮時會讓心臟發生扭轉,從而主動的將血液泵出和泵入心臟。

    這種扭轉形變就像一種擰毛巾樣的運動,心臟收縮是旋轉扭緊的過程,而心臟舒張是繼扭轉運動后反方向的解旋過程。

    由此可知,心臟并不是像氣球一樣簡單的收縮與舒張。

    那么如此復雜心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Torrent-Guasp認為,心臟的發育過程,體現了從10億年前的蠕蟲到魚類、兩棲類最后到哺乳動物的心臟演化。

    例如,人類胚胎在第18天左右,胚胎頭端會形成一對并列的心管,隨后左右心管會融合成一根心管,這就是原始心臟,這與心臟結構為單一肌肉帶組成的理論相似。

    心管因各段生長速度不同會出現不均等生長,從頭端到尾端出現了幾個膨大區域,依次稱心球、心室、心房和靜脈竇。

    心管除了生長外,還會出現扭曲、移位、融合等一系列變化。

    在第5周初,心臟外形建立就基本完成,但此時心臟的四個腔室尚未完全隔開。

    接下來心臟將繼續完成心房、心室等結構的內部分隔,至第8周結束。

    若分隔的過程中出現障礙,就會造成先天心臟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等。因此,妊娠第3-8周是胚胎心臟發育的關鍵時期。

    這段時期,如果孕婦發生某些病毒感染或接觸有害環境,就可能會導致胎兒心臟發育出現障礙而形成先天心臟病。

    心臟是如何跳動的?

    Torrent-Guasp通過觀察跳動的心臟,區分了縮短和伸長兩種縱向運動,以及縮窄和擴大兩種橫向運動,并認為收縮是沿心肌帶從上往下傳播才能支持這一系列機械活動。

    年的研究發現,正常心臟跳動的電信號起源于竇房結。

    竇房結位于心底的右心房,電信號在竇房結形成后從上往下傳導(即心底到心尖),使心房和心室先后產生收縮和舒張,即心臟的跳動。

    這也為Torrent-Guasp的觀點提供進一步支持。

    標簽: 人類心臟 中空器官 心臟跳動 天性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