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西南地區第一個“綠色品種”誕生了!

    “新培育的這批材料,都是自主的核心寶貴種質資源,是別人沒有的!它產量高、抗病好,還耐旱耐瘠,將來適合在咱們國家廣大區域推廣。”

    玉米育種,需要陽光的熱力。學遠古的夸父,常年“追著太陽跑”的番興明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玉米育種專家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曾獲2019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

    好消息不止一個。“團隊培育的‘云瑞408’剛剛通過國家審定,成為西南地區第一個‘綠色品種’。”番興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綠色高效玉米,是適應新時代農業綠色發展要求培育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玉米。以我國西南為例,玉米廣植于高原旱地溝坎,無法定時灌溉和施用化肥農藥,“云瑞408”可適應缺水缺肥的貧瘠旱坡地,還對大斑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穗腐病等主要病害有顯著抗。

    記者看到,這個新品種顆粒飽滿,粒大、粒深,可糧飼兼用。2019年和2020年參加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區域試驗,兩年均畝產729.2千克,對照其他品種,均有可觀的增產數據,適宜在云貴川等中高海拔春玉米區種植。

    “云瑞408”只是番興明團隊玉米育種史的一個事例。

    在中緬邊境的德宏州隴川縣戶撒鄉,綠油油的2萬畝“SB902”鮮食甜玉米,鋪滿邊境線壩區。在抗疫氛圍中,阿昌族群眾的錢包反而鼓了。“收購價每公斤約6.5元,保守按畝產1噸計,兩個多月間,畝均收入就有6500元。”德宏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李自衛說,這是依靠良種帶動的“甜蜜”產業。

    從云瑞1號到云瑞88號,從鮮食玉米甜糯888到瑞糯1號……30余年間,番興明主持培育40余個玉米品種,種子播遍大江南北,還推廣到了非洲。多年來,累計推廣優質高產雜交種玉米1.14億畝,新增產值137.5億元。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每年種植約6.3億畝,云南有3000多萬畝。玉米種子占種業市場的40%。種源創新發展,玉米種業不能缺位。

    然而,玉米病害蔓延、蟲害加劇的情況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云南為例,2020年玉米白葉斑病大面積暴發,讓人觸目驚心。同時,我國西南、東北等玉米主產區所推廣的品種同質化問題突出,給病害防治和糧食安全埋下不小的隱患。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40余年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合作,久久為功,引進熱帶及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并大規模開發地方核心資源,使云南成為全國擁有熱帶玉米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來,團隊已向國內外育種同行發放自主創制的抗病、優質玉米種質14490份次。“這些‘寶貝’,為擴寬我國玉米遺傳基礎貢獻了云南力量。”云南省政協副主席李學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種業“卡脖子”、糧食安全、畜牧業與工業急需……番興明團隊年愈加認識到,打好種業翻身仗,讓玉米種業裝上更多“中國芯”,擁有核心育種技術是關鍵。

    番興明一半時間帶著團隊與日光賽跑,哪里天熱就奔往哪里的育種基地;另一半時間則泡在了實驗室。

    “我們新創制的單倍體加倍育種技術,改變了傳統育種流程,縮短了時限,這是玉米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番興明介紹,利用熱帶自交系與具有單倍體誘導基因的溫帶誘導系雜交構建選育群體,他們培育出新的適宜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的熱帶玉米單倍體誘導系。用傳統技術選育一個品種需耗費7至8年時間,而用單倍體技術只需要2至3年,育種效率大幅提升。

    但番興明認為,目前,國內對種質資源研究還有待深入,與抗病、抗旱、提高品質相關的功能基因還未得到有效開發,因此要強化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強化育種技術融合創新,方能實現玉米種業跨越式發展。“我們追趕太陽的腳步不會停歇。”番興明說。

    標簽: 綠色品種 玉米育種 綠色發展 育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