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破解病害頑疾 重慶山區長出“金果果”
初冬時節,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上萬畝獼猴桃銷售進入尾聲。據初步估算,今年獼猴桃的產量將達2000噸左右,產值在2000萬元以上。而幾年前,這里的農戶曾被號稱獼猴桃“癌癥”的潰瘍病困擾,是重慶文理學院獼猴桃科技特派員團隊到來后,創新了避雨栽培技術,才破解獼猴桃病害頑疾,讓獼猴桃真正地成了當地農戶的“金果果”。
致富產業遭遇“癌癥”侵擾
獼猴桃維生素C含量高,營養豐富,享有“水果之王”“世界珍果”的美譽,深受消費者推崇。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山地占轄區面積90%以上,夏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獼猴桃糖分含量高,口感極佳。自2002年,黔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種植栽培面積突破5萬畝,年產值1.5億元左右,獼猴桃成為黔江區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就在黔江的果農懷揣獼猴桃致富夢想,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的時候,號稱獼猴桃“癌癥”的潰瘍病卻打擊了大家的種植積極性。
“這種病很厲害、傳染性強,每年2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從枝蔓裂縫處流出白色膿液,導致病部上端枝條萎縮枯死。”中塘鎮興泉村村民李長全說,他們采取的措施均治標不治本。往往由于一個環節的疏忽,就導致整個園區染病,損失極其慘重。
“我們公司在黔江區中塘鎮仰頭山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擁有5000余畝的獼猴桃基地,2012年開始種植紅心獼猴桃,開始的幾年,收益好,效益高,但2016年,一場潰瘍病的大規模暴發,導致三分之二以上的獼猴桃都需要重新分級、嫁接處理,公司損失慘重。”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磊田甜)總經理彭文平說起那次受災仍然心有余悸。如何高效地防控潰瘍病,成了困擾公司的一個技術難題。
2018年,重慶文理學院廖欽洪、蘭建彬、張文林、決登偉、李哲馨、吳中軍等專家組成的獼猴桃科技特派員團隊來到黔江,采用“高校研發+企業轉化+農戶應用”的種植推廣模式,與龍頭企業三磊田甜開展項目合作,在黔江區中塘鎮進行獼猴桃高光效避雨栽培試驗。
創新技術破解病害頑疾
“我們采用團隊研制的納米轉光膜,設計了4種棚架類型,深入研究了棚內空氣溫濕度、光照以及土壤理化指標等生態環境因子變化對獼猴桃潰瘍病防治效果的影響,提出了獼猴桃分階段避雨的栽培模式。”科技特派員廖欽洪博士說,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在秋施基肥后,搭建避雨大棚,11月底完成蓋膜。這樣既避免了重慶高溫天氣對獼猴桃產生的熱害,又改善了獼猴桃周圍的小氣候環境,切斷了潰瘍病菌最重要的風雨傳播途徑,擺脫了獼猴桃病害防治“靠藥治病”的局面。
同時,團隊研發的納米轉光膜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在每年1—3月環境溫度較低時,轉光膜可發揮其保溫、增溫的作用,針對性地將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轉換成獼猴桃所需的“光肥”,改善大棚透過的光質,提高了光能綜合利用率,果品品質和產量均大幅提升。“重慶獼猴桃高光效避雨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得到了重慶市科技局支持,目前,項目涉及的轉光膜、避雨大棚等相關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制定發布地方標準1項。
“獼猴桃高光效避雨栽培項目的實施,很好地解決了黔江地區在低溫高濕環境下,獼猴桃潰瘍病侵染快、防治難的問題。”彭文平介紹,目前,由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的種植戶采用的獼猴桃高光效避雨栽培技術,1畝的建造成本約為1.8萬元左右,棚架使用壽命6—8年。獼猴桃產量每年每畝均可提高1000斤以上,按每斤紅心獼猴桃15元計算,棚架2—3年即可收回建設成本,與獼猴桃露天栽培相比,效益增加明顯,非常適合在重慶獼猴桃主栽地區應用推廣。
據了解,2018—2021年,科技特派員團隊在重慶黔江、萬盛、永川、萬州及奉節等地建立獼猴桃避雨栽培示范點6個,示范面積268.6畝,推廣面積1500余畝,開展相關技術培訓520余人次,獼猴桃平均產量提高了50%以上,潰瘍病發病率降低至3%以下,農戶畝均增收0.93萬元,有效解決了武陵和秦巴山區紅心獼猴桃種植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