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看點!物理按鍵果然比大屏觸控更高效!最新研究評測:特斯拉輸給了17年前的沃爾沃
果然啊,盲目搞大屏、取消物理按鍵,確實不科學。
瑞典知名汽車雜志,一番測試后直接判定——物理按鍵比觸摸屏更勝一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05年的老款沃爾沃V70,全身都是物理按鍵,卻獨占鰲頭。
擊敗特斯拉Model 3、大眾ID.3、奔馳GLB等若干知名選手。
最慘要數上汽名爵Marvel R,完成同樣的任務,足足比第一名多花了3倍時間。
所以觸摸屏的到來,到底是化繁為簡,還是增加駕駛的危險性?
物理按鍵勝過觸摸大屏?
先來看測試結果,在110km/h的行駛速度下,4項任務連續操作下來,12款不同汽車用時如下:
而在此期間,各自行駛的距離為:
綜合來看,表現最好的是沃爾沃V70,這款車沒有觸摸屏,用時10秒,在這期間行駛了306m。
這就意味著,司機開車時僅需抽出一點時間,就能達到目的,更有利于司機專心和集中注意力。
成績最差的是上汽名爵Marvel R,整整用了44.9秒,汽車行駛了1372m。
△MG Marvel R
唯一一款僅有觸摸屏的特斯拉Model 3,排名第6,用時23.5秒,行駛距離為717m。
其余剩下的9款車型均為觸摸屏+物理按鍵搭配使用,排名靠前的兩位是達契亞(雷諾子品牌)Sandero和沃爾沃C40,分別用了13.5s和13.7s,位列第2、3名;
△沃爾沃C40
寶馬iX在12款車型中排名倒數第2,用時30.4s,行駛距離為928m。
△寶馬iX
之所以要開展此項研究,瑞典汽車雜志Vi Bil?gare主要想探究兩個問題:
一是觸摸屏真的比物理按鍵好嗎?
二是觸摸屏會不會更容易影響行駛安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司機在測試之前,有足夠時間了解這臺車和車機操作系統;而且全程都是手動操作,不涉及語音交互。
連續操作的四項任務分別是:
打開座椅加熱,空調調高2℃,打開除霜;
打開收音機,調到指定電臺;
小計里程清零;
儀表亮度調到最暗,關閉中控屏。
此外,他們還從另一個維度進行了測試,即駕駛過程中為了看到屏幕最底端,人眼視線向下偏離的角度。
其中奔馳GLB僅需往下偏20°,而有些車達到了56°。
測評后,該雜志給出了兩大結論:
一方面,他們并非完全否定觸摸屏,他們認為簡潔明了的屏幕UI設計+物理按鍵搭配起來使用,對司機來說更友好更安全。
同時還補充說,某些功能用物理按鍵的話,駕駛會變得輕松很多。
另一方面,按鍵也存在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大眾ID.3和Seat(西班牙汽車品牌)Leon按鍵沒背光,夜間根本看不清楚,會影響到行車安全。
觸摸屏會帶來駕駛危險?
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觸摸屏似乎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甚至開始走極端。
網友們對此看法各異,主要分為支持和懷疑兩種態度:
首先,有網友認為汽車首先是一臺車,然后才是娛樂設備。
同時他認為有辦法實現兩全其美,既安全又智能:
有些功能可以讓汽車自主完成,例如車內溫度調節,顯示屏亮度等等,這樣就不需要人額外操作。另外,屏幕上有些功能,車主不需要的話,如果可以自行刪除就好了。
物理按鍵也有一定好處,你知道它的固定位置和觸感,這樣就不需要每次偏過頭去看。
有人比較樂觀,把觸摸屏和自動駕駛聯系到了一起:
汽車觸摸屏越來越像一臺手機,這些娛樂消遣功能,讓司機不能專注開車。如果這樣下去,就必須加大力度研發輔助駕駛功能,某些情況下幫助司機開車(好讓司機抽空去玩)。
有網友試圖站在車企的角度,思考他們少用物理按鍵的用意:
不幸的是,相比物理按鍵,開發觸摸屏更加節省成本。對于各項功能,他們一開始無需考慮太多,因為后續還可以軟件升級。
還有網友提出質疑——汽車真的需要這么智能嗎?
如果我想要娛樂休閑,我會坐在我家85英寸電視面前,右邊再放一臺電腦,而不是坐在時速110km/h的車里。
事實上,網友的懷疑有其合理性。
英國一項道路安全研究報告指出,當使用觸摸屏操作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車機系統時,駕駛員對路面情況的反應時間,會比正常狀態增加多達57%和53%。
即便使用語音交互方式,比如Siri,也會讓反應時間分別增加36%和30%。
而正常狀態下,司機反應時間約為1秒;司機酒駕的話,反應用時會增加12%;服用大麻后反應時間增加21%。
這么對比來看,開車使用觸摸屏,竟然比酒駕和吸毒還要危險。
相應地,為了解決這些潛在問題,有專家、技術人員和學者給出了如下對策:
《經濟學人》雜志刊登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呼吁汽車安全機構應當制定標準,限制司機在車載屏上使用過度分散注意力的程序和應用。
研究人員還表示,大力發展語音交互,是一種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蘋果、谷歌和三星曾經提出了一種擬態化的UI設計思路,該方式主要由觸覺提醒和確認組成。
通過增強不同的觸覺和觸摸手勢,以及與開關、滑塊和可滾動選擇器等組件的交互,為駕駛員提供更好體驗。
意思就是,雖然司機點擊的是觸摸屏,卻能體驗到類似物理按鍵的感受,從而減少分心。
同濟大學車輛工程博士、人車關系實驗室負責人龔在研,與前面瑞典雜志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他將按鍵和大屏的問題歸為一個矩陣模型,他認為步驟較少、目標非常封閉的情況下(如空調溫度調節),一些精挑細選的按鍵是有價值的。
但是一些步驟較多、目標非常開放(如呼叫聯系人、氛圍燈設置等)的功能,用語音和觸屏更為高效。
他這么描繪物理按鍵和觸摸屏的未來:
未來按鈕不會消失,會以更加簡單化、集成化、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大屏將從簡單的點觸到智能推薦進化。
說了這么多,你更喜歡觸摸屏還是物理按鍵?為什么?你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有車有據,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