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今日訊!人類睡眠悖論:為什么我們比猩猩睡得少?

    在干燥的夜晚,納米比亞的狩獵采集部落桑族(San)常常睡在星空下。他們沒有電燈或新的網飛劇集,讓他們在夜晚保持清醒。然而,當他們早上起床時,他們的睡眠時長并不比典型的西方城市居民更多,而后者整夜都在玩手機。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sissauga)的演化人類學家大衛·薩姆森(David Samson)稱,研究表明,非工業社會(最接近人類演化所處的環境)的人群每晚平均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想想我們的動物近親,這個數字真令人驚訝。人類的睡眠比任何一種已被科學家研究過的猿、猴或狐猴都要少。黑猩猩每24小時睡9.5小時左右,棉頂狨睡13個小時左右,夜猴嚴格來說是夜行的,但實際上它們幾乎從來都不清醒,它們一天睡17個小時。

    薩姆森把這種差異稱作人類睡眠悖論,他說:“在靈長類中我們睡得最少,這怎么可能?”眾所周知,睡眠對我們的記憶、免疫功能和健康的其他方面很重要?;隗w脂、大腦體積和飲食等因素的一項靈長類睡眠預測模型推斷*,人類應該每24小時睡9.5個小時,而不是7個小時。薩姆森說:“這其中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p>


    【資料圖】

    *譯者注

    Nunn, Charles L., and David R. Samson. "Sleep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investigating how human sleep differs from sleep in other primate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66.3 (2018): 601-612.

    薩姆森和其他人針對靈長類以及非工業社會人群的研究已經表明,人類的睡眠在許多方面不同尋常。與和我們親緣關系最近的物種相比,我們睡得更少,同時在夜間處于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REM)這一睡眠階段的時間更長。我們為什么會有奇怪睡眠習慣的原因仍有待討論,但或許我們能在成為人類的歷程中找到答案。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0278-6在已被研究過的靈長類中,人類每24小時的睡眠時間最少。然而,針對圈養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可能無法準確地描繪它們在野外的睡眠習慣。

    從樹冠床到蝸牛殼

    數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樹上,并且很可能睡在樹上。如今,黑猩猩和其他類人猿仍然在臨時的樹床或平臺上睡覺。它們將樹枝彎曲或折斷做成碗狀,與帶樹葉的嫩枝排列在一起。(猿類[如大猩猩]有時候也在地面上造床睡覺。)

    我們的祖先從樹上過渡到在地面上生活,并且從某個時間點開始也在地面上睡覺。這意味著放棄在樹上睡覺的所有好處,包括相對的安全性,不受獅子等捕食者的傷害。

    人類祖先的化石不能說明他們的睡眠狀況。所以,為了研究古人類如何睡覺,人類學家研究了他們擁有的最佳替代者:當代的非工業社會。

    薩姆森曾與坦桑尼亞的狩獵采集部落哈扎(Hadza)以及馬達加斯加、危地馬拉和其他地方的群體合作,他說:“與這些群體合作是一種莫大的榮譽與機遇。”參與研究的人一般會通過佩戴動作記錄儀(Actiwatch)來記錄睡眠模式,該設備近似于配備光線傳感器的Fitbit智能手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演化生態學家和人類學家甘地·葉提什(Gandhi Yetish)也曾與哈扎部落、玻利維亞的齊曼部落(Tsimane)以及納米比亞的桑部落合作,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評估了三個群體的睡眠,發現他們平均睡眠時間只有5.7到7.1小時*。

    *譯者注

    Yetish, Gandhi, et al.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Current Biology25.21 (2015): 2862-2868.

    大衛·薩姆森拍攝坦桑尼亞的哈扎部落睡在簡陋的環境中。

    那么,與我們的靈長類親屬相比,人類似乎已經演化成所需睡眠時間更少的物種。在2018年的一項分析中*,薩姆森表明,我們通過縮短非快速眼動睡眠時間達到了這一點??焖傺蹌铀呤桥c清醒夢最為相關的睡眠階段,這意味著,假設其他靈長類也以相似的方式做夢,那么我們可能比它們在夜晚花更多時間做夢。此外,我們的睡眠時間也是靈活的。

    為了構建人類睡眠如何演化的故事,薩姆森在2021年《人類學年鑒》(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中提出了他的社會睡眠假說(social sleep hypothesis)**。他認為,人類睡眠的演化是一個與安全有關的故事,具體而言,即人數帶來的安全。薩姆森說,時間靈活、快速眼動密集的短暫睡眠之所以演化出來,很可能是因為人類開始在地面上睡覺時受到捕食的威脅。并且他認為,安全地在地面上睡覺的另一個關鍵點是在群體內小睡。

    *譯者注

    *Nunn, Charles L., and David R. Samson. "Sleep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investigating how human sleep differs from sleep in other primate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66.3 (2018): 601-612.

    **Samson, David R. "The Human Sleep Paradox: The Unexpected Sleeping Habits of Homo sapien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50 (2021): 259-274.

    薩姆森說:“我們應該將早期人類的營地和團體視為蝸牛殼?!比祟惾后w可能共用了簡單的住所,篝火能讓人們溫暖,驅趕昆蟲,一些群體成員可以在其他人看守時睡覺。

    薩姆森想象:“在這個安全的社會殼中,你可以隨時回來打個盹?!?/strong>(然而,對于當代非工業社會人群中打盹的普遍率,他和葉提什有分歧。薩姆森報告哈扎部落和馬達加斯加的一個族群頻繁打盹,葉提什則基于他自己的田野研究經驗,稱打盹并不頻繁。)

    薩姆森也認為,這些“睡眠殼”可能也促進了我們的先祖走出非洲、走向更寒冷的氣候環境。因此,他認為睡眠是人類演化史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插曲。

    -Mercedes deBellard-

    人類像我們認為的那么特殊嗎?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演化生態學家伊莎貝拉·卡佩里尼(Isabella Capellini)稱,捕食威脅讓人類比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睡得更少是合理的。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她和同事們發現,平均而言,面臨更高捕食風險的哺乳動物睡得更少*。

    但卡佩里尼不確定人類睡眠是否像表面看起來那樣與其他靈長類如此不同。她指出,靈長類睡眠的現有數據來源于圈養的動物,她說:“我們對動物野外的睡眠如何仍然所知甚少?!?/p>

    因為壓力,動物園或實驗室里的動物可能比自然狀態睡得更少?;蛘咭部赡芩酶?,卡佩里尼說,“只是因為它們那么無聊。”同時,標準的實驗室條件(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可能與動物在自然界中一年所經歷的不相符。

    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研究鳥類睡眠的神經科學家尼爾斯·拉騰堡(Niels Rattenborg)同意,薩姆森對于人類睡眠演化的敘述很有趣。但他說:“我認為這極大地取決于我們是否準確測量了其他靈長類的睡眠?!?/p>

    并且,也有理由懷疑我們并未準確測量。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拉騰堡和同事們給3只野生樹獺佩戴了腦電圖(EEG)設備,發現它們每天睡眠約9.5小時**,而針對圈養樹獺的一項早期研究則記錄了日均16小時的睡眠時長。

    *譯者注

    *Capellini, Isabella, et al.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mammalian sleep."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62.7 (2008): 1764-1776.

    **Rattenborg, Niels C., et al. "Sleeping outside the box: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measures of sleep in sloths inhabiting a rainforest."Biology letters4.4 (2008): 402-405.

    擁有更多野生動物的數據將有助于睡眠研究者。“但是這在技術上是有挑戰的,”拉騰堡說,“盡管樹獺很順從,但我感覺靈長類會花很多時間嘗試卸掉設備。”

    如果科學家對靈長類動物在野外的睡眠有更清晰的認識,可能會發現人類睡眠并不像看上去那樣異常地短。卡佩里尼說:“每當有人稱人類在某些方面是特殊的,那么一旦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數據,我們就會意識到人類并沒有那么特殊?!?/strong>

    阿努普·沙阿(Anup Sha)/Agefotostock坦桑尼亞,一個黑猩猩家庭在休息。演化人類學家大衛·薩姆森認為,人類演化為在他人陪伴中睡眠。

    爐邊談話

    葉提什在小規模的社會中研究睡眠,曾與薩姆森合作進行研究。他說:“我的確認為,就像薩姆森描述的,社會睡眠是夜間保持安全的一種問題解決方式?!比欢a充道:“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解決方式?!?/p>

    他指出,例如,齊曼人有時候會在房子上安裝墻壁,這樣就可以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提供一些安全保障。此外,葉提什曾讓參與研究的人群在早上告訴他,他們在夜間具體聽到了什么動物。夜晚大多數人會被聲音吵醒,這也提供了另一層可能的保護。

    不管有沒有捕食威脅,群居睡覺也是小規模社會中人們白天生活方式的自然延伸,葉提什說:“在我看來,在這些群體中,人們幾乎從來不會是孤身一人?!?/p>

    葉提什描述了齊曼部落的尋常一夜:在白天忙于各種任務后,一個群體會聚集在火邊烹飪食物。他們共同進食,然后夜晚在爐火邊待著。漸漸地,兒童和母親們離開去睡覺,而其他人依然醒著,聊天、講故事。

    因此,葉提什提出,古人類可能把一些睡眠時間用于在火堆旁分享信息和文化。他說:“你突然讓這些黑暗的時間變得非常有益。”我們的祖先可能壓縮了睡眠時間,因為在夜晚,他們有比休息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

    -Kim Salt-

    不滿足的睡眠者

    當然,我們睡多久和我們希望睡多久是不同的問題。薩姆斯和其他人詢問哈扎部落的研究參與者,他們對自己的睡眠感覺如何。團隊2017年的報告稱,在37人中,35個人說他們睡得“剛好夠”*。該研究中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長是每晚6.25小時,但他們頻繁醒來,需要有超過9個小時躺在床上,才能獲得6.25小時的閉眼睡眠時間。

    與之相反,2016年對芝加哥近500人的一項研究發現**,他們在床上的幾乎所有時間都是睡著的,睡眠總時長至少和哈扎人差不多。然而,2020年針對美國成年人的一項調查表明***,接近87%的受訪者說每周至少有一天他們感覺睡得不夠。

    *譯者注

    *Carnethon, Mercedes R., et al. "Disparities in sleep characteristics by race/ethnicity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Chicago Area Sleep Study."Sleep medicine18 (2016): 50-55.

    **Hisler, Garrett C., and Jean M. Twenge. "Sleep characteristics of US adult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76 (2021): 113849.

    **Rattenborg, Niels C., et al. "Sleeping outside the box: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measures of sleep in sloths inhabiting a rainforest."Biology letters4.4 (2008): 402-405.

    為什么不夠?薩姆森和葉提什說,我們的睡眠問題可能和壓力或晝夜節律紊亂有關,或者,薩姆森說,也許我們缺少了演化中一起睡覺的群體。當我們努力嘗試入睡時,我們可能會經歷演化模式和當今生活模式之間的不匹配。他說:“我們基本上是孤立的,這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睡眠?!?/p>

    薩姆森說,對于人類睡眠如何演化的更好的理解可以幫助人們休息得更好,或者幫助人們對自己已有的睡眠狀況感覺更好。

    他說:“很多北半球和西方國家的人喜歡認為自己的睡眠有問題?!钡e個例子,也許失眠其實是過度警覺,是一種演化的超能力?!爱斘覀兊淖嫦仍诖蟛菰纤X時,這可能真的非常具有適應性。”

    葉提什說,研究小規模社會的睡眠已經“完全”改變了他自己的觀點。

    他說:“在西方,人們對睡眠有意識地投入大量精力和注意,而在這些環境中是不一樣的。人們不是想睡夠一定的時間,他們就是睡而已?!?/p>

    原文

    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society/2022/why-people-sleep-less-than-primate-relative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神經現實”(ID:neureality),作者:Elizabeth Preston,譯者:Xhaiden,校對:瑪雅藍,編輯:山雞,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