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暴雷、割韭菜,數字藏品會成為金融詐騙的糖衣炮彈嗎?
出于人道主義,發布韭菜公告,最近,一家數字藏品平臺因為跑路出圈了。盡管公司馬上出來澄清,但這惡作劇般的公告,實在深入人心。
無獨有偶,不久前數字藏品平臺ibox也暴雷了,產品價格幾近全線下跌,“3萬買進1萬賣出”的情況不在少數。這兩件事無疑給投資者們敲響了一記警鐘,數字藏品,又會成為金融陷阱嗎?
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概念,什么是數字藏品?像支付寶的付款碼皮膚、舞臺劇的數字藏品紀念票、文物的3D模型,又或是一張像素頭像。只要有數字版權的作品,在使用區塊鏈技術后,擁有唯一數字憑證的,都可以被叫做數字藏品。
現在國內數字藏品市場一片火熱,今年1月市場的發行額突破4500萬,2月破6000萬,3月破2億,4月直逼3億。伴隨著這些不斷高攀的數字,大廠們也抓緊布局。目前,國內已經有12家互聯網企業布局數字藏品平臺,像阿里的鯨探、騰訊的幻核、京東的靈稀等等。
與此同時,國外NFT市場已經悄然降溫,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近期NFT市場較去年9月的高點22.5萬筆銷售相比,下降了92%,NFT的活躍錢包數量也下降了88%。
在國內監管高壓之下,平臺們將NFT的字眼替換成了數字藏品。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NFT有極強的金融屬性,可以被投資、炒作,在二級市場自由地交易買賣。而數字藏品則吸取虛擬貨幣的教訓,被削弱了金融屬性,放大藝術價值,不可以二次交易。
但只要數字藏品能夠流通,哪怕是轉贈,交易也能夠在暗處滋生,因此入局的炒作投機者并不算少。虛擬貨幣也好,NFT也好,乃至現在的數字藏品,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說到底都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只要有人接盤,這場游戲就不會結束。
國內大廠不以此為主業,為了規避監管風險,轉贈條件設置得極為嚴格。像騰訊的幻核直接不能轉贈,而阿里的鯨探則是購入180天才能轉贈,贈滿兩年才可以再次轉手。目前平臺盈利方式基本靠手續費,比起圈錢割韭菜,更像是為了提前占坑位。
在大廠自我閹割的同時,小一些的平臺已經開始試探。野心最大的是b站,滿30天即可轉贈。它推出的數字藏品“鴿德”,更是賦予收藏者商業開發權,也就是說,用戶可以拿著鴿德的形象去做周邊,實現二次變現。但在其他平臺,數字藏品的版權歸屬還是作者,買家是不可以隨意修改使用的。
小紅書則在發布藏品數量上做文章,近幾個月幾乎每天都有藏品發售,整體數量和京東、天貓的藏品平臺相比,要高出不少。
b站去年虧損急劇擴大,虧損68億,急于找到下一個增長曲線;小紅書則在社區和電商的困境之間反復橫跳,數字藏品被視為突破口。總的來說,越是困難的平臺,就越是激進。
數字藏品目前還是一個新興產物,各方面都在探索階段。就安全性而言,周杰倫的nft頭像就被盜過;就版權而言,未經授權的作品也被拿來牟利;就藝術價值而言,隨意一張圖片就能成為數字藏品,難以評估;就投資價值而言,回報周期太長,容易暴雷。
數字藏品市場看似大火,監管卻還是空白階段,行業也是魚龍混雜。盡管國內監管已經多次釋放信號,要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但具體律法還是一片空白,數字藏品的定價是否公允、運營平臺的技術是否安全,都還存在變數。
這場擊鼓傳花的游戲才剛剛開始,只要市場還在,下一個韭菜就在趕來的路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陳伊婷,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