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解綁手機號關聯賬號,“二次放號”有解了
在知乎、微博、貼吧等社交平臺搜索“舊手機號”這類關鍵詞會發現,在這片“隱秘的角落”里有許多網友在訴苦。有人因為自己的舊手機號被他人“接盤”、導致個人隱私泄露,也有人因為用了其他人的舊手機號、導致許多APP無法注冊,更有甚者因此收到了各類騷擾短信。
為此,在2017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組建了“碼號服務推進組”來解決這一的問題。在經過了數年的協調后,繼此前碼號服務推進組在推出“一鍵查詢”服務后,又帶來了“一鍵解綁”功能。
據悉,“一鍵解綁”提供解除本人持有號碼前(即號碼注銷重啟前),號碼注冊綁定的互聯網賬號關聯關系(本人持有號碼期間綁定的互聯網賬號不受影響)。且只要不是在2021年前就攜號轉網的移動、聯通、電信用戶皆可使用,所覆蓋的互聯網平臺則包括微博、淘寶、抖音、今日頭條、美團、大眾點評、小米生態等。
據體驗過的網友表示,想要解除手機號與互聯網平臺的關系,需要用到身份證號、手機號、驗證碼,以及準確的手機號開卡時間。并且由于碼號服務推進組目前正在進行系統升級,相關服務還處于暫停階段,所以有嘗試解綁的用戶會出現收不到驗證碼的情況。
不過,無論如何對于飽受手機號與上一任主人“藕斷絲連”,或擔心被棄用的舊手機號有泄露個人隱私可能的朋友來說,“一鍵解綁”功能無疑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新辦的手機號其實并不“新”,還會遇到附帶有上一任號主的痕跡,例如登錄某APP的時候竟然提示已注冊賬號等情況呢?
顯然,對于手機號的上一任用戶而言,這個現象也絕不是什么好消息,畢竟他們選擇放棄這個手機號并不代表也會放棄相關的互聯網平臺賬號,但卻出現了手機號的新舊主人被迫“共享賬號”的情況。
更為難的是,手機號被二次啟用的現象此前往往處理起來十分繁瑣。畢竟手機號盡管是新用戶的,但相關互聯網平臺賬號和賬號下的資產顯然是前一位用戶的,而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廠商又互不統屬,所以也難怪網友們給出的解決方案通常會是“直接換號”。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其實互聯網廠商與電信運營商都難辭其咎。如果你是一位在互聯網上沖浪多年的網民,想必知道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互聯網平臺的賬號注冊是需要自己想的,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平臺則幾乎清一色的推薦使用手機號作為賬號。
對于互聯網廠商來說,用手機號作為用戶賬號則可謂是“天作之合”。由于手機號幾乎人人都有,且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這意味著每個手機號背后都大概率會是一位真實用戶,并且用戶還不容易忘記手機號(賬號),還能滿足監管部門對于實名制的要求。
同時相比于傳統的賬號、密碼體系,手機號+動態短信驗證碼不僅省去了記憶密碼的繁瑣,在安全性上也明顯更強。最為重要的是,手機號可以直接關聯到用戶,同時也是獲取用戶數據的核心。
出于對用戶數據的渴求、更好的安全性,以及滿足合規要求的需要,也使得互聯網廠商紛紛選擇將手機號注冊作為核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號也幾乎就為了“網絡身份證”。
然而手機號本身是一個類似IP地址的不可再生資源,根據我國《電信管理條例》和《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碼號資源歸國家所有。為了在有限的資源內提高手機號碼的利用率,通常未辦理停機保號業務、且停機超過3個月以上的手機號,或是用戶主動注銷的手機號,都將被運營商回收并再次利用。
手機號停用被運營商凍結一段時間后再次投放到市場上,業內將其稱為“二次放號”。雖然大家或許會以為11位數的手機號,代表著理論上存在上千億個手機號碼,但實際上手機號碼資源是有限的。盡管目前我國的手機號有11位,但其中前3位是固定的、接下來3位是用來區分地區,剩下就只有5位了,也就是每個號段在每一地區只有10萬個號碼。
在互聯網廠商大規模將手機號作為賬號前,“二次放號”的影響并不大,但互聯網如今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幾乎方方面面。而“二次放號”所引發的一連串問題,歸根結底是運營商數據庫與互聯網廠商數據庫之間并未打通,并能實現“號隨人走”的理想狀態。
目前,“二次放號”的一大問題就是用戶在注銷手機號后,運營商只能刪除自己系統中的用戶相關數據,卻無法知曉這個手機號捆綁了哪些第三方業務。一旦消費者遇到了二次放號產生的各種問題,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其實是“直接換號”,但這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將難題留給下一任號主。
如今信通院碼號服務推進組推出的“一鍵解綁”服務,其實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打通了運營商與部分互聯網廠商數據庫,解決了“二次放號”的后遺癥。然而這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大家不難發現,現在支持一鍵解綁的互聯網平臺數量是有限的,甚至就連主流的互聯網平臺都無法全部囊括。當然了,數據共享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畢竟要讓互聯網廠商開放用戶數據庫并不容易。
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其實是解決號段資源的問題,國際電信聯盟規定最長的電話號碼不得超過15位,而目前國內的手機號是11位,所以理論上升級號碼位數就可以直接解決號碼資源不夠用的問題。此前,國內的手機號其實就有過一次從10位變成11位的經歷,但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變就得從長計議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