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藏品到NFT,國內Web3要怎么玩?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消費者面對滿減折扣的熱情正在逐漸減退。當消費意愿日益低迷,商品選擇逐漸固化,“數字藏品+”的營銷模式開始成為各大品牌商獲取流量的突破口。
圖片來源:天貓、京東
富途ESOP注意到,自去年以來數字藏品的這股熱潮開始在國內各個領域蔓延開來。
2021年12月,河南博物院發布的文創數字藏品“婦好鸮尊”,售價19.9 元,限量 1萬份,一秒內即宣告售罄。
今年3月,中國設計師品牌ANNAKIKI在米蘭時裝周上,推出了2022秋冬NFT虛擬服飾膠囊系列,并邀請一眾女明星曬出自己身穿NFT虛擬服裝的圖片,引發網絡熱議。
圖片來源:微博
不難發現,曾經小眾的數字藏品開始走入大眾視野。
數字藏品為何走紅?被熱捧的背后,是否存在真正的創新價值值得關注?在我國市場監管環境中,數字藏品是否能孕育出本土化生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市場的探索和驗證。
數字藏品就是NFT嗎?
很多人常常將數字藏品等同于NFT,但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數字藏品是一次中國NFT本土化、合規化的嘗試。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從物理層面上說,NFT本質上就是一串儲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具有可驗證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簡單來說, NFT 就像數字資產的身份證,它能夠指向數字藝術、游戲、域名、門票等任何內容,使其成為可以永久擁有、保存、追溯的數字資產。
最早的NFT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NFT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此后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摸索,2017年,Larva Labs在以太坊公鏈上發布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NFT項目 —— Crypto Punks,正式開啟了將數字圖片作為加密資產的時代。
2021年3月,數字藝術家Beeple的一幅NFT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000萬美金的成交價吸引全球關注。至此,海外NFT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同年谷歌搜索量、交易數量、交易金額等關鍵性指標均呈現爆炸式增長。
作為一個舶來品,NFT進入中國時間較晚。可以說,國內NFT市場是從2021年中螞蟻鏈粉絲粒發布的兩款NFT皮膚“敦煌飛天”與“九色鹿”后才開始逐步成長的。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避免NFT變成炒作投機的工具, NFT進入中國市場后,弱化了其投資交易的金融屬性,更多是從版權保護和數字資產確權的角度切入,以“數字藏品”的身份,去探討在中國市場發行、銷售、流通等方面的規則和標準。
因此,2021年10月以后,螞蟻鏈粉絲粒、幻核等平臺將發售的NFT產品全部改名為“數字藏品”,明確了數字藏品在中國獨特的市場定位和發行意義。
中國數字藏品 vs. 海外NFT
根據NFT的三層產業鏈 —— 基礎設施層、項目創作層、衍生應用層,富途ESOP梳理了目前海內外NFT市場發展路徑的區別。
| 基礎設施層:公鏈 vs. 聯盟鏈
區塊鏈技術是數字藏品的底層技術基礎設施,按去中心化程度,區塊鏈大致可分為 公鏈、聯盟鏈及私鏈。
資料來源:頭豹
國外區塊鏈以公鏈為主, 其中以太坊公鏈的NFT生態發展較早,在目前NFT基礎設施領域占據約80%的市場份額。公鏈不對參與者設置準入門檻,任何人均可參與,具備完全去中心化特質,并且安全性較高。因此,公鏈為NFT產品實現交易、流轉提供了友好的數字交易環境,但炒作投機NFT作品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國內區塊鏈以聯盟鏈為主, 如螞蟻鏈為支付寶、阿里平臺的數字藏品提供技術支持;騰訊至信鏈為幻核提供基礎支持等。聯盟鏈與公鏈最大的區別在于,聯盟鏈參與者都擁有明確的現實身份,且具有一定的準入條件。所以聯盟鏈雖然安全性相對低于公鏈,但在炒作管控、存儲和能源消耗方面均具備一定優勢。
| 項目創作層:個人 vs. 平臺
國外NFT作品大多以個人原創內容為主。以目前全世界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為例,平臺用戶可以上傳自己制作的圖片、視頻、音樂等NFT作品進行銷售。由于NFT作品 制作門檻低、創作自由度高,定價自主性強,從2017年發展至今,OpenSea平臺已經擁有8000多萬種NFT產品,用戶數量超60萬。
圖片來源:網絡
國內數字藏品則以頭部互聯網及金融企業發行為主。根據億歐智庫統計,2021年我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約1.6萬件,在全球占比84%,位居第一。其中,騰訊、百度和支付寶申請數量排名前三。發行主體的數量決定了 國內數字藏品市場目前完全處于賣方市場,也因此, 定價模式為平臺主導型定價,即同一批次數字藏品采用統一的市場售價。
| 衍生應用層:發展期 vs. 萌芽期
NFT的衍生應用層主要是基于項目創作層鑄造的NFT作品衍生應用,包括但不限于二級市場、社交平臺、融資平臺等。
國外NFT發展較早,對于NFT衍生應用體系的探索更加深入。例如OpenSea、SuperRare等二級市場平臺鼓勵用戶將NFT作品進行二次交易,加強NFT作品的流動性,提高其升值空間。Nifty‘s、Showtime等NFT社交媒體平臺則將創作者、品牌商、出版商、粉絲社區等聯系在一起溝通交流。
國內對于數字藏品衍生應用的探索尚處在萌芽期。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了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盡管NFT與虛擬幣并不等同, 但目前我國各數字藏品平臺暫未開放二次交易,僅支持個人收藏及使用或無償轉讓。
本土化嘗試初見成效
富途ESOP注意到,數字藏品在剝離了金融屬性后,其價值內核依然在國內市場不斷演變,通過與不同行業間的相互融合,發展出更加豐富的內涵。
數字藏品與藝術的結合正在改變傳統的藝術收藏觀念和行為。一方面,憑借區塊鏈技術獨一無二、不可篡改的特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藝術收藏品市場存在贗品的頑疾。另一方面,國內數字藏品相對便宜的價格,讓藝術收藏品更容易走進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藝術品、藝術家與更多的觀眾建立連接,從而更好地推動藝術收藏品行業的發展。
對于品牌營銷來說,數字藏品更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流量獲取思路。數字藏品自帶的IP屬性和社交屬性可以迅速幫助品牌建立粉絲群體,有利于維護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長期聯系。例如去年12月,奈雪的茶打造元宇宙IP形象“NAYUKI”并推出限量數字藏品盲盒,72小時斬獲GMV2個億,就是一次很好的“數字藏品+”營銷模式的嘗試。
圖片來源: 網絡
結語
可以預見的是,數字藏品這片藍海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作為元宇宙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之一,數字藏品的內在價值正在被不斷挖掘和開拓。
也有不少網友調侃,“現在的數字藏品賣得出去就是NFT,賣不出去就是JPG”,也反映了目前的數字藏品價值體系尚未建立,應用場景單一,作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
富途ESOP認為,數字藏品本身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商業價值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時刻保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才能做出更好地選擇和判斷。
參考資料:
[1]《NFT本土化嘗試 —— 2022中國數字藏品行業研究報告》,億歐智庫,2022年5月
[2]《2022數字藏品研究報告 —— NFT:中西方價值捕獲的分化之路》,算力智庫,2022年3月
[3]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博物館,2007(03):88-93[4] 蘇剛.數字藝術收藏品及NFT迷局[J].中國美術,2021(04):33-37.
[5] 張程.NFT的價值與風險[J].檢察風云,2022(06):36-3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富途安逸”(ID:futu-ie),作者:富途安逸,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