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無人機還有機會嗎?

    當第一架無人機作為訓練靶升空時,很少有人能預見它在民用市場的前景。從幾年前火爆一時的航拍直播,到如今普遍應用在物流、植保、安防、測繪等領域,民用無人機早已不再新奇。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55.8萬名無人機注冊用戶,總計注冊無人機51.7萬架,市場規模接近600億元,形成破圈之勢。

    在IDC發布的全球民用無人機企業排名中,大疆以消費級市場超7成的占比高居榜首,另有昊翔、億航等六家國產企業位列前10。受疫情沖擊,全球無人機產業規模縮水,但在這樣的逆勢下,2021年中國無人機企業進一步擴大貿易順差,出口額增幅超過一倍,保持了我國在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領先地位。

    從消費級單一增長,到消費級、工業級兩點開花,在無人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國產無人機正迎來發展的黃金年代。

    01 起飛

    2012年,大疆推出了一款名為Phantom的消費級無人機。

    在Phantom以前,無人機多使用固定翼,這種機翼具有很高的魯棒性,續航能力強、航程長,低電量情況下依然能夠攜帶大載重,在軍用和工業級的民用場景中十分適用。可隨著航拍這個新熱點出現,固定翼無法定點懸停的弱點暴露出來,不能垂直起降也限制了它的應用場景。

    大疆的創始人汪滔從小喜歡航模,對飛行器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有自己的追求。為了實現“免調試、易操作、易維護”的目標,Phantom創新性地裝上了多旋翼,滿足航拍愛好者對靈巧性的要求,多旋翼無人機不需要跑道就能完成垂直起降,電機直連的設計讓機翼部件便于安裝;搭配成熟的飛控系統,不但能實現空中精準懸停,還具備失控返航功能,把業余飛手的操作難度降到了最低,可搭載GoPro的設計讓Phantom成為全球首款航拍一體機。

    是工具,也是玩具,Phantom的創新讓無人機從發燒友的小圈子走進了大眾視野,也讓大疆打響了名氣。2010年,大疆還只有300萬元的營收,等到2013年,營收數據已經增長到了8.2億元。此后五年,憑借航拍器、手持云臺、飛控系統等多條產品線,大疆拿下了國內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成的份額,穩坐國產無人機企業頭把交椅。

    其他無人機玩家也不甘落后,從小眾的工業級市場向消費級轉移,其中一度對大疆造成威脅的當屬零度智控。成立于2007年,此前零度智控一直把目光鎖定在工業級市場,雖然與大疆同時期啟動了對多旋翼產品的研發,但為了準備當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舉辦的“中航杯”無人機競技大賽,不得不將多旋翼產品的發布延后,最終被大疆趕在了前頭。

    在Phantom調動起大眾熱情后,零度智控推出了口袋無人機Dobby,由于發布時間剛好處于大疆新產品系列推出前的空檔期,不到200克的機身重量比此前的Phantom更方便攜帶,Dobby迅速憑借差異化的定位拿下了超過20%的市場份額,成功躋身行業第二。

    至此,國內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確定起“南大疆,北零度”的格局,緊隨其后的還有昊翔、臻迪等企業,以航拍效果作為主要突破點,把消費級無人機的市場越做越大。隨著大眾投向無人機的關注越來越多,工業級市場也迎來了新的轉機。

    02 航線

    差異化需求,是細分市場出現的必要前提。

    隨著無人機穩定性、安全性、載重能力不斷提高,與產業結合的速度也在加快。作為有著18億畝基本農田的農業大國,植保無人機在國內市場上無異于一種剛需,因此成為了無人機企業打開工業級市場的首要考量。

    在Phantom大獲成功后,大疆加大了技術投入,一方面保住航拍器市場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則投身植保機研發,于2015年發布了首款農業植保機MG-1,正式步入農業無人機市場。

    10L藥液裝載量、4個噴頭、噴幅可達4-6m、低空作業,這些硬件指標現在看來不免落伍,可與傳統人工相比,噴灑效率已經達到了30倍,也降低了噴灑過程中農藥中毒的可能性。再加上MG-1的售價比進口無人機低、穩定性也更高,因此受到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追捧。2014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僅有695架,總作業面積426萬畝;到了2015年底,我國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已達到2324架,總作業面積1152.8萬畝,增幅分別為234%、170.6%。

    和消費級市場一樣,除了走在最前面的大疆,市場上不乏強勢跟隨者。在植保領域,常與大疆相提并論的是極飛。同樣成立于2007年,極飛在前幾年的發展策略與零度智控基本一致,也是瞄準工業級市場,在物流、消防、科考領域都有涉獵,甚至曾為順豐生產過快遞無人機。

    到了2013年,在大疆的壓力之下,極飛開始縮小自己的包圍圈,尋找專精領域。當時正趕上農業部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水稻全程機械化”、“加快植保機械研發”等戰略接連提出,創始人彭斌果斷轉身,將極飛的定位調整為農業科技公司,開始在大疆尚不能一手遮天的農業領域發力。

    圖:2015-2020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結構(Frost & Sullivan數據,新眸繪制)

    2015年4月,極飛推出了能半自主作業的植保無人機P20,比大疆的MG-1還要早幾個月。雖然知名度沒那么響、市場反應也不如大疆出色,但單論技術水平,二者不相上下。此后,“一招鮮吃遍天”,極飛在農業領域鋪開業務,又研發了無人車、自駕儀、物聯網設備等多條產品線,躋身國內農用智能裝備領域第一梯隊。

    除了植保領域,在其他應用場景中,也出現了一批質量過硬的國產品牌,像主打空中媒體、智慧城市管理的億航,設計垂直起降固定翼機型的縱橫等等。從市場規模上看,我國工業級無人機已經達到了近300億元的市場水平,與5年前不到50億元的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細分下去,消防、安防、地理測繪、巡檢等領域的應用規模也都超過了10億元,逐漸追平消費級市場的表現。

    03 落腳

    “短期內普及不太現實”,是汪滔(大疆創始人)在被問及無人機送快遞時的回答。不僅是物流領域,在其他應用場景中,無人機同樣面臨著難以普及的問題。

    一方面原因在價格。從消費級市場看,航拍器的價格基本都在萬元水平,再加上后續的各種進階配件,并不是一筆小數目。“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和其他攝影器材一樣,入手航拍無人機是有經濟門檻的,遠非一般水平的航模玩具可比,因此也只能作為小圈愛好,不可能達到像3C產品的普及程度。

    工業級市場上也是如此,在安防等2B、2G性很強的應用場景中,價格倒不是大問題,但在農林植保領域,無人機動輒幾萬元的售價就不是一般農戶能夠消費的了。現在,植保機的用戶群也主要是生活在城鄉交界處的年輕人,向周邊鄉村提供無人機農藥噴灑服務;或者由村委會花錢購置裝備,安排專人定期服務各家。

    其實價格的問題與前幾年相比已經有所改善,由于產業鏈與手機重合度很高,無人機零部件的價格也隨著手機行業的發展有所下降,像對無人機較為關鍵的傳感器,以前價格要在千元以上,如今做到手機使用的消費級別,只需要個位數。

    難以普及的更深層原因,在安全,特別是在做通了消費級市場、無人機部件精密度下降以后。在軍用、工業級為主時,無人機部件精度高、故障率低,飛行區域主要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安全隱患較少;如今隨著無人機的飛行范圍越來越靠近人口密集區,潛在的危險也在增多,不算炸毀等情況,光是從高空墜落就能造成不小的威脅。

    除此之外,民用無人機常常發生誤入敏感區域的問題。零度智控是國內最先在飛控程序中設置禁飛區的企業,隨后大疆也在壓力之下加入了禁飛區,但這并不能杜絕黑飛事件發生。今年2月,一個名為“飛行老行家”(已封)的抖音號發布視頻,操作一架破解了的無人機在沈陽桃仙機場上空黑飛,高度超過800米,構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除了公共安全,從個人隱私的角度看,無人機也有很多爭議點,市場上因此出現了很多反無人機產品,比如可以捕獲他人無人機的無人機、無線電頻率干擾器等等,甚至還有研究人員專門訓練猛禽攻擊和禁用無人機。一些電商企業曾經設想的利用無人機進行最后一公里配送,雖然有實現的可能,但從當前的政策、技術、公眾態度來看,還為時尚早,不然亞馬遜的Prime Air無人機送貨業務也不至于發展五年都沒能落地。

    單看技術水平和市場表現上,民用無人機潛力巨大;可綜合大環境來看,我國對航模、無人機等民用航天器的管理主要還停留在地方層面,存在很多空白。產業先于法律發展必然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混亂,這不是簡單設置一個禁飛程序就能解決的。怎么能既飛得高、又飛得遠,是民用無人機所有利益相關方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眸”(ID:xinmouls),作者:劉思璇,編輯:桑明強,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