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港二次上市:今日資本、李開復等套現11億,騰訊成為第一大股東
赴美上市頻頻受挫至今,知乎悄然醞釀了兩個大動作。
一個是回港。4月11日,知乎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并很快通過上市聆訊,預計將在4月22日正式掛牌交易。這也意味著知乎將同時在美股和港股實現雙重上市。
另一個是“換帥”。根據招股書中最新披露的數據,此次全球發售完成后,騰訊持股12.02%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知乎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源持股轉變為11.64%,位列第二位,創新工場、啟明創投的持股比例分別下降至7.28%、7.24%。伴隨著這一輪股權變動,知乎背后的投資者們,趁著公司二次上市之機,加速了減持套現的腳步。
1徐新套5億、李開復套3億,騰訊成為第一大股東
2021年3月,知乎在美股完成上市。彼時,知乎的發展前景被騰訊、百度、阿里、京東、快手等諸多資本勢力看好。然而,赴美上市后,無論是中概股在美集體受挫的大趨勢,還是困擾知乎已久的變現問題,都讓這家備受期待的公司走得頗為艱難。
較知乎赴美后13.85美元/股的股價峰值計算,知乎市值至今已下跌84%,蒸發76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84億元。可以說,知乎回港已是迫在眉睫。
但就眼下股市整體處于低谷的行情來說,無論對公司自身發展還是出于對股東利益的考慮,發行新股募資都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況且,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知乎擁有現金儲備(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74億元,資金相對充足。由此,知乎二次上市選擇“老股新發”。
據知乎方面披露,此次回港上市擬發行2600萬股,但“公司不會從全球發售獲得任何所得款項凈額,售股股東將獲得全球發售的所有所得款項凈額。”換言之,知乎此次上市并不發行新股,上述2600萬股將全部來自早期投資者,是老股東套現的一次絕佳時機。
正因如此,知乎背后的資本勢力出現了一次大面積減持。此次回港期間,知乎兩次披露了公司的股權結構,在兩次披露的數據中,除了前兩大股東騰訊、創始人周源兩者的持股比例未變之外,公司多位股東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持。
其中,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持股比例從9.65%下降至7.28%,減持750萬股,按51.8港元的出讓價計算,創新工場此次減持將直接套現3.89億港元,合人民幣約3.2億元。
同樣,啟明創投、賽富投資、今日資本的持股比例分別由8.26%、6.72%、4.84%下降至7.24%、5.69%、1.05%,分別減持316.58萬股、325.018萬股以及1200萬股,相對應的套現金額分別合人民幣約1.33億元、1.36億元和5.05億元。在這之中,徐新的今日資本減持幅度最大,達到78%,其轉讓股份占到知乎此次發行股份的46%以上。
此外,根據此次共計發行2600萬股的總數推算,全球發售完成后,知乎此次減持的“老股東”們將累計套現約13.5億港元,合人民幣約11億元。
2九輪融資、兩次上市,資本洗牌背后的“退”與“守”
經歷過此次集中減持,知乎背后的資本勢力已然重新洗牌。
回過頭看,在知乎赴美上市前,公司至少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其中,李開復背后的創新工場早在天使輪時便已入場,后來又跟投了五輪,他本人也經常在知乎上與網友互動,至今已有109萬關注者。在此次股權變動前,創新工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知乎的第二大股東。
某種程度上,創新工場與知乎共同走過一段長時間的“蜜月期”,同樣,此次減持的賽富基金、啟明創投、今日資本也都曾參與過知乎的多輪融資。但是,這些投資者和知乎之間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密還是有跡可循。
在商業層面,知乎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變現場景,這一點幾乎擺在明面上,招股書數據也很能說明問題:2019年至2021年,知乎產生的凈虧損分別為10.04億元、5.18億元和12.99億元。其中,2021年凈虧損同比擴大151%,虧損幅度仍在加速擴大。
即便是像創新工場、今日資本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他們能夠伴隨知乎從“小而美”一路發展至“國民級”,見證知乎成為平均月活用戶過億的平臺,估值也大幅攀升至216億以上,但難變現也注定了很難讓投資者留下來。
尤其是知乎在美股上市后,公司市值如今僅剩14億美元,合人民幣約91億元,遠不如此前的估值水平。而伴隨著知乎業績虧損、市值下滑,減持成了投資者更快的變現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集中減持的股東中,大多都是投資知乎5-10年的早期投資者便不難理解。
不過,也不是所有股東都在“后退”,仍在堅守的騰訊成了知乎的第一大股東,這一點反而讓人有些意外。要知道,盡管騰訊在2015年至今,幾乎參與了知乎每一輪融資,但在2021年12月,知乎在國內的主體公司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騰訊、搜狗等多個公司及自然人退出股東行列。如今多名股東減持,知乎與背后資本進一步解綁,作為資方入場的騰訊也很難說會停留多久。
3比起商業化困境,更可怕的是讓資本失去信心
對于知乎在市場的位置,李開復曾將其稱為“世界上非常少數沒有替代品的app”。或許也是因為缺乏參照,知乎在商業模式探索上變得愈發擰巴。
招股書數據顯示,知乎的主要收入來自在線廣告、付費會員、內容營銷解決方案以及其他服務四大版塊。其中,2021年,知乎線上廣告業務收入為11.61億元,同比增長37.7%,增速放緩。不過,公司來自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9.74億元,同比增長617%;其他收入1.56億元,同比增長196%,受此驅動,2021年,知乎以內容為核心的非廣告業務收入占比達到了61%。
盡管這些數據表現意味著知乎的商業結構進一步趨向多元化,但公司圍繞知識付費、電商、直播、短視頻、網文等多方向的商業化探索,一方面受益于互聯網風口,另一方面則離不開公司的運營投入。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知乎營收分別為13.52 億元、29.59 億元,同時間內,公司的總運營費用分別達到13.61億元、29.45億元,營收與運營費用近兩年都處在拉平狀態。在這之中,公司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21年,該項投入同比增長122%達到16.35億元。
顯然,公司如今的高增長建立在高投入的前提上,一旦高投入難以為繼,知乎的商業化道路還將更加艱難。況且在眼下,擺在知乎面前新的問題是,平臺之前還能靠著用戶的持續增長和對商業前景的展望吸引融資,而在赴美上市后,無論是增長見頂還是有限的商業空間都戳破了不少想象,多股東減持解綁也是在表明態度。
未來,知乎需要更多實打實的商業化表現,但這在短期內仍是難題,此次回港或許能夠挽救知乎估值持續下滑的窘境,但也只是一時。
猶記得在知乎赴美上市時,李開復送給周源一朵琉璃蓮花,意為出淤泥而不染。然而資本市場少有這樣的純凈,知乎上,李開復的最后一次“回答”便停留在知乎赴美上市之際。相似地,今日資本此輪減持最多,公司創始人徐新曾言:“偉大的公司最好永遠不要退出。”或許對知乎來說,比起眼前的發展困境,讓資本失去信心是更可怕的事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博弈”(ID:newgametheory),作者:半盞茶,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