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淘寶賬戶名都能改了,淘友圈與個人主頁能取消嗎

    日前,淘寶方面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張名為“300萬人連夜修改淘寶名”的統計圖,其中顯示,在淘寶進一步灰度測試改名功能后,淘寶賬戶名的含“愛”量驟減57%。對此有用戶也表示,“終于不用再頂著原來的中二名了”。

    由此可見,大家年少輕狂選的名字留下了多少“社死”瞬間,有的可能是頂著某知名在前藝人“吳X凡”、或是拿情感生涯立flag起的“找不到XX不改名”,抑或絲毫不覺尷尬直接用“真名+生日”。但所幸的是,淘寶終于想起來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了。

    但在修改完令人“社死”的賬戶名后,淘寶埋下的“定時炸彈”其實遠不止這一個。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此前在2021年淘寶推出的“淘友圈”。并且不瞞各位,淘寶想做社交這件事,還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事實上,僅僅是在2021年,淘寶所推出帶有“社交屬性”的功能,用一個手就已經數不過來了。在其將slogan改為“太好逛了吧”后,緊接著還上線了“購物車分享”功能,為了方便用戶與好友分享好物。此后在“購物車分享”功能的基礎上,還入上“搖一搖面對面分享”功能,或許是希望好姐妹聚一起時“種草更高效”。

    隨后在去年雙11期間,淘寶一年一度的互動小游戲“喵糖總動員”的組隊對弈形式,也吸引了諸多用戶號召起自己的朋友一起“入淘殺時間搶優惠”,也儼然成為了淘寶的“王者峽谷”。此外,淘寶還推出了諸如“一起逛”、“給愛的人也送一份”等,各類將用戶與其關系網緊密連接的相關功能。

    其實,淘寶在平臺中加入諸多社交功能本無傷大雅,畢竟出于其自身的考量,無外乎借助好友間的信任度,來增加用戶粘性、鼓勵消費者與好友進行分享、降低消費決策的成本,以及促進消費等。而站在用戶的角度,用或不用這類功能則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需求。

    但回到“淘友圈”,目前部分用戶對這一功能的反饋,則涉及“誘導開啟”與“侵犯隱私”等問題。

    有用戶指出,淘寶在用戶手機權限設置不允許讀取通訊錄的情況下,仍會自動添加為好友,此外還存在著誘導用戶開通淘友圈功能,并自動分享所有購物記錄的情況。

    而更令用戶感到“社死”的,是所有購買記錄都會被分享給好友,諸如倡導健康的朋友購買了辣條、喜歡奢侈品品牌的朋友也會購買普通的襪子。這就好比“帥男美女也會上廁所”一樣,種種生活中的細節都在自動分享購買記錄的同時,也被暴露無遺。

    根據我們的實際體驗發現,在下載淘寶后,“設置—隱私”是默認開啟的,其中在個人主頁,所有人搜索淘寶昵稱或逛逛號就能查看到所發布的內容、點贊的內容、以及關注/粉絲列表。此外,淘友圈相比此前多了一條“敏感商品不會被分享進圈”的標識,但事實上平臺對于敏感商品的界定,和對于圈定的百貨商品范圍則還有模糊之處。

    除“淘友圈”外,其實諸如拼多多的“拼小圈”、京東的“京友圈”、美團的“飯小圈”等,各平臺推出的“圈”功能其實往往都大同小異。其中,電商平臺主要是向通訊錄中的好友分享購物訂單及評價等信息,外賣平臺則是根據用戶勾選情況自動分享近一個月內最近的2條外賣訂單。盡管如美團方面曾對于“隱私問題”有所強調,并指出“為保護隱私將不定期更新敏感訂單范圍”,但同樣與淘友圈所提及的“敏感商品”一樣,其并未對“敏感訂單”進行明確的解釋。

    這類“圈”功能雖然看似拉進了用戶與好友的距離,能夠起到分享好物的作用,但用“默認開啟”所粉飾的自動分享,難道一點都沒有侵犯用戶的隱私嗎?

    更進一步來說,隱藏在APP設置深處的“權限開關”,也需要各位用戶更加留心一些。如今在諸多APP中,包括“通過聯系人或微信關聯好友推薦”等功能是默認開啟的,一著不慎便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隱私信息”公之于眾。正如部分用戶在社交平臺詢問“為什么別人能發現我正在逛淘寶”,這個問題無疑也印證了用戶對于隱私權限自動開啟的“不知情”和“迷惑”,甚至不知道“為何而開、在哪關閉”。

    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在2021年11月1日的正式實施,其中對于個人的權利保障范圍以及敏感個人信息處理等問題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平臺方按監管要求更新了隱私協議、上線了“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等功能。但動輒上萬字的隱私協議,就像人為制造的閱讀障礙一樣,并未給用戶提供一個簡潔、直觀的解釋;而針對各APP宣稱的“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按鈕,真要找到仍需經歷多個環節。

    雖然曾經有位互聯網行業大佬曾指出,用戶對于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甚至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但從輿論對于“隱私協議過長”、“隱私按鈕難找”,以及“XX圈侵犯隱私”的探討不難看出,用戶對此的反感情緒。

    不可否認的是,在諸多的負面聲音中,其實也有部分支持“淘友圈”、“拼小圈”的觀點,但正如同有業內人士建議的那樣,“這種直接涉及用戶隱私的信息應當單獨取得用戶的同意,最好是以彈窗的方式進行提示和授權”。而比起“同意”二字,消費者所需要的顯然更是“知情”。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在“淘友圈”的購買記錄中,有個人喜好的零食、服飾品類、近期的購物軌跡,隨著這些記錄的累計,發現一位用戶的消費頻次、生活習慣、消費水平顯然并不是那么難。而這與分享的喜悅比起來,或許更加讓人細思極恐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個人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