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開啟新篇章?Science封面:近400位科學家最精準測出W玻色子質量
2022年,大名鼎鼎的美國費米實驗室,搞了個大新聞!
不僅推翻自己2012年的實驗結論,還讓上世紀70年代就確立的標準模型搖搖欲墜?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k1781
今天Science的封面文章,合著的物理學家有近400位,他們將W玻色子的測量精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0.01%。
最重要的是,這次測出來的質量竟然比基本模型預測的要重了近0.1%。
而這看似微小的差異,帶來的很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物理學。
精度x2,誤差僅為9.4MeV!
那么為什么這篇論文成了個大新聞呢?
通常來說,科學界會以電子伏特的能量單位來衡量亞原子粒子的質量,即eV。就基本粒子而言,W玻色子,是一個相對重量級的粒子,甚至比鐵原子還要大。
在最新的測量中,W玻色子的中心值和不確定度為80433.5±9MeV/c2,而此前標準模型預測的W玻色子的質量則為80,357MeV,整整差了7個σ。
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對撞機,坐落在芝加哥郊外的Tevatron,運行時間超過了20年。
雖然在2011年的時候就已經壽終正寢,但是這波對舊數據分析堪稱「驚喜」。
10年來,圍繞著CDF項目合作的400名科學家們,故意用加密技術隱藏了W玻色子的質量,并專注于提升測量的精度。
2020年11月,當其中的22位科學家聚在一起并通過電話會議公布了最新的成果:對重達5000噸的探測器所記錄的大約420萬個W玻色子的分析(是2012年時的4倍)。
這次揭幕是最后一步,也就是解密數據并計算出最終答案的時刻。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W玻色子比理論預測的要重得多。
據杜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Ashutosh Kotwal分析,這個結果只有不到10億分之一的概率會是統計學上的僥幸。
在此之前,2012年測出的質量為80387±19MeV,精確度為0.02%。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08.151803
今天的主角:W玻色子
想要了解Science這篇論文究竟在干什么,就繞不開對弱相互作用和W玻色子的討論。
眾所周知,在我們生存的宇宙里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已發現的),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前兩種力大部分人在初高中就都知道了。它們是兩種長程力,作用強度隨距離增加而減少。后兩種力是短程力,它們的作用范圍很小,影響力隨距離的增加而急劇減少。
強相互作用,看過「三體」的讀者都不會陌生,正是這種力構造了「水滴」。這種力能使夸克結合形成質子、中子等復合粒子。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弱相互作用。它是四種力中,強度第二弱,作用距離第一短的短程力。這種力是導致原子核β衰變的原因(不知道什么是β衰變沒關系,這不重要)。
先問一個問題:這四種力都是通過什么方式進行傳遞的呢?這個問題很關鍵,答案直接指向了Science論文的研究內容。
我們知道,四種力都是由某種粒子傳遞的。這種粒子被稱為規范玻色子。進一步細分的話,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是光子,傳遞強相互作用的是膠子。
那么傳遞弱相互作用的是什么粒子呢?答案是W玻色子和Z玻色子。
Science論文研究的就是W玻色子,這種粒子的質量大約是一個質子或是中子質量的80多倍,帶正或負電荷,平均壽命約為3\times10^{-25}秒。
對于不了解情況的人來說,測量一個微小粒子的質量可能看起來不是什么大事。
但這項工作不僅僅是對超精確的完美主義的癡迷,而且是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壓力測試。
在粒子物理學里,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SM)是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基本粒子的理論,屬于量子場論的范疇,并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相容。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
全新的物理學框架?
2012年,在歐洲量子物理研究所,世界上最大的核粒子加速器LHC(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一直以來只停留在猜想中的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
新理論的誕生成功解釋了已知的所有粒子間的相互作用,但顯然還存在一些不足。比方說,沒能解釋引力是靠什么粒子傳播,以及暗物質的問題,而后者構成了宇宙85%的物質。
雖然但是,科學家也算是知道了所有的標準模型粒子,現在總算可以檢驗一下理論內部究竟是不是自洽的了。
比方說,上文提到的W玻色子的質量,就取決于希格斯玻色子和頂夸克(這是一種重量較大但壽命極短的亞原子粒子)。(注:希格斯玻色子和頂夸克與W玻色子之間的關系此處不細表)
有了這些理論,科學家再把測得的結果一輸入,就能預測W玻色子的質量,然后看看和實際測得的質量之間有沒有偏差。
一個W玻色子衰變為一個正電子(品紅色塊,左下角)和一個中微子(黃色箭頭)
不過,實際的測量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W玻色子在高能粒子的碰撞中產生,之后迅速衰變,要不成為電子,要不成為μ介子(這是W玻色子的「兄弟」,質量更大),要不成為反中微子(這是中微子的反粒子,中微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
這三種衰變的結果中,反中微子檢測不到,所以科學家必須減少反中微子的存在(具體減少的方式不細表)。
總之,通過衰變粒子的能量和動能,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科學家就可以估算出W玻色子的質量。
這次,費米實驗室(CDF)的傳回來的數據顯示,W玻色子的質量為80433.5MeV。
這究竟是否意味著全新物理學的誕生?具體的還不好說,但肯定是個大新聞沒跑了。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了其它一些細微的反常,總之都指向了標準模型可能要「塌房」了。
比方說,μ介子的磁性好像比想象中要更強。
新結果甚至還把CDF 2012年自己的結果給推翻了。CDF的研究人員不信邪,又做了更多的分析,試圖解釋這種差異的成因。
最后在經歷了多次試驗后,一位研究人員終于表示,「我們用的辦法肯定沒錯...差異這么大,只能說明自然界還有點什么新東西,原先的標準模型沒涵蓋。」
對此,美國的ScienceNews指出,「這可能會指向全新的物理學。」
知乎答主@王清揚表示,如果W玻色子的質量變了,也就意味著理論中的其他部分也很可能會出現問題,首當其沖的是希格斯機制:
在標準模型當中,W玻色子的質量是希格斯機制給的。希格斯機制讓SU(2)×U(1)的電弱對稱性自發破缺,產生戈德斯通玻色子,然后W玻色子吸收了戈德斯通作為自己的縱模,由此獲得了質量。
當然,也可能說明有其他的物理機制或者說未知的新粒子對W玻色子的質量有貢獻,比如說超對稱。
其實出現了誤差,和想象中的沮喪不同,科學家普遍都是開心的。他們明白,這是有新東西要來了。
名為誤差、實為進步。
蘇黎世大學的實驗粒子物理學家Florencia Canelli表示,「測量結果真讓人興奮。這肯定是我們領域內的重大發現。」
如果結果確實是這樣,那就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首次出現大偏差,而這個模型自從1970年問世就一直沒什么大問題。
標準模型不夠完整,這是肯定的。但是任何一點點可能導致它「塌房」的因素,都有可能指向了另一個全新的替代模型,指向了新的粒子。
Ashutosh Kotwal表示,「我們都有這種感覺,這次測量結果,就是大自然在用這種方式向我們傳達信息,告訴我們還有什么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但我們還不知道的。」Kotwal是杜克大學的一名實驗粒子物理學家,他領導了CDF的此項研究。
物理學的美可能就在這里了:細微之處見真章,毫厘之優定乾坤。看看這次,這么個小粒子質量差這么一點,背后的含義卻是劃時代的。
物理學到底還有多少奧秘等待科學家的挖掘,這永遠會是個未知的難題。理論物理學家Sven Heinemeyer表示,「這些粒子還可能幫助科學家解決另一個物理學之謎——μ介子的磁場波動。」
不管怎么說,無論物理學家發現了什么,這都是對這一關鍵粒子的全新認識。
讓我們一起期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393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k1781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ermilab-says-particle-is-heavy-enough-to-break-the-standard-model-2022040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6650510/answer/242875680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編輯:好困 拉燕 時光,新智元報道,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