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豆瓣拆遷,私密大白

    忍無可忍的阿北終于一紙訴狀告了微博——3月30日,豆瓣起訴微博不正當競爭,“長期縱容用戶非法搬運內容”,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豆瓣人民幣1元。

    雖然1塊錢顯然是不蒸饅頭爭口氣,但豆瓣的激憤溢于言表:本宮還沒下堂呢,你們這些搶人、卡位的就這樣急不可待了。

    其他平臺跑來接收“豆瓣遺產”,倒也不算十分急不可待。畢竟2021一整年,豆瓣被約談20多次,累計罰款超900萬。今年3月,網信辦入駐豆瓣,甚至傳出豆瓣所有小組將關停,惹得豆瓣各小組滿是離愁別緒。

    這回讓豆瓣人一葉知秋的危機總爆發,則是因為關停私密小組。

    3月29日,豆瓣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私密小組將停止服務。私密小組創建入口功能被下線,公開組不再支持轉私密。同時豆瓣留出了私密組轉公開的窗口期,組長可申請將私密組轉公開保住小組。6 月30日,私密小組功能正式停止服務。

    消息一出哀鴻遍野,幾個著名私密組忙著申請轉公開,刪除組內那些可能招禍的內容。其他公開小組則唇亡齒寒,琢磨著這可能是豆瓣小組徹底關停的前兆,開始著手尋找新家。

    重拳之下,私密曝光。很多人壓根沒用過、沒見過的豆瓣私密組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豆瓣危機下不斷流浪的組員又會被哪個平臺收編?

    水面之下

    豆瓣究竟有多少個私密組,恐怕連豆瓣管理員自己也說不清楚。這些私密小組長期存在水面之下,不少玩豆瓣多年的人都不知道還有這玩意兒。

    豆瓣小組明面上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人都可加入的開放型小組,另一種則需要申請,管理員通過后方可成為組員的申請制小組。這兩種小組均可在豆瓣社區搜索進入,是否組員只影響能否在組內發帖回帖,但收藏、轉發、瀏覽等功能不受影響。

    私密組則根本無法通過搜索功能找到,而且按照豆瓣規定,設立時是私密組的永遠無法轉為公開組。它們是存在于豆瓣網友口中、類似江湖傳說的存在。

    雖然無法通過搜索找到私密組,但加入私密組卻沒那么困難。想進豆瓣娛樂大組如鵝組、踩組,不僅要注冊時間長,首頁有動態表明自己是個活人,還要填暗號、寫申請,最后看管理員心情決定通過與否。私密組卻只需在組成員發來進組邀請,這也催生了閑魚上一度出現“小償代拉私密組”的生意。

    最著名的私密組,當屬以揭露滾圈不良樂手為己任的月亮組(全名: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該小組成立于2008年,由幾個愛好搖滾又與樂手走得很近的女孩創立,小組成立之初是為了幫果兒們趨利避害,遠離無品樂手。

    隨著月亮組成為江湖傳說,“求拉月亮組”的人越來越多,如今組員數已經逼近五十萬,算得上超級大組。組長“奶罩靡”無奈表示:“我根本控制不了讓不讓組員進組?!?/p>

    確實如此。私密組拉人權限屬于每個組員,雖然組長可以踢人或封禁,但像月亮組這種超級大組,靠組長手動踢人封禁實現管理根本不現實。

    除月亮組以外,漁民組、囡組、桃花組都曾是聲名在外的私密大組。我愛化妝品組公開轉私密又轉公開的案例較為特殊,不在討論范疇。

    漁民組全名人體建造學基地,因組長ID是越戰越勇周渝民,所以有了個漁民組的諢號。組長建立漁民組的初衷就是分享各類“車”款,此后發展為分享各類付費、禁播內容的快樂老家。

    伴隨著進組人員越來越多,漁民組的資源呈現百花齊放之態:四六級、公務員、小語種等資源應有盡有,經常能看到學習資料與大尺度H片齊飛的場面。但也正因組內“危險內容”太多,早在幾年前漁民組就被停用。

    囡組則是全女性小組,組內經常討論女性私密話題,找組員拉人前需要先自證身份,宣誓自己“確實是個女的”。

    桃花組為什么能成為火爆私密組一直是硬糖君心中的不解之謎。這個擁有超13萬組員的小組處于一種近乎無人管理的狀態,成員發帖也多為生活瑣事碎碎念。或許是因為“加入桃花組就會有桃花”的玄學傳說,為這個私密小組增加了吸引力(假的,沒有)。

    除私密組,豆瓣還有更神秘的雪藏組,即之前被封禁的小組。雖然不能被搜索,也不能如私密組一樣隨意拉人,但是已經加入的成員還能在里面聊天,宛如一個個獨立王國。這次私密轉公開是否涉及雪藏組,豆瓣方面并未明確說明。

    私密的魅力

    私密小組構成了豆瓣社區的水下部分,表面看它們有極強的隱蔽性,其實口口相傳下早已是半公開的存在。除豆瓣外,并未見其他社區有類似設置,為什么當初豆瓣要搞出個私密組功能呢?

    私密功能的上線時間大約與豆瓣小組功能開通差不多。有知乎用戶提到,自己建了個私密組和對象一起用,以此記錄兩人感情。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月亮組初建就是私密組,主要就是姐幾個吐槽避雷。”一位月亮組的老組員回憶。當初豆瓣就是個文青網站,用戶不多,使用小組的人就更少,創建私密組更像是幾個朋友拉群說小話的感覺。

    但和拉群不一樣,私密組確保了組員交流內容不會曝光在大眾面前的同時,也為組員之間保留了隱私。“拉群得知道對方Q或者微信吧,順藤摸瓜一下就能扒出許多個人信息。但私密組不一樣,就算我們都在一個私密組說著和樂手的床上事,彼此還是陌生人。”

    隨著大量外界用戶涌入豆瓣,私密組逐漸變成了更有吸引力的存在。

    就像當初B站的百題測試一樣,門檻的設立并不會將用戶拒之門外,反而會讓進入門檻的人獲得身份認同感,以“我是某組成員”為傲。

    私密組因為不對外公開,所以神秘。而組內流出的只言片語被其他組或營銷號搬運后,又給私密組增添了一種“知道內情,上面有人”的色彩。于是許多人求拉私密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加入一個別人搜不到的私密組,象征著“有門路”,也算一種社交資本。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從2020年下半開始,月亮組新老成員間頻頻出現沖突。新人認為討論樂手私生活是種越界行為,“專注作品放過個人”。老姐姐們卻一臉懵逼:來月亮組不就是要扒掉樂手底褲?

    小組的種種邏輯也就能解釋得通:在諸多互聯網社區中,為什么只有豆瓣活躍著大量能制造內容、引領話題的普通用戶。(其他平臺哪怕是B站,其內容創作者驅動意味也是很濃的,而豆瓣真是普通網友聊出了內容)

    除私密組外,豆瓣那些需審核進入的小組入組門檻不可謂不高,要在連篇累牘的組規中找到僅幾個字的暗號,還要寫下理由充分情真意切的入組理由。不止如此,有些小組對申請者的注冊時間、主頁動態甚至ID格式都做了規定。

    這些規定就像一個個標簽,符合標簽的人才能進入小組所代表的圈層。在圈層構筑的安全堡壘中,組員那些隱藏特征得到充分的釋放和表達。

    既非推薦制也非粉絲制,豆瓣小組的帖子排序按照回復或發布時間排布。這種看起來不那么智能的排序方式,其實極大鼓勵了普通用戶的發帖回帖積極性。人總是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被認同,在豆瓣發帖的普通用戶會比其他平臺的露出機會更多。在流量稍微不錯的小組,即使新入組組員的帖子也能輕易收獲幾十個回復,在其他平臺很難做到這一點。

    組規雖無明文規定,但入組成員似乎都默契遵循著“我的發言要對得起某某組的門檻”這條潛規則。這種心態構成了豆瓣人人都可發帖的平等氛圍及評論區的精彩紛呈,同時也倒逼用戶去思考去創造更有趣的內容。

    對于外界來說,豆瓣小組本身可能就是個巨大的私密組。加入它,意味著某種身份認同,活躍度越高,那種被圈層認同的歸屬感就越強。

    何枝可依

    從去年的一系列整頓罰款,到今年網信辦入駐、私密組轉公開,豆瓣小組已不再是過去的“躲進小樓成一統”?!靶〗M未來的命運就是全被關停,大家都在找新家?!狈劢zYSS告訴硬糖君,目睹了艾瑪花園的幾次炸組,她對小組的前途已不抱任何希望。

    原本炸組后,組長還能通過建立新組實現“轉生”。但艾瑪花園組長糊糊申請的多個新組及備用組接連被炸,甚至糊糊自己的號都遭到了永久封禁。“最后一次轉生,大家其實已經習慣了,就自證、申請進組唄。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新組建好第二天,才審了大概7000多人吧,就又炸了。就是不想讓你弄了,而且現在找備用組也很難。”房頂已經被掀開,豆瓣er們必須尋找新樂土。

    雖然各路分析人士談到豆瓣,總痛心疾首于豆瓣用戶雖多、變現極差。但這些活躍度高、有創造力又樂于發聲的用戶,對任何平臺都是一筆巨大財富。眼看豆瓣有難,其他平臺忙不迭地對豆瓣網友展開定向招募。

    率先行動的是微博。微博超話社區發公告表示要開啟“超話新星計劃”。年滿18歲擁有任意社區的管理員經驗,管理過500人以上社區且愿意為成員服務的,即可參加報名。耐人尋味的是,招募海報上列出的全是豆瓣小組的名字。

    微博一片癡心收容拆遷群眾,但豆瓣網友最先排除的恐怕就是它。微博過于中心化,話語權集中于強勢主體如網紅、大V、明星等,身處其中的普通用戶會下意識地站隊跟風,沒有豆瓣小組那種人人平等、想說啥說啥的自由氛圍。加之微博的實名制認證用戶資料過于透明,“被人肉太容易了”。

    字節系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年9月頭條小組就發布招募公告,稱如果是某領域愛好者或興趣社區產品資深用戶,就可能成為頭條小組首批組長。另外有豆瓣er透露,艾瑪花園組長糊糊,因擔任娛樂組組長而收到了頭條系的組長offer。

    不過頭條好像弄錯了一件事,豆瓣小組的核心資產不是組長而是組員,組員認同的是小組的圈層氛圍,而非某個組長的靈魂領導。即使糊糊是艾瑪花園的創立者,但她個人的號召力對組員相當有限,組員不會因為組長去了哪兒我就去哪兒。

    晉江論壇與豆瓣用戶不睦已久,天涯則過于老齡化,同為女性用戶占優的社區,小紅書用戶是豆瓣er口誅筆伐的“嬌妻”,玩不到一起去。貼吧一度雖因產品機制相似承接了不少流浪豆瓣er,也絕非最佳替代品。

    這與兩款產品的“性別”有關。據統計豆瓣小組6成以上用戶為女性,以女大學生及剛步入社會的白領為主;曾經輝煌的貼吧沉寂后轉變了路線,以吸納男性用戶為主。性別矛盾難以調和的當代互聯網,以女性為主的豆瓣er很難在男人的地盤長久安家。同理,NGA、虎撲、知乎這些男性化產品,即使平臺方有心接收豆瓣流民,用戶之間也難容下彼此。

    也有小眾app想吃下這批用戶,做下一個豆瓣。但一方面,這些小眾app面對大量涌入的新用戶,提供的使用體驗并不算太好;另一方面,它們背后的爸爸也決定了豆瓣er的態度,DoDo的翻車就是一例。

    去年娛樂組連番被封被關,部分小組搬到DoDo這個原本是為了《動物森友會》而創建的社區?!肮菲脚_拿姐妹們當招徠男人的活招牌”,有豆瓣er發現女性用戶入駐后,DoDo開始招募男用戶進駐,同時有人稱DoDo泄露用戶隱私,加之又有人發現DoDo與B站有關聯,DoDo遭到拋棄。

    甚至有人將目光投向了國外的社交產品,卻無奈發現“豆瓣真是獨一份的,沒有國外對標產品,因為許多東西都是它先做的。”

    豆瓣網友堅信,私密組轉公開就是豆瓣小組挽歌的前奏,但“我們也想有新家,可新家在哪兒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毛麗娜,編輯:李春暉,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