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授之以漁”:卓越管理者應該掌握的4個管理技巧(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管理。然而,許多管理者在工作中,總是會采用更便捷的方法——直接替下屬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把問題解決方案直接告訴給下屬。無論是對管理者,還是對下屬,這種做法都不利于長期發展。這篇文章來自編譯,作者在文中強調了“授之以漁”的重要性,同時分享了四個有效的管理技巧。這是文章的下篇,文中具體分享了“授之以漁”的四個實用技巧,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延伸閱讀:“授之以漁”:卓越管理者應該掌握的4個管理技巧(上)

    管理者“授之以漁”的四個實用技巧

    學習如何“授之以漁”,應該是一段持續終身的旅程。不過,你可以通過下文中分享的四個實用技巧,立即將“授之以漁”用于實踐。

    針對每一種技巧,我們還將分享具體的實用場景,幫助你進一步識別“授之以魚”的做法,同時分享取而代之的“授之以漁”方法。

    實用技巧#1:轉變結果

    何時使用:下屬一直在某個問題上止步不前。例如,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限制困難。他們對此展開過思考,但是不知道要如何繼續推進。

    如果你采取“授之以魚”的模式,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說:怎么會發生這種事?這會對我們團隊的OKR會造成什么影響?我們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你應該采取“授之以漁”模式的原因:當某人陷入困境時,他們甚至沒有試著去設想自己希望從這個情況中獲得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就無法前進。“授之以漁”能幫助他們從問題本身轉向解決方案,這樣他們就能開始規劃從A到B的路徑。

    如何應用“轉變結果”技巧: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要什么?”(向下屬重復這句話,確保你的意思得到了準確傳達) “那樣做將對你有什么好處?”(這能幫助他們更深層地理解自己正在解決的問題)

    需要牢記的進階技巧:

    盡可能多地重復第二個問題,直到你發掘出下屬真正想從這種情況中得到的結果。 準確使用上述問題措辭。比如說“將對你”,而不是“可能對你”,這樣能顯示出你相信自己的下屬會達到其目標,并且也讓他們自己相信這一點。 如果下屬提出的想法不切實際,例如下屬希望讓另一名難相處的同事離開團隊,那你可以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這件事是行不通的,然后再問:“讓我們再想想還有什么別的解決方法。就目前情況來看,你還想要什么?”

    實用技巧#2:探索選擇

    何時使用:你明白了下屬面臨的挑戰,也知道了他們想要什么。你現在要做的,是與他們合作解決問題。

    如果你采取“授之以魚”的模式,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說:你試過X方法了嗎?我可以介入這個項目,然后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你應該采取“授之以漁”模式的原因:你的直接下屬可能會擁有你所不具備的背景知識和想法。不要立刻以自己的立場提出建議;“授之以漁”可以讓下屬增加其自主權,讓他們解決自己的挑戰。

    如何應用“探索選擇”技巧:提問一定要清晰,幫助他們做出更具體的選擇。比如“關于達成你想要的結果,你覺得自己有什么選擇?”“你目前還有其他選擇嗎?”或者“你首先想做的是什么?”

    例如,你的直接下屬需要在創意團隊的協助下才能完成某個關鍵工作,然后才能繼續推進項目,但跟他們合作的設計師還未能提供任何進展,下屬也很擔心項目的進展。這時,你可以問:“你還有其他選擇嗎?”。通過這種提問方式,就能夠在你作出反饋之前,讓下屬先自己思考解決方法。

    實用技巧#3:認可優點

    何時使用:下屬有騙子綜合征,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面臨的挑戰時。

    如果你采取“授之以魚”的模式,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說:

    “別擔心,你能行!” “我知道你可以!” “多給自己一點自信!”

    你應該采取“授之以漁”模式的原因:啦啦隊式的鼓勵只會使下屬的騙子綜合征更加嚴重,因為這會拉大高期待和其對自我的低評價之間的差距。

    在“授之以漁”模式下,我們可以通過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獨特優勢來幫助其提升自信。這就能讓他們明白,自己可以利用自身技能和優勢解決當前問題。

    如何應用“認可優點”技巧:

    詢問他們,如何將那些優勢用在這個問題上。比如:“我聽說你有些擔心項目時間太緊張。我還知道你的優勢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做設計。今年早些時候,你想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解決方案,讓我們不必重寫主要代碼,就能達到預定的用戶影響目標。為何不把你這項優勢充分應用在這個問題上呢?” 當下屬完成一筆銷售訂單后,別再只對他們說“做得好”之類的話,要點明他們所展現出的深層優勢。比如:“這單做的真不錯!我注意到你與客戶建立了十分融洽的關系,使他們感到你在保持傾聽,并且還消除了他們關于產品的疑慮。你能夠與客戶建立真誠的信任關系,這就是能幫助你高效工作的優勢。”

    需要牢記的進階技巧:為了更好地發現下屬的優勢,你可以讓他們做一個VIA性格優勢測試(或其他優勢測試),然后讓他們分享測試結果的前五項最強優勢。

    實用技巧#4:發現限制性信念

    何時使用:下屬無意識下擁有的、阻礙自己或團隊其他下屬進步的假設。要發現因限制性信念所困的成員,就要注意到,他們可能會說“我不行”“我永遠也做不到”,或者其他負面、固執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采取“授之以魚”的模式,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說:“那不是真的。”或者“別用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

    你應該采取“授之以漁”模式的原因:限制性信念往往根深蒂固。簡單的否定他人無法幫助他們改變。你要做的是指導,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意識的想法,并轉向于更富成效的想法。

    如何應用“發現限制性信念”技巧:

    首先是明確問題:

    當你發現直接下屬存在限制性信念時,問他們:“其背后的深層次假設是什么?”幫助他們明確并寫下這一點。比如:“我太害羞了,做不了領導者。” 幫助他們認識到“觀察”與“解釋”的區別。觀察是我們通過身體看到或感覺到的東西;解釋是我們賦予觀察的意義。我們可以將這兩者加以區別,并且意識到,自己的解釋并不總是與現實觀察相符。比如:你的直接下屬說,他們對會議發言感到緊張,當最終去做的時候,他們聲音很小,并且大量使用沒有任何意義的填充詞。這會導致其他下屬輕視他們的發言。于是,他們將此解釋為,自己無法成為好的領導者。

    然后轉而更富成效的想法:

    第三步:通過頭腦風暴方法,找到一些更積極的、更有幫助的替代敘述。方法之一是將消極語言轉化為積極語言。例如,將原本的敘述“我太害羞了,做不了領導者”調整為“我想鍛煉自己的公共演講能力,這樣我在會議發言時就能更有準備,也更自在。”

    第四步:最后,你可以幫助直接下屬驗證這些替代方法的有效性。例如,幫他們找個演講教練,并創造機會,讓他們在下個業務總結大會上發言。

    “授之以漁”的具體實踐

    回顧之前的“授之以魚”的案例:如果管理者瑞秋采取的是“授之以漁”策略,會出現怎樣不同的結果?

    ——安娜:“實話說,我一直覺得工作沒有動力。我總是陷在執行細節里,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戰略訓練,而周圍的同事都在做一些更有助于事業發展的戰略項目。”

    ——瑞秋:“這樣啊,謝謝你愿意與我分享你的感受。我想幫助你,你介意我開誠布公地問幾個問題嗎?這樣我能更全面地了解有關情況。”

    ——安娜:“當然不介意。”

    ——瑞秋:“我很好奇,在這種情況下,你希望實現的是什么?”

    ——安娜:“我想做戰略項目,一個真正能讓我發揮、提高戰略技能的項目。”

    ——瑞秋:“我明白了,你想做一個真正能讓你發揮、提高戰略技能的戰略項目。這樣做將對你有什么好處呢?”

    ——安娜:“我能借此提升自己推動戰略決策的能力,尤其是那些與收益目標相關的戰略決策。”

    ——瑞秋:“明白了,那么,提升你推動與收益目標相關的戰略決策的能力又對你有什么好處呢?”

    ——安娜:“這能讓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以首席運營官(COO)為職業發展目標是否適合自己的長期發展路線。我正在考慮未來從產品經理轉型到綜合性更強、更關注實操的崗位,因為我喜歡學習業務知識。”

    ——瑞秋:“哇,我很高興你愿意探索這條職業發展路徑。我愿意支持你,現在讓我們做些頭腦風暴吧:要開始將COO作為長期事業發展的目標,你目前有什么選擇呢?”

    ——安娜:“這就是我需要幫助的地方。我想我可以去找現任COO談談,聽聽她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這個崗位的。可能有點過分的是,我希望自己可以能跟隨她參加一些會議,了解一些具體的情況?”

    ——瑞秋:“這些想法都很好。讓我們再多想想吧:你還有其他什么選擇嗎?”

    ——安娜:“公司正在醞釀一個三年業務規劃項目,我知道現任COO是領頭人。我想他們是否會需要產品部門的幫忙。如果需要的話,我很樂意擔任產品部門的聯絡人……不過這個要求似乎也有點過分了。您覺得這可能嗎?”

    ——瑞秋:“我覺得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晚點我跟現任COO有個一對一的會談。我可以跟她了解下有關情況。你覺得這樣能幫到你嗎?”

    ——安娜:“那太好了,這將對我的職業探索有很大的幫助!謝謝您幫我想清楚這些事。我期待您將后續結果反饋給我。”

    在上述場景中,管理者沒有假定認為下屬想要升職,而是進一步深挖其想法。她發現,下屬是希望探索職業轉型——如果沒有開誠布公地提問,她是不會知道這一點的。當了解了下屬想要追求的目標后,管理者就能更高效地提供支持和鼓勵。

    不適用“授之以漁”的情況:

    但是,只懂得“授之以漁”也不會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他諸如任務授權、設定目標、制定決策等技能,也十分重要。

    “授之以漁”只是一種工具,不等同于整個“工具箱”。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直接下屬想要了解公司的戰略和KPI,以此來看自己的工作對集體有何貢獻。在這種情況下(除非該下屬是相關戰略的核心貢獻者),管理人若是采取“授之以漁”策略,將問題拋回給下屬,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令人沮喪。他們可能會想:“你是在問我具體的戰略內容嗎?”從而質疑公司領導層的戰略方向不清晰。

    這種情況下,管理者應該做的,首先是清晰地解釋這項戰略及其中的重要指標,然后再緊跟著提出開放式的問題,獲得直接下屬的反饋:“你認為團隊目標和這項戰略之間有什么關聯?”或者“從你的角度看,在我們剛剛所提到的戰略中,目前存在的最大盲點是什么?”

    此外,“授之以漁”也不適用于以下四種情況:

    如果情況緊急,當前工作重點是糾正問題,而這種情況下由下屬來完成這項工作似乎又超出了其能力范圍,這時,“授之以漁”就不太適用。你需要直接介入并迅速指明方向。通過你的指示、觀察你處理緊急情況的方法,下屬仍然可以學到有用的東西。 “授之以漁”并不能代替清晰、可執行的反饋,但它能夠提升你的反饋效率。如果你注意到了能讓下屬成長的機會,直接告訴他們。然后再提出開誠布公的問題,加深他們對于這一反饋的理解,或是開啟針對后續步驟的頭腦風暴。比如:“我注意到在高管會議上,你請求其他同事來回答你所在領域的有關問題,但我希望你能自己回答這些問題,展示出你的專長。你覺得自己需要什么來達到這一點呢?我能怎樣幫助你呢?” 當下屬已經擁有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時,“授之以漁”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下屬不具備勝任其角色的基本技能——或許他們是新人,或許他們所做的項目超出了其本身的專長,那你就應該從基本的培訓和指導開始。比如,如果下屬是第一次向管理層做PPT演講,你就應該提供建議,告訴下屬應該如何整理論點、系統性地排列幻燈片。你可以提出開放式問題,來幫助他們回顧自己的學習:“這個新技能你掌握得怎么樣?是否有跟以前經驗相類似的地方?哪些方面對你有挑戰?有沒有什么你想更深入學習的方面?”一旦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你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通過“授之以漁”來輔助他們成長。 如果你的直接下屬無法滿足當前崗位的基本要求,那他們需要的就是明確的標準,來告訴他們什么才是好的表現。對此,同理心很重要,但太多開放式問題并不能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運用更直接的策略。

    “授之以漁”初體驗:

    要馬上掌握所有這些“授之以漁”技巧,可能會令人望而卻步。當你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運用這些技巧時,需要牢記以下幾點:

    從小做起,先關注一個你能在管理實踐中運用的“授之以漁”技巧。這可以很簡單,比如在這周一對一溝通時提出一些開誠布公的問題。然后,在接下來的兩周里,再嘗試“轉變結果”等其他前文提到過的技巧。 如果你的管理方式突然大變,可能會讓下屬感到很不適應。為你的改變營造一些背景氛圍。讓他們知道你要嘗試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中加入更多的“授之以漁”技巧。 創建具有明確回顧節點的時間線,坦率地與下屬展開討論,了解他們眼中做得好的方面有哪些,以及他們更希望看到什么。在你的日程中明確獲取這類反饋的談話時間,這樣你既能從中學習,又能及時作出調整。 你不可能總是做得好、做得對。你提出的問題或許會沒有任何下文,探索各種選擇時也或許根本得不到可行的結論。這些都很常見。沒關系,耐心一點,繼續嘗試。卓越的管理是一種實踐,需要每天都保持練習。

    以我們與數百位管理者合作的經驗來看,每天都關注到自己逐漸進步的管理者,往往能夠對團隊產生更大的影響。

    管理不是要馬上獲取專業知識或技能,而是基于對團隊需要的理解,調整你的工作風格,進而為團隊提供最好的支持。

    譯者:俊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