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有道止于“雙減”之后
網易有道的首次季度盈利是雙減導致的各維度的“降本”,而非企業內部業務協同帶來的“增效”。
上市兩年,網易有道終于盈利了。
2021年,國家公布“雙減”政策,大力整頓課外教育和線上教育行業,很多教育公司在“雙減”之后嚴重虧損,甚至大量裁員。而同為教育企業,網易有道卻沒有受到“雙減”的打擊,反而縮減了營銷、增加了營收,并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第四季度實現0.31億元盈利。
可以看出,網易有道不同于大部分的教育公司,其營收具有結構性的優勢,因此能在教育行業整體下行的環境下逆勢而行。
然而,財報同時指出,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監管環境變化導致輔導服務的營銷支出減少,帶動了營銷費用的降低。財報顯示,2021年Q4網易有道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4.204億元,比2020年同期的5.111億元同比下降17.7%。
可以看到,網易有道的首次季度盈利是雙減導致的各維度的“降本”,而非企業內部業務協同帶來的“增效”。在剔除教育環境整改因素后,智能硬件的收入還是遠不及“賣課”收入,網易有道想要憑借智能硬件完成轉型,發展素質教育、成人和職業教育,困難重重。
01 雙減下的“假盈利”
網易有道CEO周楓曾在電話會中表示,“今年將是我們在智能硬件的轉折點。”并強調有道的科技屬性,希望通過轉型硬件板塊來維持營收,然而事實真能如周楓講的這樣樂觀么?
先來看網易有道最新一季財報數據,2021年,網易有道的凈收入(不含K9學科培訓業務)為40.16億元,同比去年增長58.9%,毛利率為49.5%。而2021年第四季度,凈收入達10.49億元(不含K9學科培訓業務),同比增長22.6%。
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All in K12”的網易有道,卻在教育行業大縮水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這可能要得益于有道的“科技”屬性。
2020年,網易有道凈收入為31.68億元。其中學習服務占到68%,而學習產品(智能硬件)占到17%。
具體到業務結構,2020年,K12教育還是網易有道主要的收入來源,僅在20年Q4,K12正價課的銷售額就達到了7.67億元,初中語文精品課續課率接近70%。
在“雙減”政策出臺后,有道的K12業務也未能幸免。網易有道CEO周楓重新明確了網易有道未來的四大方向——智能學習硬件、素質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
與2020年相比,21年網易有道的學習服務同比增長61.3%,智能硬件增長了81.6%。
其中,K9學科培訓業務僅占到學習業務的40%左右,砍掉K9對網易的影響并不大,除K9外,學習業務還包括成人教育、素質教育等內容,報告期內,素質教育的明星產品有道縱橫增長迅猛,四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達到130%。
“雙減”政策后,教育行業停止了無止境的燒錢營銷,幫助有道優化了財務健康度。
財報顯示,Q4公司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4.204億元,去年同期為5.111億,同比下降17.7%。
Q4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6.7%下降至42.5%,有道歸因于員工人數和相關費用的增加,和產品的更新迭代。
整體來看,網易有道的業務結構較其他教育類企業更為平均。K9學科培訓業務被砍后轉而發力成人教育和素質教育,在智能設備和教育信息化方面又有穩定的產品技術積累,再加上降低了無效的營銷費用,網易有道的財務狀況得到改善。
關于第四季度實現盈利0.31億,有道在財報中提到,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季度中由于監管環境變化導致了輔導服務的營銷支出減少,進而帶動營銷費用大幅度降低。
換言之,網易有道的首次季度盈利是雙減導致的各維度的“降本”,而非企業內部“增效”帶來的結果。
這也意味著,網易有道的盈利可持續性存疑。
02 智能硬件“難當重任”
教育行業整體大收縮,網易有道雖比起其他教培機構情況好得多,但其主營收還是受到“雙減”余震的沖擊,其寄予厚望的智能硬件也沒能扛起營收的大旗。
首先和其他的教育公司做一下對比。截至去年底,教培巨頭新東方的K9服務收入大約占到每個財年的50%~60%,結合網易有道20年Q4的數據,K12正價課程銷售額僅占到25%左右。雙減之后,新東方2021市值跌去90%,營業收入減少80%,員工辭退6萬人,退學費、員工辭退N+1、教學點退租等現金支出近二百億。
經過清洗和重整,新東方才能另外尋找轉型出路,新東方的轉變也是大部分線下教培機構的縮影。
對于網易有道,“雙減”對其影響沒有新東方等教培機構那么大,主要有兩點因素。一是業務范圍廣,除學習業務外,還發展智能硬件、在線廣告等,二是網易有道的教培是在線教育,采用直播+錄播形式,避免了線下員工管理和物質租金等成本。
在轉型大潮面前,網易有道選擇了硬件板塊之路。
我們先來將網易有道的財報進行拆解,來看看“雙減”對網易有道業務結構的影響。
有道的學習服務營收包括有道精品課(K12課程)、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
在2021年Q1,據財報披露的數據,有道的在線課程收入為8.08億元,其中,有道精品課(即K12課程)7.41億元,也即是說,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的成人教育收入大概在0.67億元左右。Q1季度的K12課程付費學生為30.6萬人,而有道精品課中成人付費學生為17.8萬人(即考研、四六級教師資格證等)。
到了Q2,在線課程收入達到10.8億,其中有道精品課收入10.2億,付費學生91.9萬。值得留意的是,Q2成人學生增長了70.3%,占到在線課程付費人數的13.4%。
Q3有道精品課程的收入僅為5.73億,付費人數為36.7萬。或許是“雙減”對業務的影響一直在持續,Q4財報中并未對有道精品課程收入的具體數據進行披露。
綜合四季度財報可以看出,“雙減”對于有道學習服務的影響非常之大,一下子減少了約60%的學生,收入減少近5億元。而這正是網易有道最核心的營收業務。
雖然在新一季財報中,網易有道再次強調了作為科技公司的屬性,并計劃向智能硬件、教育信息化發力。然而,從教育賽道切換到科技賽道,哪怕是網易有道,也不一定能輕易完成轉型。
首先,相比起其他教育公司,網易有道是更加靈活的。其他教培企業要進行轉型,就要涉及到線下實體經濟,其瘦身轉型效率不能像有道那么高效,例如,新東方的俞敏洪在雙減后將很多精力放到了“東方甄選”直播帶貨中。
而網易有道做出了清晰的決定,那就是加強科技屬性,其一是面向學生的智能硬件,其二是面向教學B端的教育信息化。
然而事實上,智能硬件很難扛起營收的大旗。
智能硬件是網易很早就開始做的板塊。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款產品,18年推出有道詞典筆,經過三次迭代后已經成為詞典筆的頭部產品,有不少專業院校為有道辭典筆進行背書,淘寶旗艦店上,有道辭典筆及其他多款產品月銷量超過1000。
雙減后,智能硬件成為教育業務的風口,各大企業都在加碼入局。
字節跳動、猿輔導、作業幫、掌門教育、新東方等企業也都在陸續推出教育硬件產品,字節等作業智能燈去年已達100萬銷售額,新東方聯合天貓精靈推出的新東方在線詞典筆也已經開始銷售,另外,還有其他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廠商都在推出智能硬件,比如百度等小度智能辭典筆、科大訊飛等科大訊飛AI學習機等。
近期,有道、百度、科大訊飛開始在電梯等場所密集投放智能筆廣告,可以看到智能硬件的競爭正在加劇。
哪怕網易有道已經在教育智能硬件這塊做到頭部,但智能硬件本身迭代快、利潤低,而且市場上限低,眾多入局者涌入,甚至還要面臨新的燒錢營銷之戰。單純依靠智能硬件,實際并不能帶來足夠多的利潤。
再談到教育信息化,網易有道的智能學習終端已經在全國200多所學校應用。然而To B和ToC是兩種邏輯,To B的收益回報很慢,盈利見效的周期要拉得很長。
誠然“雙減”的大浪淘沙幫助有道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財務結構,但剩下的業務能否幫助有道長期盈利,還不能過早下定論。
03 “賣課”難維系
智能學習的故事講得再好,也難以掩蓋網易有道業務內核依然是“賣課”的事實。
如前文對網易有道業務結構的分析,21年學習業務凈收入占60%,哪怕是“雙減”后的第四季度,也依然占到了58%的份額。起碼現階段來看,學習業務依然是網易有道的業務核心。
年報中,有道指出接下來的重點是智能硬件、素質教育、成人和職業教育、數字信息化,也即是說,除了科技類產品外,在主體的學習業務方面,網易有道將主要發展素質教育、成人和職業教育。
據新摘了解,網易精品課APP面對未成年人目前有“興趣啟蒙”和青少年“素養”兩大板塊,報名后會分配講課的老師。講師提供“邏輯訓練”和“文學素養”兩種直播課程,針對理科和文科素養,其中,“邏輯訓練”并不涉及數學教材,而是數形推理、演繹推理等思維訓練,而“文學素養”則是閱讀作品和寫作訓練。完成課程的價格不菲,60課時的價格約為5800。
針對兒童,還退出了素質教育產品“有道卡搭AI素質課平臺”,包括圍棋象棋等課程,以動畫片為主,會員的價格是698包年。
隨著教育培訓的收窄,素質教育的天花板其實也在持續走低。
一方面,素質教育不能觸碰教培內容,所選擇的課程面比較窄,另一方面,素質教育的市場需求本就不高,更多學生家長會選擇線下的鋼琴繪畫等興趣班,網課受限于線上課程,本就不具備興趣類課程的優勢。
網易有道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有所行動。3月5日,有道在北京天通苑的有道素質成長中心開業,這是有道第二家線下的素質教育直營店??梢姡诰€下門店發展有道的學習業務,是有道為素質教育找到的切入口。
而在成人和職業教育部分,也就是有道的網易云課堂和中國大學公開課,以及有道精品課中的大學生部分。但正如文章第二部分分析,在21年學習業務中,成人付費學生占比并不高,根據財報計算,在Q1和Q2,網易云課堂和中國大學公開課的總營收分別為0.67億和0.58億,有道精品課中成年付費營收估算為2.7億和1.37億。
在成人和職業教育這塊,網易有道也頗為“被動”。
成人教育這塊,中公、華圖等老牌教培企業已經瓜分了大半的市場份額。中公財報顯示,在2021年預計實現營收69—73億元,凈虧損約為20—24億元。在協議制(先交學費、考不上退學費)下,中公教育體量雖大卻難以盈利。巨頭尚且在營收線上掙扎,網易有道更難差異化突圍。況且,近些年這些老牌機構也在嘗試做網課,網易有道并沒有能明顯拉開身位的競爭優勢。
“雙減”對網易有道的沖擊雖沒其他教培機構那么大,但也把網易有道推向了轉型的岔路口,在告別焦慮營銷,回歸教育初心之后,未來留給網易有道的挑戰只多不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摘商業評論”(ID:xinzhainews),作者/葡萄,編輯/子雨,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