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東是“阿里系”產品的Ta,為何最終嫁給了京東?
3月11日,據德邦公告,京東物流將收購德邦物流66.4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董事長兼總經理崔維星將不再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京東方面對外表示,雙方將在快遞快運、跨境、倉儲與供應鏈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合作后雙方將繼續保持品牌和團隊獨立運營,戰略和業務方向整體保持不變。
德邦高峰時期僅快運收入一年超過200億元,超過行業第二約170億。但后來,德邦逐漸被順豐、安能追趕,其最新市值不及“快遞一哥”順豐的1/20。
德邦股份2021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8.89億元,同比增長28.16%,其中,快遞業務同比增長33.67%,快運業務同比增長18.76%,倉儲與供應鏈業務,營業收入為4.41億元,同比增長40.68%。
據36氪,有分析人士認為,德邦前前后后接觸了很多的收購者,甚至包括阿里和順豐,最后與京東牽手,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京東和德邦的背后,站著共同的投資人紅杉資本。
01 京東物流“攻城略地”
近年來,京東在物流領域的版圖擴張加速明顯,尤其是2019年提出打造一體化供應鏈以來,京東物流一直瞄準資本市場,通過“買買買”謀求業務補充。
就在上個月,京東完成對本地即時零售和即時配送平臺達達的增持,持股比例升至52%。因而收購德邦消息傳出,不少網友戲稱劉強東圓夢“京邦達”(劉強東一實控公司名為: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
同月,京東以每股4.35港元的價格增持中國物流資產股份,持股比例從37.02%增至65.67%,標的公司是中國本土最大的物流基礎設施開發商及運營商之一。
2020年8月,京東物流還以總對價30億元全面收購了跨越速運。
對于京東此次接盤德邦,分析人士認為,可以補上京東在大件快運上的短板。
此前京東大件物流大多數選擇外包,承運的是社會車輛,有時還需要支付上樓費。而德邦業務員在大件配送上更有經驗,一旦收購成功,京東物流就可以利用德邦網絡提升物流能力,加固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德邦還有的27.3萬客戶數量,來自包括阿里和蘇寧在內的各大電商平臺,而這些正是京東物流以往較難深入的場域。
財報顯示,京東物流去年收入超過1000億元,機構一致預期德邦收入約為308億元,而順豐并表嘉里物流后年收入超過2000億元。收購成功后,至少從營收規模來看,京東物流短期內會穩坐中國第二大物流公司的寶座。
02 阿里“進可攻、退可守”?
雖然目前快遞行業尚沒有取得過半份額、可以稱為寡頭的品牌出現,但是仔細深究快遞公司背后的資本關系,外界普遍認為,阿里系、順豐系、京東系“三國殺”正在上演。
阿里生態網早已經將觸手深入物流領域。自2008年投資百世開始,阿里巴巴一直在不斷地加倉“四通一達”。截至2020年4月,阿里拿到韻達2%的股份,“四通一達”五大快遞企業已全部打上阿里的烙印。
面向社區和校園的菜鳥驛站,已經通過超過4萬個站點構成菜鳥網絡的城市末端網絡。
2015年,德邦快遞就入駐了菜鳥,為天貓淘寶提供30公斤以下的大件物流服務。德邦被收購,無疑菜鳥在大件快運上少了一個頭部選項。而且,阿里電商正在發力“服務”,物流本就是有待加強的一環。
2014年,馬云曾說,做電商千萬不要碰物流,因為自建物流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員工隊伍會變得極其龐大,京東會成為超過10萬人的龐然大物。
后來,馬云弄起了“菜鳥網絡”。阿里也一直想通過菜鳥網絡幫助快遞公司提升運營效率。但菜鳥只提供物流數據的收集與反饋,坐收提成、傭金、服務費等,對于時效、送貨上門等細節難以把控,因此對通達系的控制力也偏弱。
行業人士指出,從大趨勢看,電商平臺都會越來越重,菜鳥早晚也要親自下場。相比自建物流體系和中轉倉,從市場上直接收購優質標的,本是更快捷的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系的韻達還是德邦持股比例6.52%的第二大股東。
結合國家郵政局的數據來看,通達系快遞企業依然牢牢占據中國快遞行業63.6%的市場份額。但前有極兔收購百世,后有京東入手德邦,快遞市場極不平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阿里對申通快遞行權的截止年。當下阿里的高管已經全面進駐申通快遞,接管了申通快遞的日常事務。
不過,有投資者發現,如果阿里再次行權申通快遞,申通快遞實控人會發生變更,觸發要約收購,隨即申通快遞就有私有化退市的可能。因此,尚未出手的阿里“進可攻、退可守”。
03 德邦26年起伏
作為較早成立的零擔(物流運輸中使用的一個名詞,指貨主需要運送的貨不足一車)領域直營物流企業,德邦股份一度被稱為快運界的“黃埔軍校”,并為行業輸出了不少人才。
德邦的創始人崔維星,1992年本科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這也被認為是物流快遞界各大掌門人的天花板。
畢業兩年后,崔維星加入速達貨運公司,踏入物流業。1996年,崔維星以“崔氏貨運”的招牌單干,僅用一年時間,資產就積攢到了20萬。
2000年8月8日,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金300萬,專做空運代理業務。到2010年,德邦的營收達到26億。
經歷了快速發展期后,2013年前后,迅猛發展的電商平臺帶動了國內快遞市場爆發,而德邦當時所處的傳統零擔業務增速卻不容樂觀。
為了應對電商市場的爆發,德邦再次作出戰略轉型:從零擔快運轉為重點突出大件快遞,并于2014年陸續引進紅杉資本、鼎暉投資、中金資本等投資人。
快遞業務在公司收入中占比越來越高,德邦物流在2018年直接改名為“德邦快遞”,聚焦大件快遞市場。
2018年,德邦經過一波三折,終于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快運企業。當日開盤價6.97元,漲44.01%。
但轉型之路并不順暢。2018年到2021年,德邦的“快運業務”連年收入下滑,“快遞業務”收入增長緩慢。2021年其凈利潤下降了近9成。
2020年7月31日,國內物流行業知名服務機構運聯智庫公布了2020中國零擔30強,當了8年榜首的德邦首次丟了頭名,順豐快運以124.5億元的收入成為零擔賽道新王。
如今德邦的市值相比剛上市時的300億元,已經縮水近60%。
河南省物流協會副會長王焰表示:“德邦最終賣身京東,是因其文化出了問題,得了‘大企業病’,靠自己已不能解決問題。這個教訓也是深刻的,值得反思。”
你用過德邦快遞嗎,體驗如何?歡迎留言評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野馬財經”(ID:YMCJ8686),作者:姚悅,編輯:蔡真 ,原標題《德邦二股東是“阿里系”韻達,為何卻終嫁京東?》,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