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首份年報:再忍一忍,虧損是暫時的
3月10日,京東集團發布自己的業績公告,虧損大幅度超過市場預期,股價當晚重挫15.83%。一直以來,京東一直靠著所謂的“三架馬車”來拉動自己的業績,盡管京東零售疲態盡顯,京東數科未見起色,但京東物流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通過年報,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京東物流在營收創下1046.9億的新高之時,虧損卻幾乎翻了三倍,擴大至156.6億。
京東物流真的是叫好不叫座嗎?
對于京東的物流體系,我們一直以來的印象是次日達,送到家門口等一系列“購物體驗”,但這其實只是京東物流這個龐大體系中較小的一面,重中之重,還是京東主打的快遞業黑話——“一體化供應鏈”。
通過京東物流的招股書與2021年業績報告,我們將聚焦回答三個問題:
1,京東物流賺的是誰的錢?
2,京東物流的一體化物流是什么?
3,京東一些列并購目的是什么?
單從紙面數據來看,京東物流虧麻了。
財報顯示,京東物流的毛利潤、毛利率雙雙下滑,凈虧損幅度擴大287.9%,年度虧損156.6億元,要知道隔壁的中遠海控凈利潤可接近900億,海里游的和地上跑的,業績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但仔細研讀,其實京東虧損也沒有讓人無法接受——年度虧損中82.01%來自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也就是說并非是京東物流的經營出現了巨大虧損。
在非國際會計準則——也就是用來體現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準則下,京東物流僅虧損12.26億,同比收窄92.17%。
印象中通達系靠阿里吃飯,極兔靠拼多多養活,順豐舉著“高端時效件”的旗子也走出了特色道路。而京東物流呢,印象中就是幫京東電商送送快遞,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這份財報中卻能讀出一絲“異樣”,首先是京東物流的客戶群中,來自京東外部客戶占比首次突破50%。其次一體化供應鏈營收同比增長27.8%,外部一體化客單價由2018年的23.4萬元增長至了2021年的34.1萬元。
外部客戶的貢獻很好理解,即京東物流不再依賴自身的電商體系。其實,京東物流與三通一達順豐它們最大的差異,就在這個神奇的“一體化供應鏈”上。
所謂“一體化供應鏈”,可以視為一種升級版的物流服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倉儲:京東物流一大特點就是有自己的倉庫,也就是前置倉,如蘇州倉覆蓋周邊江浙滬等省份。在消費者下單前,商戶就可以將大量商品儲存至倉庫之中。
京東能夠做到“次日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量商品已經“提前”運到了倉庫,實現“以儲代運”,其它物流公司則是訂單在前,攬件在后。
2.物流:京東物流的攬件服務極其全面,比如拉疫苗京東有冷鏈貨運車,拉汽車京東有雙層貨車,同樣可提供零擔服務(運送貨物不足一車)。所以,消費者有什么需求京東物流就能滿足,可謂應有盡有。
3.快遞:由于有了“以儲代運”,京東的快遞往往只需要負責最后一公里,消費者在京東下單后,商品在距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出庫,達到“次日達”的效果,這也是消費者選擇京東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方式的另一面,是京東物流在不斷的將商戶需要承擔的成本轉移到自己身上——想要實現全國范圍的“次日達”,就得不斷新建倉庫、不斷入庫商品、不斷優化線路。
雖然對商家來說確實是提供了更多選擇京東的理由,但這也是導致京東的資產越來越重的“罪魁禍首”。
其次,不難發現京東的這條供應鏈實際上是比較死板的,商戶-倉庫-消費者這條運輸路徑確實很有效率,但它就像一個旅游團,導游帶你到哪你就得走到哪。
但如果我想自由行呢?比如小商戶不需要京東的倉庫,希望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呢?或者消費者需要寄快遞,亦或是想要直接退還給商家呢?
京東只有倉庫,因此缺少區域性網店的問題就此暴露出來了,畢竟就2021年上半年披露的數據來看,京東物流只有7800余個網點。這難以和動輒三萬個網點的通達系抗爭,更別說滿足在下沉市場零散城市中各類電商件的需求了。
畢竟快遞大戰,本質上主戰場還是在電商之中。
而在京東電商用戶數遠低于淘寶拼多多的環境中,在“京喜事業群”深耕下沉市場出師不利的情況下,想要和“淘拼”系快遞正面廝殺,可能京東物流還得繼續完善自己的基建設施。
自己建是一種方法,但更好的方式,就是收購。
成立之初,京東久持續押注中國物流資產控股有限公司,為物流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京東斥巨資收購跨越速運,取得其620條貨運航線;2022年2月增持達達集團股份以控股達達集團,吞并其同城速遞的派送能力。
今年3月份,京東拿下德邦快遞,物流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其擴張的速度可見一斑。
京東的各種收購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戰略意義大于市場份額——控股達達是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收購跨越速運和“零擔之王”德邦快遞,則是加強貨運能力。收購完成后,京東貨運航線一舉超過了1000條。
京東物流連續收購了物流環節上關鍵節點的公司
在物流網絡建設方面,正如上文所述,網點一直是京東的“短板”,但在快遞體系中,網點代表著快遞網絡的邊界,有多少網點直接決定了快遞能覆蓋的范圍。
截止至2021年6月底,德邦快遞網點數量共30468個,兩者合并之后,京東網點數量瞬間暴漲,可能會直接問鼎市場第一,無人能敵(可能有些網點位置重合)。
除了解決自己的網店短板,京東可能也是看重德邦的物流屬性與其背后的企業主們。
根據德邦股份2021年的中期報告來看,德邦股份主營業務為大件配送,主要客戶為中小制造業企業用戶,對應的運作模式為B2B模式,而不是傳統的如通達系順豐那樣的To C運營模式,這也正是京東“一體化物流”最需要的資源。
畢竟電視冰箱洗衣機之類大件的倉儲成本,顯然要比垃圾袋餐巾紙之流高多了,這些商家也更需要轉嫁倉儲成本到京東身上。
根據京東物流2021年業績報告顯示,特色業務一體化供應鏈給京東物流共帶來了711億元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7.9%,2020年占比更是高達75.8%。
其實,一體化供應鏈算企業物流業務,而在企業物流的賽道上,目前主要的玩家是滿幫集團、同城貨運的貨拉拉與快狗,但他們和京東物流相比,體量存在明顯差距,更何況,京東物流還有一個京東集團這一個好爸爸。
至于市場未來的格局會怎樣,早在2017年,劉強東就曾放下豪言:
除了郵政體系,未來能在國內物流業立足的,只有順豐和京東兩家。你品,你細品。
[1] 京東物流招股書
[2] 京東物流歷期公告
[3] 順豐,中通,德邦,韻達,圓通2021年6月中期報告
我們正在對「遠川商業評論」進行改版,在全新的「有數DataVision」,我們將回歸商業最本質的東西:招股書、財報和數據,通過各種各樣的數據解讀商業現象背后的本質。
同時,「遠川商業評論」的內容會在「遠川研究所」上保持更新,我們希望「有數DataVision」能夠在第一時間為讀者帶來清晰而深刻的IPO、財報與數據解讀,歡迎點擊下方訂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作者:李康平,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