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長期價值”與“虛擬價值”的搖擺不定?
僅僅一年,替代“AI產業”站上資本風口的“元宇宙”應該不會想到,伴隨著多家元宇宙屬性公司財報的低迷與股價的暴跌,前期所勾勒的“理想國”在現實之中已經幻滅。
從風口讓位的AI行業或許也不曾想到,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科技化的成功展現,成為了國內AI企業們大秀成果的平臺,把那些尋求商業化、技術產品化的AI企業們再一次推向了大眾的目光之中。
那么,再次站上風口的AI企業們,能避免元宇宙故事崩盤的前車之鑒嗎?
“元宇宙”與“AI+”,同源而生的“虛實兩極”?
2月3日,元宇宙“扛把子”代表的Meta(原Facebook)發布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數據顯示,Meta 2021年四季度凈利潤和月活用戶不及預期以及2022年一季度營收疲軟。
財報發布當日,Meta股價暴跌26.4%,總市值單日蒸發約25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028億元),創下該公司自2012年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禍不單行,2月15日,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Q4財報發布,該公司Q4季度運營虧損達1.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擴大一倍多;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1.4億元,同比增長144%,合計每股虧損25美分。財報發出后,二級市場中Roblox 盤后交易中股價下跌15%。
2022年開局,多家涉及元宇宙屬性的公司股價齊齊下跌,不禁使人疑問,令那些走下風口后,剛剛找到“新故事”的AI+科技公司怎么辦?譬如,國內AI四小龍中第一個沖刺IPO成功的商湯科技,曾在自身的招股書中提及了47次元宇宙,或許是想以“元宇宙”來穩定自身“流血上市”后的高估值。
風口之上不過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無論是元宇宙還是AI+都將是人類從碳基走向硅基道路上的必經之路,按其“硅基化”屬性來講,都是生出同源,不過也各有不同。
“元宇宙”作為新生概念,更類似于“虛價值主義”。所展現的宏大、前沿與未來化的場景,是當下科技公司短時間內難以突破與實現的,它的價值與項目閃光點都來自于“虛無”,更偏向于“臆想化”的場景,并不是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自然也充滿了與現實碰撞之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AI+”作為科技公司已經發展數十年的概念,已經從“虛無”走向了技術爆發期,走向了產品場景落地。從人臉識別,城市安防系統、智慧建筑、智慧場館、AI機器人等等改變著當代人的生活,以帶來便捷性與實用性。
換句話來說,元宇宙是“復制”現實世界+“改造”虛擬世界,AI+是“進階+改變”現實世界,在人類走向硅基的道路上,一個向虛而生,一個向實而生,走向兩極?!霸钪妗毙枰F實世界中無數AI科技與人文法律定制的疊加,由量變產生質變。
對于人類的當下來說,現實世界中科學技術的可感知化的進步更為重要與實際。畢竟,當現實世界的“硅基化”含量不足,仍靠著古早笨拙的方式進行著問題方案解決,又如何讓人相信那個所復制的“虛擬世界”里的無限可能呢?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元宇宙僅僅一年就迎來自身“幻滅期”,而另一邊AI+企業會在類似于北京冬奧會這種全球大型盛典之中,用技術產生的便捷性與科技感滿足了人們對于近未來的幻想,使得自身重回資本的風口,引來又一輪的投資熱潮。
所以說,類似于國內曠視、商湯等這些以AI研發為主的科技公司,“元宇宙”的啞火或許使其失去了虛擬概念上的高估值,但是絕對不會影響其基于現實世界中的影響力。與其在“虛擬價值”與務實主義帶來的“長期價值”之間搖擺不定,加快靠自身技術與現實世界基建的契合度,或許能迎來一波自身的高增長。
對于大多人而言,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心里踏實;對于投資人來說,也是如此,沒有投資人期望自身的投資回報期過于漫長。
“冷靜化”AI+科技公司,長期價值是立身資本?
在去年元宇宙行業大火的對比下,國內以曠視、商湯等AI四小龍為代表的AI+公司們,與元宇宙滔滔不絕地講述故事與概念拉高投資人等的期待值不同,AI+公司們已經走向了“弱故事+重產品”的一個時期,這也就使得AI行業看起來趨于冷靜化。
按照高德納咨詢公司所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其把新科技的成熟演變速度及要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分為5個階段:技術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啟蒙爬升期和高原期。
當下外界對于行業越趨于冷靜化就代表著AI+行業已經過了期望膨脹期,正經歷幻覺破滅谷底期,走向啟蒙爬升期,到達成熟的高原期。就正如曠視CEO所說,AI經過2016年~2017年的快速爆發,已經進入產業的深水期,步入“死亡之谷”,到底哪個AI企業能穿過這個“死亡之谷”,大家都很難預測。
的確,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新人玩家們,會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巨額的投入與巨額的虧損。
拿已經上市的商湯科技舉例,其招股書報告期內,虧損凈額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和37.13億元。虧損的大頭來自員工期權造成的公允價值損失,經調整后的扣非凈虧損大幅度降低,分別為2.2億元、10.4億元、8.8億元及7.3億元,其他三小龍也同樣如此,其主要支出為研發人才,占比都超過了50%。
但是對于任何一個新技術研發的賽道來說,前期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人才招攬與研發無可厚非,畢竟研發資金是技術突破的材料與動力,這也證明了這些企業的技術累積、科技底蘊與未來潛力。
這也間接證明了,在大量資源的消耗下,或許國內能穿過“死亡之谷”、站上高原的企業,不乏少數。
1.國內AI行業無論在大環境還是細分賽道里,增速都是呈領先水平的。
中國信通院數據研究中心曾測算,2020年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30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1%,無論是市場體量還是增長速度,都處于全球第一梯隊。
在細分賽道上,以曠視、商湯為代表的AI四小龍所主攻的計算機視覺領域,是人工智能最主要的領域之一,未來行業發展前景良好。據沙利文報告,計算機視覺軟件2020年占全部人工智能軟件市場份額的46.9%,3.2020年到2025年,將以36.6%的復合增速,由14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增長至680億美元。
2.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中,走向依舊是“利好”的。
據天眼查APP可知,AI四小龍中,最早成立的“老大哥”曠視科技,所公布的已經經歷了7輪融資,從最開始的數百萬到后來的7.5億美金,說明資本市場一直都是看好的。作為四小龍中,最先完成IPO的商湯科技來說,沖刺IPO時已經完成了10輪融資,也可見資本的熱愛。
在二級市場之中,2021年12月30日,正式登陸港交所的商湯科技,上市的首日最大漲幅便超過了20%,并在2022年1月4日一度達到了9.7港元的最高股價,現如今公司市值仍維持在2000億港元以上。
這也為去年已經通過了A股科創板IPO的曠視科技,先行證明了AI科技公司在二級市場的受歡迎程度。
3.AI四小龍、??低?、科大訊飛等AI科技公司的技術實力,是被“國際認可”的。
從2019年10月,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低?、大華科技、科大訊飛等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使得國內玩家們所需的高端GPU與特殊處理器供應受限。
再到2021年,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商湯科技集體被美國拉入“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NS-CMIC)清單,美國的這種“精準打擊”,也間接證明了國內這些AI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
但是對于當下“有名號”的玩家來說,實力本來就是生存下來的基礎條件,想走出來,還需要去研究如何發展自身的“長期價值”與“商務運營能力”。
首先,“長期價值”代表著的就是技術獨占期,如果前期的研發投入可以獲得一個實用、易用的AI產品,后續成本回收實際上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下各家都有極具代表性的產物,比如商湯科技的SenseMARS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臺之一,曠視科技城市AIoT操作系統“昆侖”與“盤古”以及云從科技的人機協同交互系統。
其次,在擁有核心技術后,如何去進行商務運營,這也是AI四小龍等AI企業在當下缺失的或者說未來必要的。正如李開復在《AI·未來》中談道:今天的AI不再需要諾貝爾級別的創新,而是將現有的技術產品化、商業化、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這也是未來的潛在趨勢,就正如Gartner指出,預計到2025年全球有一半企業可以將AI應用到企業日常運營階段,而不是僅僅為了測試。這也印證了前文所提及的,AI+是“進階+改變”現實世界。
不過將現有的技術產品化、商業化,對于當下AI公司而言,就意味著要把技術落在“實處”,需要加速自身技術與實體行業的結合,并且不能局限于單一領域。這也意味著AI公司要從“重軟件”到“軟件+實業”,一旦軟硬結合,多了安裝、服務等成本,也代表著毛利率會大幅度下降。
以曠視科技為例,其來自于城市物聯網業務來自硬件收入的占比從2018年的34%提高到2020年的66%,其毛利率也從2018年的62.23%降低到33.11%。足以可見,其毛利率的變動。
但是,這是所有AI科技公司的必經之路,先行才有可能早日抵達。畢竟,“紙上談兵”終究是空談,把技術落到實處,用技術改變社會與生活,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也才能加速自身的“商業化”運作,讓企業的“自給自足”。
正如過去的北京冬奧會,“科技奧運”成為了其一大亮點,給予其支撐的就是國內這些科技企業們所研發的AI、碳減排等大量新興技術和解決方案的應用;就像是曠視科技以AI技術為支點融合AR技術,對現場觀眾提供定位精準、隨叫隨到的“智能向導”服務,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體會到了“科技興國”下中國的改變,也使得這些技術背后的公司進一步被更多的人所關注與了解。
冬奧會的例子可以看出2021年所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中央精神所提出的,要重視實體經濟,同時也要做數字化的轉型所體現的重要性。
無論是曠視、商湯還是寒武紀、科大訊飛,這些AI+企業們都在時代的洪流中奔騰向前,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中的中流砥柱,是時代紅利的獲得者,也是時代轉型使命里的承接者。誰能順應時代,使得AI行業由“不可觸摸”到人們“隨處可見”、“隨手可及”,或許他就是AI行業在“死亡之谷”后,站上“高原”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摩根頻道”(ID:morgantmt),作者:摩根商研所團隊,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