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流血”Keep,熬到上市

    你還在用Keep嗎?

    曾一度在社交圈引發打卡熱潮的健身平臺Keep要上市了。

    2月25日晚上,Keep提交招股書,在港交所申請IPO,沖刺“線上健身第一股”。

    2015年,Keep正式上線。收獲第一個100萬用戶,Keep只用了105天。創始人王寧試圖從社交出發,構建一個“科技運動的閉環”,覆蓋到用戶的吃穿用練。

    隨之而來的,是資本的涌入。自成立以來,Keep共完成八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6.3億美元。

    但是,Keep的虧損卻在不斷擴大。2019年虧損人民幣7.35億元,2020年虧損擴大至人民幣22億元。

    為了支撐飆升的估值,Keep必須保持相應的業績增長。眼前的虧損不可怕,可怕的是商業化變現的道路不順暢,智能硬件新品拼不過國內巨頭,線下健身房生意不景氣,用戶投訴不斷。不斷有玩家倒下的健身賽道上,Keep始終活著,但始終活得不通透。

    這曾是小紅書、微博等一干內容平臺的煩惱。Keep主打的健身行業,不僅滲透率差,而且需要用戶自身擁有極強的自律。對比小紅書,Keep的模式有著相似之處,但實踐起來,卻難上加難。

    免費的生意,做不了多久

    “讓100%的人都能像10%的健身達人一樣高質量地健身”,這是Keep創始人王寧的創業愿景。

    “我并沒有想過創業,完全是因為很偶然的機會。大四畢業前空閑時間多,我想著改變自己。當我從180斤瘦到128斤時,別人總會不停地詢問我減肥方法,開始時總會沾沾自喜,慢慢久了,我也難免會感到疲憊。”王寧說,那個時候的他,腦海里冒出了一個想法:要不然就做一個產品?

    乘著移動互聯網的風口,Keep在拿下天使輪融資后,于2015年2月4日正式上線。

    Keep瞄準市場空缺,將自己定位為“運動社交+免費健身課程”平臺,憑借著優質的免費健身課程,Keep吸引了一批小白用戶。同時,Keep還打通了微博和通訊錄功能,用戶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運動心得、感受和體驗的圖片和文字,增加了用戶的黏性。

    “當時看了很多體育健身類項目,Keep最實用和易用,更重要的是,王寧就是按照百度貼吧的零碎知識成功瘦身了50斤,相當于是把網上零碎的知識結構化。”BAI合伙人汪天凡說道,他在2015年投資了Keep。

    上線105天,Keep用戶數就超過了100萬;不到三年,Keep對外宣布注冊用戶突破一億,成為國內首個用戶數破億的運動應用App。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資本的涌入。截至目前,Keep已經完成了八輪融資。背后不乏一些像BAI資本、騰訊投資、時代資本這樣多次參投的老金主。在完成F輪融資后,Keep的估值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

    “投資人看重我的一點應該是身上的毅力和堅持,他們覺得一個減肥成功者,可能做事情不會太差。另外我們團隊有比較清晰的打法,執行力比較強。”王寧這樣評價自己。

    Keep在招股書中指出:通過在線健身解決方案,Keep可以有效解決中國健身市場的主要痛點,重新定義人們與健身的關系。該平臺不僅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運動,而且創造一種個性化、交互式和沉浸式的健身體驗,使人們能夠更便捷地進行更高效的訓練。該等價值主張使我們在健身人群中備受歡迎,并吸引許多新人加入我們的社區。

    一旦人多了,免費就做不到了。

    “注冊Keep后有個免費課程,我就領取了,并不知道這意味著開啟會員自動付費,就在今天剛剛扣了錢才知道,這樣的免費課程真不‘免費’。”

    “我報名參加了Keep玉桂狗的活動并于1月13日完成,但是15日發貨之后一直沒有動靜,物流信息也查不到,找客服也沒有解決我的問題。”多位用戶抱怨道。

    另一位用戶說:“上個月我用了幾天 keep 之后就沒再用了,其間所學課程均是免費的,一個月后也就是在2021年6月15日晚上十二點左右,卻收到了 Keep 的扣費信息,我根本沒有開會員,微信卻自動免密支付了。”

    免費的課程并不“免費”,許多人都曾遇到這樣的事情:“當初我購買Keep單車時,是因為Keep上有免費的課程,并且可以有免費的視頻或音頻同步。但是,當我近日再次騎行時,發現APP里之前免費的課程都要收費,再次騎行卻要付218元購買年卡會員,才能享受單車與APP的課程同步騎行。”

    內容社區,陷于變現困境

    當人們對傳統健身房的賣課套路感到深惡痛絕時,Keep的出現宛如一股清流。堅持下來就能減脂,還不用擔心被教練和銷售人員pua。

    但當會員數量沖破1億,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3000萬時,Keep必須要運用這批會員實現盈利。不然,會員遲早會溜掉。

    Keep的收入結構中,自有品牌產品占比57.5%,已經占據了Keep營收總額的半壁江山。剩下的會員訂閱及線上服務內容占比30.5%,廣告和其他服務占比12%。

    Keep介紹稱,自有品牌包括Keep智能單車、手環、體重秤、跑步機等,以及相關配套運動產品的收入。

    可以看到,Keep真正的核心資產,仍然是用戶和內容社區。核心的變現能力,則在于帶貨。

    這一點與小紅書有著相似之處。小紅書創始人瞿芳不止一次對外談到小紅書的社區屬性。2017年,瞿芳接受采訪時稱,內容社區是小紅書的橫向底層架構,電商只是一個豎向變現方式。這在Keep身上亦然,以健身方式為代表的內容吸納了廣泛的用戶,而銷售產品則是變現的形式。

    相比而言,Keep的優勢在于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2021年中國的健身人群為3.0億,為世界之最,預期到2026年將達到4.2億。同時,2021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為每人人民幣2596元,遠低于美國的人民幣14268元,顯示出強大的增長潛力。

    但Keep的劣勢在于,用戶活躍度偏低,留住用戶的難度更高。

    對比兩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小紅書的最新月活用戶數量已經突破2億,Keep則只有3100萬。

    從本質上來說,健身與穿衣打扮、吃喝玩樂的“種草”不同,堅持吃喝玩樂不難,但堅持體育鍛煉卻不容易。健身除了需要用戶實際身體力行之外,更需要有較強的自律性和持久的耐心。可以說,用戶每一次登上Keep,都是在與自己的懶惰和嘴饞做斗爭。

    這樣一來,即使Keep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也無法掩飾營收增速放緩、虧損金額加大的事實。

    2019年,Keep營業收入為6.63億元人民幣,2020年增長至11億元,同比增長66.9%。然而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只有41.3%,增速明顯放緩。

    2019年,Keep的虧損金額高達人民幣7.35億元,到了2020年,虧損已經高達22億元,相比上年翻了將近4番。

    虧損主要來自銷售及營銷開支,截至2021年9月末,Keep的營銷開支達到8.18億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了342.1%。Keep在招股書中透露,相關費用主要包括流量獲取費用、應用程序及自有品牌產品推廣費用增加。

    賣什么,才能養活Keep?

    從變現的角度來看,Keep希望把線上積聚的用戶向兩個方向推動:帶貨和健身房。

    2018年3月,第一場戰略及新品發布會上,王寧表示未來Keep將打造一個科技互聯網的運動新生態,啟動場景化戰略,推出面向家庭場景的智能運動產品KeepKit和面向城市場景里的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

    同時,Keep線上推出付費內容和服務,其中包括一些與達人、教練合作的付費課程和服務,提升用戶的體驗黏性。

    招股書中顯示,Keep的業務線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商業閉環,涵蓋用戶的整個健身周期。線上健身內容為自有品牌產品帶來流量,因為用戶傾向于購買智能健身設備、在線健身內容,為自有品牌產品帶來流量,以提升他們在鍛煉中的表現和體驗。同時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也將流量再次引向在線健身內容。

    但這兩個方面都遇到了難題。

    一方面,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難逃閉店的命運。2020年,Keepland宣布關閉上海的三家門店,分別是靜安大悅城店、長風大悅城店和金橋店,這標志著Keepland正式退出上海市場,最長存活時間僅為一年。2021年12月,Keep正式關閉位于北京青年路的Keepland達美店。目前,Keepland僅剩下9家自營門店。

    時任Keep CTO彭躍輝曾表示:“商業化的業務遠沒有達到預期,為此我們需要做一些調整,持續聚焦,并同步進行人員的優化。公司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更核心的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要考慮ROI(投入產出比)。”

    另一方面,智能運動產品KeepKit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雖然Keep自有品牌產品占到其營收的57.5%,但在淘寶、京東等電商渠道的競爭中并不構成護城河。

    小米就是競爭對手之一,擁有技術、流量、資本的小米早已開始布局智能健身領域。截至2020年9月,小米已擁有自營品牌與生態鏈公司,推出小米走步機、米家手環NEXGIM健身車等多款智能產品。

    除此之外,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頻現質量問題。2020年6月,江蘇消協通報稱,Keep商城銷售的配件類商品如運動文胸、跑步襪男款、魔術頭巾等產品使用說明不符合標準情況較多;就在今年1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代餐粉產品比較實驗測試結果,8款產品中有4款不符合實驗要求,Keep名列其中。

    Keep天貓旗艦店產品推薦

    據媒體報道,沒有成熟產品研發經驗的Keep,是選擇了上游供應鏈代工貼牌。即使是商城內所有品類都與健身息息相關,但智能設備、傳統器材、服裝衣物、入口食品等橫跨多門類的產品品控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

    Keep也在嘗試調整,關停直營門店的同時,Keep又打上了既有健身房的主意。

    2022年,Keep宣布加大對線下場景的投入力度,按照計劃,Keep將與傳統健身房進行合作,派出專業的操課教練團隊入駐,對其團操課室進行運營改造,并變成按次付費的經營模式。

    這一思路,看似能節省下Keep自身重資產運營直營門店的成本,但與傳統健身房之間如何劃分利益,如何控制好全部的供應鏈,又是一個難題。

    在王寧眼里,Keep的目標都不只是一款App,而是一個品牌,一個最酷的體育運動品牌,App只是出發點。

    這也是資本市場給Keep的要求,要撐起一路飆升的估值,Keep必須不斷補充新故事,豐富內容,打造獨具壁壘的流量池。

    無論是賣課、賣零食,還是開健身房,要想做成一個“最酷的體育品牌”,Keep恐怕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作者:楊婷,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