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科技領域將發生的10個實質性改變(中)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作者分析了當前的技術和文化趨勢,認為未來5年,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上,將要發生10個具有突破性的改變:推薦的東西會取代自己喜愛的東西;下一代頂尖人才都是斜杠青年;身臨其境式體驗成為3D創作主流;個性化體驗廣受歡迎……等等,提前體驗一下這些即將到來的變化吧!本文來自翻譯,希望對您有幫助。本篇文章分三部分刊出,此為第二部分:
3. 3D創作的主流將成為身臨其境式的體驗。
圖3. 3D專攻身臨其境式體驗
我曾向自己承諾過,不會再提起關于元宇宙的內容,但是,在這篇文章中確實是不得不提,因為元宇宙的發展不容忽視。我們將會越來越多地在一個身臨其境式的、與我們實際生活并存的空間中玩游戲、較朋友、和同事一起工作。在這樣的空間里,有我們所見過的最大的電影屏幕,它們的問世將違背物理定律,讓我們真正地去探索自己的夢想。在元宇宙里,我們可以實現各種體驗,而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設備可以作為主流產品來支持在學校、工作和家庭中獲得這些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設備正在出現,就如同當初使用手機一樣,總有一天我們都將使用這樣的設備。然而,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所體驗的游戲中沒有豐富的、吸引人的、三維的、互動的和個性化的內容,那么這種體驗將會非常乏味,而且完全沒有游戲的效果。吸引人的內容具有釋放新媒體的潛力,身臨其境式的游戲內容就是如此。唯一的問題就是3D內容非常難制作。從歷史經驗上看,構建3D對象(針對一種體驗來說)需要以用到大量數學知識的、復雜的建模程序為基礎,然后需要一整套其他產品來進一步說明和渲染。
我們了解到,在Adobe工作的大多數設計師都想從一個普通的3D對象著手,而不是從零開始構建,而且普通的3D對象可以參數化(容易操作),可以使創造沒那么復雜。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產品,稱為物體三維(Substance 3D),其中有一個產品,操作時我們先戴上VR機器去雕刻一個3D物體(很像粘土),然后在桌面產品中再進一步完善它,使它看起來更真實些。我們在不停努力,眾多其他創業公司也渴望把握這個創建3D產品的機會,再加上我們的手機攝像頭具有將物體掃描成3D圖像的能力,一旦身臨其境式體驗成為主流,我們都將在3D中創建一切。
別忘了,當社交網絡成為主流時,人們就表達了對這種身臨其境式體驗的渴望和需求,Facebook也開始支持照片的上傳了。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3D創作中。過去,因為有了手機我們都成了攝影師。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們都將成為3D藝術家。
4.“股東經濟”將重振新興品牌和本土企業,并成為對抗互聯網巨頭和全球市場的最具競爭性的力量。
圖4. “股東經濟”
品牌已經變得去中心化,并且越來越多地被大眾的認可度、使用度所定義。下一代以社會為導向的項目和企業也會走向去中心化,也就是由新的區塊鏈驅動的組織結構將所有者和客戶轉變為利益相關的共同體。我一直在思考(并寫作),新興品牌和本地企業將如何從這種去中心化的融合中受益,如何證明它是能夠對抗互聯網巨頭的、可以統治全球市場的、最具競爭性的力量。
當前,品牌的興衰是由大眾所表達的滿意度決定的,而不是由創意機構和廣告投放決定的。目前,除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其它品牌的好壞和新鮮感取決于大眾的最新的滿意度和交流評價。自己的朋友關于一個品牌的說法,甚至是一個陌生人所表達的對一個品牌的真實的滿意度或失望度,比超級碗廣告更有影響力(超級碗,指美國橄欖球。在具有美國最高人氣的橄欖球比賽中插播的獨特的創意性廣告,是高水準的優秀廣告)。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仍然渴望品牌具有民眾認可的聲譽,這種聲譽是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而且要以信譽為基礎。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關于某一品牌的評價對他人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另一個正在發揮作用的、具有顛覆性的力量是分權管理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特點是將企業的客戶(和員工)轉變為所有者。許多人所說的“web 3”實際上只是一個區塊鏈驅動的模型,用于管理、控制、賺取和交易下一環節的平臺和企業的所有權股份。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同樣的技術也會被應用到那些真正由共同體驅動和依賴共同體的小企業中。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最喜歡的在線出版物、電子商務品牌和自己所在城鎮的小企業如餐館、自助洗衣店、冰淇淋店和理發店等,能夠無阻礙地將所有權分配給每個股東(也就是說:沒有昂貴的“IPO”或需要管理的大規模基礎資產),那么小公司這種集體所有制下的利益模式會成為大公司的最大威脅嗎?如果這些企業的每一個股東都被鞭策、被激勵去幫助建立、改進、營銷和購買這些品牌的商品,是否會成為對抗大公司的競爭優勢呢?“多對多”的企業會超越“一對多”的企業嗎?
這種趨勢在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呢?我們也許會對自己經常光顧的許多在線業務和市場,以及自己最喜歡的當地餐館、冰淇淋店和咖啡館等,都將擁有一部分股權。試想一下,自己刊物的每個訂閱者同時成為刊物的股東和讀者,這對“病毒式營銷”會有什么影響?當自己喜歡某個品牌或服務時,我們就可以購買代幣,或者通過完成明確定義的、可衡量的任務來賺取代幣。也許我們可以在冰淇淋商店用代幣購買冰淇淋?
5.個性化廣告將更受歡迎。
圖5.個性化廣告
我對隱私保護和廣告的形式(尤其是對更喜歡透明而不是隱私的下一代來說)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人工智能將使個性化廣告的效果變得不可思議。當前這種普適的廣告給人帶來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舊的翻蓋手機或是在餐館里隨機點的一道食之無味的菜。消費者都想要被了解,廣告必須給他們這種被關注、被愛護的體驗。我們如果收到令人不安的牙齒美白或減肥廣告,相信任何人都會選擇關閉它。坦率地說,“廣告”會讓人自然地聯想到那種懸掛式的煩人的條幅和那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彈出的窗口。但“個性化體驗”是一種新式廣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大多數人都更喜歡它。
我認為,科技會以摩擦更小、規模更大這種最好的方式讓我們回到過去的樣子。大家如果同意我的這一觀點,那么也許就會產生一個一致的看法:我們希望當地餐館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喜好;我們想要符合自己口味的體驗;我們希望線上食品市場能隱藏自己過敏的食品;我們希望鞋店記住自己的尺碼;我們希望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身臨其境式體驗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但不能以犧牲我們的安全和舒適為代價。和以往一樣(至少在我看來),應用恰當的設計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在不損害信任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通過用戶體驗(UX,User Experience)、政策和實踐建立客戶關系,讓我們在規模上高度個性化客戶未來的體驗?在這個新世界里,當我們希望每個人或只是一小部分人都知道我們的某些信息時,會出現什么樣的面向消費者的新公司呢?
6.服務性導向:消費者的偏好決定一切。
圖6.以服務為導向
某些消費類產品和網絡正在崛起,它們的目標商業模式是消除現存的麻煩并降低利益沖突,我對這些產品和網絡有著濃厚的興趣。并認為,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產品的崛起。優化了“支付訂單流程(Payment For Order Flow)”(一種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商業模式)的股票交易應用程序Public作為Robinhood的有力競爭者應運而生了。應用程序“不支付(DoNotPay)”的下載規模十分可觀,可幫助消費者反對官僚主義,并通過政府程序這種獨特的方式解決他們的不滿。
Mos通過幫助學生快速、高效、順暢地申請助學金和獎學金,改善了教育融資領域的服務。我們非常熟悉的HighArc公司的目標是把設計權授予給客戶,讓人們自己,而不是再依賴建筑師,去設計自己的房子,下放了所有的創意控制權。所有這些服務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那些原來不具有設計權、控制權、在系統中處于被動參與者地位的人們獲得權力。這些產品不僅能幫到人們,還能讓政府和大型企業承擔相關責任。
相關閱讀:未來5年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將發生10個實質性改變(上)
相關閱讀:未來5年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將發生10個實質性改變(下)
譯者:甜湯
標簽: 實質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