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項目丨讓個人減排更有價值,「綠普惠」打造碳普惠新路徑
作者丨邱曉芬、編輯丨蘇建勛
在“雙碳”目標之后,國內要達到碳達峰,意味著需要在2030年之前減少130億噸的碳。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要降碳,一般而言是從四個方向開始抓起。
發電供熱、生產運輸,是目前產生碳排放最多的兩大環節,熟知的“八大行業”基本都落在這兩個領域。為了完成目標,這兩大主力產碳領域已經有了具體的減碳政策和技術手段。
具體而言,在發電和供熱端,有了相應的風能/水能/核能/生物質能的新能源發電方式;而在生產運輸端,后續也將會納入碳市場進行約束。
不過,在生活消費、末端處理(比如循環利用和垃圾分類)兩端,相較前述兩個環節,一直以來存在著難治理、難監測、難施政的問題,如何科學降碳還沒有得到廣泛關注——這兩部分的碳排放大約體量為30億噸左右,并且較為分散,難以簡單用環保意識去約束。
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普惠」)就是為了解決個人生活消費環節存在的碳排問題。2019年成立于北京,「綠普惠」通過構建全民的碳減排標準體系、碳計量平臺,用碳普惠的方式,促進建立全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綠普惠
在此之前,行業內已經有了不少針對C端用戶推出的碳普惠項目,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螞蟻森林。不過,目前的大部分碳普惠項目依舊存在著幾大痛點。
「綠普惠」總經理陶嵐向36氪表示,問題首先在于,幾乎所有的碳普惠項目都是存在著APP或者小程序入口——用戶在完成個人減排行為之后,需要進入平臺上自行記錄。但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為了減排而去使用某一項軟件,反而是一種打擾。
其次,碳普惠項目的痛點在于,減排量如何實現科學計算——當每一個企業主體都在做自己的“螞蟻森林”,反而出現了用戶減排行為的重復計算,此外,也無法保證用戶減碳量經過方法學科學計算。
碳普惠項目下,這筆碳生意如何變現?一般而言,用戶在踐行綠色低碳行為之后,由第三方機構審查核證,再在碳市場出售獲益,最后由企業采購。這種方式周期漫長、規模有限。
并且,用戶對個人減排行為的感知程度不強,同時政府資源也無法賦能企業,碳中和在個人、政府、企業之間無法形成連接,成為孤島。
碳普惠項目的另一種思路是引流,與自身生態體系當中的業務形成聯動,用其他的業務收入為碳普惠做補貼。不過這種閉環并不可持續,因為企業無法一直為用戶的減排行為買單。
據介紹,「綠普惠」的思路是,通過接入更多的場景企業,把用戶個人的減排行為進行科學的量化,并且記錄在綠普惠云這一第三方計量平臺上,形成用戶個人的碳賬本。圍繞用戶的碳賬本,引入平臺企業,可以對此進一步構建產品和價值,甚至是創造更多基于碳概念的玩法。
對于政府來說,也可以更方便收集到轄區之內的個人碳減排數量,“形成個人、企業、政府三位一體的碳賬本”。對于個人,減排量還可以通過平臺企業折現,無需手動記錄。“當用戶沒有環保意識和減排需求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一個產品的減排實現可持續”。
「綠普惠」還在探索如何更大放大個人碳賬本的價值。據介紹,未來,用戶可以將個人碳賬戶里面的碳減排量賣給平臺,這種購買行為其實對于平臺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新型的獲客和曝光。
簡單來說,平臺企業購買的減排量可以抵消企業自身的碳排放,或者賣給碳市場,也可以獲得這些新客戶,完成了獲客、減排的閉環。
舉一個例子,當用戶在使用了共享單車、或者在咖啡店自帶紙杯時,將各自形成了減排量,系統將會自動記錄進個人碳賬本中;用戶隨后可以將這部分的減碳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售賣給平臺企業,獲得抵用券在內的減排激勵。而「綠普惠」在這當中提供的,是第三方計量平臺,對接起場景企業、平臺企業和用戶三方。
綠普惠
接入綠普惠平臺碳賬戶的合作企業美團、百度、貨車之家、伏泰科技、光盤打卡、地上鐵等公司。根據「綠普惠」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8月項目正式上線后,截至2022年2月25日,已經帶動減排用戶數超過260萬,合計減排量為1.9萬噸。
「綠普惠」此前已經有了一些典型案例落地。陶嵐向36氪介紹,綠普惠服務了2022冬奧會碳普惠項目——“低碳冬奧”小程序,通過量化公眾日常生活各場景的碳減排行為,打造冬奧碳賬本。
此外,「綠普惠」還與美團單車合作,由綠普惠云幫助美團騎行用戶量化和記錄減排量,在2021年9月17日世界騎行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為排行前100用戶名頒發“減污降碳達人證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綠普惠」此前還與瀘州市政府合作推廣了“綠芽積分”,納入了瀘州銀行、瀘州公交地鐵等企業,瀘州本地市民可以通過綠色出行、光盤行動、綠色消費等方面獲得減排激勵,這套方案目前還在四川等地復制推廣。
團隊方面,「綠普惠」團隊主要來自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北京綠色交易所,阿拉善SEE基金會等環保機構的資深碳專家,以及多家互聯網公司的技術骨干,團隊還有多位有過CDM項目經驗的資深人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