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 | 貫通AI設計與建筑機器人建造,「一造科技」獲千萬美元級天使輪融資
文 | 秦明;編輯 | 石亞瓊
36氪獲悉,建筑智能與數字建造技術服務商「一造科技」近期完成千萬美元級天使輪融資,由云啟資本獨家投資,青桐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軟硬件研發、營銷拓展和團隊升級等事務。
「一造科技」致力于打造人機協作的一體化設計、優化與生產建造模式,擁有FURobot建筑機器人軟件控制平臺、預制與現場建造硬件專利平臺。目前已針對現場建造與預制裝配兩大場景展開研發實踐,同時覆蓋多達15種多材料智能建造工藝,并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外多個項目。
以長周期視角來看,中國建筑產業整體市場潛力巨大:2021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29.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25%?!半p碳”目標下的產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與產業發展共識。建筑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需求已經成為產業轉型的實質性內核驅動力。在此背景下,AI設計與建筑機器人作為建筑產業升級的重點方向之一,為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創新藍海機遇。
從切入角度來看,泛建筑機器人相關玩家中,一類偏重機器代替人,場景一般面向工程現場,比如博智林、蔚建科技、帕梅艾爾研發的抹灰、鋼筋機器人等;一類從傳統制造業演變而來,專注建筑相關工廠的智能化改造升級;還有一類從設計+施工綜合角度切入,直接改變了傳統建筑的生產方式,如建筑3D打印技術、基于設計數據的多工藝融合等。
與行業常見的“機器換人”、“老廠升級”的工業思維不同,「一造科技」瞄準后工業轉型和后人文社會結構調整,提出“可想即可造”,通過自上而下的反向整合建筑全產業鏈,在實證性的研發與實踐一體化過程中,不斷驗證和升級自身軟硬件SAAS+PAAS解決方案。
CEO韓力談到,傳統而言,建筑產業鏈條長而復雜,如何縮短整個產業鏈中間環節、降低損耗成本,成為提升生產效力的新路徑。「一造科技」通過設計數據的整合,從軟件平臺到硬件工藝,直接實現建筑建造生產,去除掉中間冗余的數據傳遞環節。
在具體實現路徑中,考慮到建筑行業項目周期迭代相對較慢,「一造科技」首先研發軟硬件技術來實現某項工藝類型的標準化,再通過實現典型的樣板項目,逐漸地放大并實現整個工藝的大規模應用。目前公司已整體開發了建筑機器人磚構、木構、3D 打印、纖維編織等數十種工藝,實現了項目創新設計與建造落地。
具體工藝與場景
CEO韓力告訴36氪,貫通AI設計、實現建筑機器人建造的綜合研發難度非常高。一方面,軟件平臺的搭建需要從設計端考慮,匹配工藝的落地性與互通性,包括如何連接上下游工藝、兼顧工程總包的管理環節等;另一方面,硬件的實現又與材料的研發、對外部環境的感知息息相關,涉及到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術認知和積累。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公司持續地把技術推向市場,目前已獲得不斷提升的價值增長,這也成為投資人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其中,已落地的多個國內外知名項目包括:烏鎮互聯網之光博覽中心、江蘇南京歡樂谷、四川水西東文旅項目、江蘇園博園麗笙精選酒店、上海黃浦基層黨建項目、東京/首爾/上海星巴克臻選烘培工坊、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等。
具體項目應用
長遠來看,先進工藝必然會替代傳統工藝。在一些建造實踐中,如3D打印技術有機會一舉整合多項傳統工藝,打通過去需要多個不同工種工人才能實現的環節。從客戶視角看,結合具體應用場景的需求,通過對工藝的整合落地,此類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在成本與效率上優勢明顯。
「一造科技」擁有建筑機器人研發中心,自有機器人設備30余臺套。CEO韓力談到,公司能夠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技術與服務。目前公司團隊規模約60人左右,包括以首席科學家、顧問團隊和院士伙伴為核心的創研院和四大中心,其中設計中心鏈接上游設計院進行設計生產;智造中心作為重點,對若干工藝進行落位;研發中心負責對軟件、硬件技術產品的迭代;工程中心面向市場,包括技術與項目的交付。
最后,CEO韓力表示,公司未來將持續打磨全棧式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柔性機器人系統,賦能產業鏈重構;在元宇宙即將到來的新紀元,依托建筑科技的創造力,打造貫通建筑業全鏈條、全流程的定制化智能設計+機器人建造解決方案,并在此過程中與建筑產業上下游的生態合作伙伴一起,為建筑行業的雙碳發展、綠色安全智造、智能化柔性生產和產業創造力躍升做出更大貢獻。
投資人觀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