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思維模型: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上)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面對重要問題時,我們有時候腦袋亂成漿糊,思緒萬千,不知從何說起。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切都是因為思維不清、邏輯混亂所致。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有效的思維模型,你就可以變得更加有邏輯,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這篇文章來自編譯,文中分享了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這是文章的上篇,主要介紹了其中20個思維模型。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David Travis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借助思維模型來輔助決策過程?如有,通常你會使用哪些思維模型呢?事實上,各種思維模型數不勝數,在不同的場景下,你是否又知道該選擇哪一個最有效的思維模型?
多年來,我學習、嘗試并檢驗了許多決策方法。在此過程中,我還研究、調整甚至自創了一些方法。在許多特定的場景下,我都會采用某些特定的思維模型來輔助決策。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跟大家分享我在不同場景下使用的特定思維模型。具體而言,我將這些思維模型分為了17個類別。
讀完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進一步加深對部分熟悉的思維模型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學習掌握更多的思維模型,幫助你在以后的工作或學習中實現更高效的決策。
一、提高簡單決策效率
1. 直接冒險一試
不要為瑣事而煩惱。面對不重要的決定,如果是二選一的問題,那就拋硬幣;如果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那就擲骰子。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Edge2Edge Media
這個方法可能看似輕率,你卻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認識。拋硬幣或擲骰子后,你可以思考自己對結果的感受。如果結果令你大失所望,那你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在乎這個決定。那么,你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你的選擇了。
2. 用其他方法取代決策
如果你要做一個簡單決策,那么你可以直接憑直覺而做決策,或者根據實際經驗來做決策。
我們每天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來思考該穿什么、吃什么或做什么。通過建立一些慣例習慣,你就可以減少許多決策時間,從而省下時間和精力來做重要決策。
3. 養成習慣
要做出更多正確決策,就要養成好的習慣。為此,我們需要評估刺激與反應過程。
在分析并嘗試習慣養成時,我最喜歡借助《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書作者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提出的“習慣回路”模型。具體而言,它包括三個方面因素:
信號——刺激因素
慣例行為——受到刺激后做出的反應或行為
獎賞——慣例行為帶來的回報或滿足
二、獲取更多信息來輔助決策
4. 求助于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有疑問就打電話問朋友!但不要僅限于拋出問題。在做決策時,你需要的是深度思考與想法,有時甚至是批判式的反饋意見。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Oxana Melis
朋友和家人經常只會跟你說你想聽的話,而不是你真正需要聽的話。因此,最好求助于能對你直言不諱的人。這個人甚至可以是你的競爭對手,或者與你相處不夠融洽的人。
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就多求助幾個人。求助對象的背景越多樣化,他們就更加能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5. 充分了解再做決定
美國軍隊有這樣一句格言——“花在偵查上的時間幾乎不會白費”。換言之,在做決策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偵查”。登山運動中也有類似說法——在決定登山前,你應該充分了解這座山。近距離了解可能會讓你對事情形成完全不同的看法。
所以,如果你要做一個重要決策,那就嘗試通過沉浸式體驗方式來讓自己獲取更多信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后再做出決策。
三、付諸承諾
6. 找“問責伙伴”
如果你要做出并堅持你的決策,就請別人督促你。很多人為此請職業教練,但你也可以找“問責伙伴”,只要你相信“問責伙伴”能夠嚴格督促你就行。
7. 用錢和自己打賭
做出決策后,為了讓自己堅持下去,那就用錢來和自己打賭?,F在甚至出現了許多應用程序,只要你沒能堅持下去或達成目標,那么你通過這些應用程序暫存的一筆錢就會捐給慈善機構。當你順利達成目標后,暫時保管這筆錢的第三方受托機構就會將這筆錢返還給你。
8. 先宣布,再做決策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要做什么決策,但仍然想付諸承諾的,那你就可以強行設定一個截止日期。公開宣布你將在某個特殊日子分享你的決策。當然,你的分享對象可能僅限于朋友、同事或家人,所以不必像發布新聞稿那樣正式。
一旦對外分享了你的決策,你就很難自食其言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設定最后期限也有助于讓你集中精力。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Bradyn Trollip
四、關于重大或重要決策
9. 考慮后果
如果你不確定某個決策是否重要,那就有必要考慮它的各種結果。決策重要性與其影響具有關聯性。
你可以問自己,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么?這個決策是否可逆?如果其影響很小或者是可逆的,那你就應該快速做出決策,不要再拖延。
10. 個人價值觀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我們日常所做的許多決策,都與個人信念密切相關。人生中許多最重要的決策,比如和誰結婚或共度一生,都是根據我們自身價值觀而做出的。
和他人相比,雖然彼此可能在技能或興趣方面相差甚遠,但我們都會受到固有觀念的影響。因此,你應該清楚了解你的個人價值觀。
人生中最難做的決策往往是那些令我們陷入價值觀沖突的決策。如果你懂得這種沖突,那你就應該知道怎樣做出決策。
五、與性格有關的行為決策
11. 五大性格特質
在做決策時,與了解個人價值觀同樣重要的是了解我們的性格特質。這有助于讓我們在決策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彌補自身缺點。
你可以借助各種心理測評工具來進一步了解自身性格,但我更喜歡的是“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具體而言,它包括以下五個因素:
對經驗的開放性(好奇或謹慎)
盡責性(高效或粗心)
外向性(外向或內向)
親和性(富有同情心或理性)
神經質(敏感或自信)
網上也有許多免費的心理測試,你也可以嘗試搜索,了解自己屬于哪種性格特質。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Patrick Perkins
六、關于理性決策
12. 考慮影響因素
當我們從理性角度評估某決策時,需要找出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例如,買房之前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可能包括地理位置、房產類型、房間數量、交通便利性等等。
13. 加權因素
一旦思考并總結出大量影響因素后,你就可能會發現有些因素比其余的更重要。
以上述例子為例,地理位置可能比房產類型更重要。因此,你可以賦予更重要因素更高的權重。如果要給各項影響因素打分,那你就可以通過提高重要因素的權重值來提高其分數。
14. 利弊
一旦找出影響決策的多個因素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值,你可能仍要面對不同的選項。為了更加理性地做出決策,你就需要考慮每個選項的利與弊。
七、關于快速決策
15. 包以德循環(OODA循環)
如果你希望加快個人、團隊或組織的決策速度,那你可以借助包以德循環(OODA循環)來分析整個決策流程。
圖片來源:visual-paradigm
OODA循環指的是一個決策循環過程,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觀察(Observe)、調整(Orientate)、決策(Decide)和行動(Action),這四個方面也是決策過程中的四大核心步驟。
通過研究整個決策循環,徹底了解每個階段的具體過程,你就可以發現自己在決策過程中的哪些方面速度過快,或者過慢,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到加速該決策循環過程的方法。
八、關于生成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16. 思維導圖
我喜歡借助思維導圖來做筆記。你可以在一張圖上呈現全部思緒內容,將信息具象化,并根據重要性重組信息結構,因此,這種方法非常有助于做決策。
此外,以核心概念為中心,向四周以發散性的方式拓展關鍵信息,還可以讓你發現通常都難以找到的非線性聯系。
17. 思維環境
幫助他人做決策的最佳方法,就是讓他們保持清晰的思考方式。南?!た巳R恩(Nancy Kline)在30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思維環境”這一核心原理。
“思維環境”主要由十個組成部分組成,具體包括關注、平等、放松、欣賞、鼓勵、信息、感受、多樣性、位置和尖銳問題。
我們能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當別人在努力思考時,我們需要給予充分的關注,積極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其思考過程。
18. 六頂思考帽
“創新思維學之父”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提出了思考問題的六頂思考帽方法。他主張從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所代表的六個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
圖片來源:42courses
具體而言,這六頂思考帽分別是: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觀,代表信息、事實和數據;
紅色思考帽——感性與主觀,代表預感、直覺和印象;
黑色思考帽——批判與懷疑,識別風險;
黃色思考帽——陽光與樂觀,代表事物合乎邏輯性、積極性的一面;
綠色思考帽——創意與靈感;
藍色思考帽——全局、結構與戰略。
九、關于生活目標選擇以及工作生活平衡
19. 生命之輪
生命之輪是認知生活平衡的好方法。你只需畫一個圓,(通常情況下)再把它平均分為8個部分。
圖片來源:quenza
每個部分都代表生活中的一個部分,比如家庭、健康、工作、學習、休閑、金融、人際關系、精神生活等。然后,對每個部分打分并做好標記——以圓心為0分,外圈為10分。
通過這一步過后,你就能直觀地了解自己希望在哪些生活方面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20. GROW模型
GROW模型是最常用的一套指導工具,通常用于輔助選擇和調整人生目標。
圖片來源:Better Me Coaching
具體而言,“GROW”指的是目標(Goal)、現狀(Reality)、方案(Option)和意愿(Will):
目標——確認目標;
現狀——分析現狀及其對目標的影響;
方案——確認不同的行動方案以及阻礙行動的各種障礙因素;
意愿——做出決定并付諸行動。
延伸閱讀:
決策思維模型: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下)
譯者:俊一
標簽: 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