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思維模型: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面對重要問題時,我們有時候腦袋亂成漿糊,思緒萬千,不知從何說起。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切都是因為思維不清、邏輯混亂所致。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有效的思維模型,你就可以變得更加有邏輯,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這篇文章來自編譯,文中分享了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這是文章的下篇,主要介紹了另外16個思維模型。
推薦閱讀:決策思維模型:36個受用終生的思維模型(上)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Chang Duong
十一、職業或事業抉擇
21. 完美的一天
在輔導人們實現職業轉變時,我通常推薦他們嘗試的第一項練習,就是寫出理想中的完美一天。通過設想并詳細描述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的一整天經歷,可以讓你深入了解未來的工作生活平衡是怎樣的體驗。
22. 給自己寫悼詞
這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合時宜。但如果真的需要面對這個問題時,你希望人們在你的葬禮上說些什么?或者在你的訃告里寫些什么?
嘗試為自己寫一份虛構的悼詞或訃告,這能夠讓你站在人生盡頭角度回望這一生,看到你現在未曾留意的內容。同時,這也會讓我們質疑當下取得的成功,進一步認知更持久的價值。總之,這項練習絕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十二、關于態勢感知及策略選定
23. 5W分析法
“5W分析法”中的五個“W”,對應的是五個疑問詞:為什么(Why)、在哪里(Where)、什么(What)、誰(Who)、何時(When)。也有人會把這個方法改為“5W1H分析法”,其中的“H”,指的是“怎么”(How)。我發現,后者也在決策制定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RSD2 ALERT Connections
“5W分析法”是我在學習成為拆彈專家時學到的一種技巧。實際運用過程中,你首先應該列出所有的疑問詞,然后進一步向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
例如,關于“在哪里”,你可以提出這些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現在在哪里?”以及“我們要去哪里?”
24. SWOT分析模型
可能大多數人都知道SWOT分析模型,但不要因為你知道這一模型就低估它的作用。
具體而言,“SWOT”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運用過程中,我們通常都會畫一個2x2矩陣。
借助該模型,我們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方法羅列每個象限的關鍵點,以此快速有效地了解某個問題。這個方法不僅對組織戰略開發有用,而且對個人也非常有幫助。此外,通過了解不同象限內容之間的關系,往往還可以獲得更獨特的見解。
25. 刺猬理念
我依靠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一名企業家,我曾經也在初創公司工作過,也跟這類企業合作過。在跟不斷增長的公司合作或制定戰略過程中,我常用的一套高效思維工具就是暢銷書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其著作的《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一書中提出的“刺猬概念”。
刺猬理念源自古希臘寓言《刺猬與狐貍》。狐貍非常狡猾,它能夠設計各種復雜的策略,偷偷向刺猬發起進攻。但刺猬只有一種回應方式,它每次都蜷縮成一個圓球,渾身尖刺指向四面八方。
圖片來源:Rick Kettner
刺猬理念的核心就是將事情簡單化。這個理念還可以用一個三環維恩圖表示,每一個圓環都代表一個問題:
你對什么充滿熱情?
你能夠在什么方面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什么驅動了你的經濟引擎?
這幾個問題可能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三個問題答案的重疊部分,即刺猬理念的最終感悟,就是最值得你關注的內容。
十三、關于效率和優先級
26. 艾森豪威爾矩陣
這也是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思維模型,它也采用了和SWOT分析模型一樣的2×2矩陣,但這個矩陣的兩個軸分別代表的是重要性和緊急性。
艾森豪威爾矩陣一共分為四個象限,你可以根據重要性和緊急性將不同任務歸于不同象限:
重要且緊急——馬上就做。
重要非緊急——列入工作計劃。
緊急非重要——嘗試授權給他人。
非重要非緊急——盡量避免或減少類似任務。
圖片來源:Teodesk
27. 帕累托原則
帕累托原則,又稱二八法則,是一條關于投入與產出的經驗法則。根據帕累托原則,80%的效率和利潤都可能來自于20%的工作或客戶群。借助這個思維模型,你能夠簡單有效地評估自己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哪些方面。
28. 多學喬布斯
要想保持高效,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學會關注優先事項。對于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而言,他在決定做下一項任務時都會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我會做哪件?”
換言之,接下來的有限時間段內,你應該做的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一項任務是什么?明確這項任務后,就關注去做吧。總之,多學喬布斯。
十四、關于任務授權與決策評估
29. SMARTER思維模型
也許你了解“SMART”思維模型,即設定目標時應該遵循目標的明確性(Specific)、可度量性(Measurable)、可實現性(Attainable)、相關性(Relevant)以及時限性(Time-bound)。
圖片來源:Otterlylaura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SMARTER”思維模型——在“SMART”思維模型的基礎上,增加的評估(Evaluate)和再評估(Re-evaluate)兩個步驟。
這樣,你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各項決策或計劃展開評估和必要的調整。
30. 交通信號燈法則
決策審查、評估項目及總結經驗教訓的方法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交通信號燈法則。具體而言,它強調的是在事情結束后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
紅色—我們應該停止做什么?
黃色—我們應該繼續做什么?
綠色—我們應該開始做什么?
十五、關于明確挑戰和解決問題
31. 肯尼芬框架
就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而言,它本身就存在大小重要之分。在大多數人眼中,所有問題都只分為“清晰”和“混沌”兩個維度。如果我們無法正確識別所面對的問題類型,就有可能把事情推向更糟糕的方向。
圖片來源:agemba
借助肯尼芬框架,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和認清介于“清晰”和“混沌”之間的問題,以及針對各種問題需要采取的策略方式:
清晰問題都非常簡單,你只需要按照久經驗證的最佳實踐方案或標準流程來解決問題即可。
繁雜問題需要借助一些專業知識和有用經驗來進一步評估驗證。
復雜問題是未知而突發的問題,你需要不斷試驗才能摸索出解決方案。
混沌問題需要采取快速行動來建立秩序,從而將它轉化為其他幾種類型的問題。
十六、關于領導或管理風格選擇
32. 格林特思維模型
基思·格林特(Keith Grint)提出的思維模型將不同的領導方法與不同的問題類型關聯了起來,但整體而言比肯尼芬框架更為簡化。根據格林特思維模型:
針對存在已知解決方案的可馴服問題,應采用常用的可行方法,并關注問題的解決過程。
針對存在危機或時間有限的關鍵問題,應該控制好整個局面,提供快速而明確的解決問題思路與方向。
針對暫時沒有簡單有效解決方案的棘手問題,首先要發揮領導作用,為大家提供清晰的思考方向,并授權他人去應對和處理各種復雜問題。
33. 情境領導模型
另一個相關模型是由肯尼斯·布蘭查德(KennethBlanchard)提出的情境領導模型。借助這個模型,領導者可以評估目前所處的環境因素及團隊的能力,進而幫助領導者確認接下來采取以下不同的領導風格:
圖片來源:LEADx
指揮式——當處于關鍵時期或者團隊士氣低落的時候。
授權式——在基本不需要管理的情況下,團隊能夠完成任務。
支持式——彼此信任,且團隊成員之間能夠互相支持。
教練式——團隊中的某個成員可能需要重點關注和支持,幫助其建立信心的情況。
十七、關于選擇和培養團隊
34. 3C原則
在選擇團隊成員時,我通常會參閱比爾·海貝爾斯(Bill Hybels)在其著作的《教會需要勇者》(Courageous Leadership)一書中推薦的3C原則,即品格(Character)、能力(Competence)和相互吸引度(Chemistry)。
在招聘過程中,也應該按重要性依次考慮這三方面要素。
品格是最難以塑造的方面,壞品格可能會對你造成最大的負面影響。
能力雖然很重要,但人們(尤其是品格良好者)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相互吸引度相對沒那么重要。喜歡某個人沒問題,但如果只因為對方跟你一拍即合就把他們招募進團隊,那你可能就難以打造出成功的團隊(這一點將在下一個思維模型中進一步解釋)。
35. 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
梅雷迪思·貝爾賓(Meredith Belbin)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即任何一支結構合理的團隊都應該由九種人組成。
有些人可能會更偏愛其中某些角色,但實際上,成功離不開每一種角色成員的投入。無論團隊規模大小,這個模型都有助于讓你找到當下應該做的事情,以及每個角色的最佳人選(前提是你非常了解自己的團隊成員)。
圖片來源:Ihongtortai
具體而言,這九種團隊角色包括:
智多星——具有高度創造性,善于解決問題。
外交家——行動力強的外向型人士,無論公司內外,都善于和人打交道,善于把外界的機會和競爭情況分享給團隊。
審議員——提供有邏輯且公正的觀點,幫助權衡不同的選項。
協調者——專注于目標達成,能夠凝聚團隊力量向共同目標努力。
執行者——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與紀律意識,負責規劃并管理可行的策略。
完成者——注重細節與高標準,能及時發現問題,一般不會做他們認為完成不了的事情。
凝聚者——善于交際,觀察力強,善于關心他人并增強團隊凝聚力。
鞭策者——充滿干勁、渴望成就,擁有強大驅動力,敢于挑戰他人,并關心最終是否能取得成功,喜歡領導并激勵他人采取行動。
專家——專注于維持自己的專業水平以及對專業知識的不斷探究,負責提供關鍵領域的專業知識。
36. 塔克曼階梯(循環)模型
如果你想知道團隊成員的發展水平,那你可以借助塔克曼階梯(循環)模型來分析團隊所處的發展階段。
圖片來源:Newsmoor
據布魯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每個團隊的發展都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形成階段——團隊剛組建后的啟蒙階段
激蕩階段——形成各種觀念,明確各項職責,往往存在競爭與碰撞
規范階段——規則、價值、行為、方法和工具都已逐步確立
成熟階段——團隊協同效應開始產生指數級效應
解散階段——項目結束或團隊成員離開,循環重新開始
寫在最后
做出有效決策是一種技能,而磨練這項技能需要練習。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借助許多思維模型、工具和流程來進一步提高這項技能。
讀完這篇文章后,希望你下次做決定時,記得找到最適合所處情況的有效工具。你可以從這篇文章介紹的36個思維模型中選擇其一,并嘗試借助它來輔助你的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建議事后回顧并重新評估你的決策。這個過程可能是提高決策技能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需要實踐和反饋才能不斷進步。
最后,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必須做的事情,看看文中介紹的哪個思維模型能幫助你做出正確選擇。大膽去實踐吧!
譯者:俊一
標簽: 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