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為什么朋友越來越少?
人到中年,經濟穩定了,閱歷豐富了,但總感覺朋友卻越來越少。
這是為什么呢?
我稍微琢磨了下,發現可能主要是兩個原因:
◆ 時間原因
我們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事,就連吃飯都是應酬趕場。
幸運的話,周末能有點時間,但也只想補覺恢復體力,哪還有閑情雅致去聯絡朋友呀。
◆需求原因
中年人過了追逐熱鬧、什么朋友都交的階段,對自己想要什么、喜歡什么越來越清晰。如果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更愿意留出深度思考、獨處的時間。
如果你成長得比朋友快,可能還會發現彼此志趣變了,共同話題沒了,原有的朋友關系也會逐漸淡漠。
雖然人到中年,朋友變少是普遍趨勢,但這并不是一種好的變化,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很需要朋友的。
比如,換工作時,如果有靠譜的朋友給你內推,那比網上投簡歷高效多了。
創業或找得力干將時,在朋友圈里更容易物色到值得信任的人選。
遇到低谷時,有個能開導你的鐵哥們指點迷津,往往會一語驚醒夢中人。
可以說,每一位成功的中年人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強大的朋友圈。
現在問題來了。
朋友圈很重要,但人到中年,卻又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興趣,來維系朋友圈,那該怎么做呢?
破局的關鍵就是,重質不重量。
做到下面三點:
1、找回動力
2、精準社交
3、促進信任
01找回動力
年輕時,我們有的是時間,交朋友更多是好奇心驅動,所以會借助認識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來拓展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讓自己變得更有趣。
可中年以后,我們就會覺得:工作上維系同事、客戶關系已經夠累了。我性格內向,清靜呆著讓我更舒心,不想花時間社交。
其實,你只是沒碰上真正喜歡的朋友,古人提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萬人叢里求知己”、“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是對友情的贊美,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是不厭倦的。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處的準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
社交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才需要,你只要找到社交的源動力,哪怕你是社恐癥患者,也會喜歡上社交。
不信你可以留意觀察一下:
◆當你認識了一位特別相似的新朋友,你們在聊愛好或共同關注的話題時,是不是一兩個小時眨眼就過了,馬上留下聯系方式持續關注,哪里還記得自己是社恐。
◆當你為了解決問題,比如為熊孩子打聽好的學校信息,你可以快速找到某一個朋友,說明來意,請求幫助。
只要你有了某種動力,社交就自然產生了。
因為社交只是一個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社交獲得自己想要的。
聽起來有點功利。
但是,社交本質就是講究互利原則。
互利并不光指利益的庸俗交換,互利原則也不是讓我們去做一個勢利的人,去只重功利,不重感情。
互利原則同樣包含感情的聯絡與溝通,人與人之間,雖然有利益的分配關系,但不是赤裸裸的金錢利益的關系。有時感情的聯系,相互之間在心靈上的同情和關注,其實更為重要。
因此,從你的需要出發來社交,無論你是看重感情聯系,還是為了辦成某事,都會找回交新朋友的動力。
02精準社交
我經常在一些活動中,看到有些人很活躍,見人就上去搭訕,遞名片、加微信,回去后卻很難有下一次交流。
這就是在社交中光有動力,有勇無謀的表現。
高質量的社交,要以“自己想要的”為原則去精準開展,而不是為社交而社交。
否則你可能會碰上:
◆混錯圈子時自信心被打擊
我在參加IT的技術圈子時,這個感受特別深刻。
因為大家聊的技術我一竅不通,每次參加這類活動,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傻子在神游,就算互加了微信,后面也會因為沒有底氣,不想主動去拉近距離。
◆陷入虛假社交的吹捧中自我膨脹
這種情況我招銷售時碰到過不少,他們總喜歡把認識行業哪些大人物掛在嘴邊,以此作為開高薪的重要條件,可當我直接問一句“入職第一周,可以帶我去見這個客戶嗎”,馬上就歇菜了。
如何做到精準社交呢?關鍵就是做到兩步:
1)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這個聽起來挺容易的,但做到卻不容易。
比如,如果我這會突然問你:你真正想要什么?
你會不會突然卡殼?你也許可以噼里啪啦地說出無數個自己不想要的,卻很難說出一項真正想要的。
因為現實中,我們總是被壓力推著走,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和主動選擇的機會太少,疲于奔命下,都快忘了自己還有主動選擇權。
所以,要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要做個有心人,經常留些思考時間問自己:什么才能給我帶來真正的快樂?
可以參考自己一直堅持下來的愛好,比如喜歡的電影、書籍、運動;記下來那些最讓你興奮,讓你忘記時間流逝的東西。
只要發現了,就持續多做這些事情,逐漸地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以我自己為例,我喜歡分享學習心得,所以我會把學習到的內容多多地給下屬培訓,這反而給我打造出了一個不錯的培養下屬的技能。
要弄清楚自己的真正目的,除了問自己,也可以去問那些最了解你的人,下面四個問題:
1、你覺得我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2、缺點是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特別佩服我?
4、在哪些方面你認為我還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待提高的?
通過自我審視,以及別人反饋得到的結論,你就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清楚了自己的目的,再以這個目的為驅動來社交,就會事半功倍。
2)找到正確的人
確定目標后,就可以盤點下認識的人的信息。
我一般會優先找最容易肯定、支持我的朋友,去約他們交流。
熟悉的朋友,因為有情感基礎,交流相對簡單,跟平時聊天一樣直接聊就可以了。
可真正要突破目標時,你就不得不去找不太熟悉的高手請教了。
對于接觸新朋友,我一般會選擇下面的方式:
◆找到共同的活動圈子
如果有他會參加的活動,我會專門提前做好準備,一場活動只為了認識他,當對方得知我的目的后,大部分人還是挺認可我的誠意的。
◆請朋友牽線搭橋
找到雙方都有的關注點,專程約一次見面。這時候牽線朋友就很關鍵了,他和對方的交情,會直接決定對方是否愿意跟你見面。
◆直接約拜訪
這一步是在沒有任何助力條件的情況下才使用,雙方時間都非常寶貴,我一定會先說明來意,并表示不超過30分鐘。
同時如果對方同意,我會再帶上表達感謝的見面禮,如果對方有付費服務,我會優先選擇付費。
選擇哪種方式接近,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內心要百分百地信任你請教的朋友,以及在行動上要體現出你是一個慷慨的人,因為大部分人,都愿意去幫助一個非常信任自己、又善于感恩的人。
03促進信任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提出了一個 “喬哈里視窗”模型,也叫溝通視窗,它把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未知區。
這個模型指出:
◆在陌生環境里,大家都互不相識,開放的窗戶都很小,我們幾乎不公開自己,也不希望對方公開。
◆可如果環境安全且有信任感,大家彼此相識,那么公開自己的范圍就會擴大一些,我們的窗戶也會開得更大。
因此,成功的溝通取決于聊天雙方匹配的窗口大小。
借助“喬哈里窗”的理論指導,我們可以快速促進朋友的信任。
1)根據談話對象來調整窗戶的開關
社交中能相互吸引的,都是開窗程度類似的人。
比如技術人員的窗戶可能不會開得太大,只有碰上志同道合的人才有興致打開窗口溝通;而一個外向的銷售,很可能會在任何環境,都會將自己的窗口大開。
當大開窗口的銷售碰上謹懼開窗的技術人員,一個話題沒迎合上,技術人員的窗口,可能就會緊緊關上,再也不開放了。
所以,不論跟誰聊天,我們在展現真實自我的前提下,還要以對方最舒服的開窗程度,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發自內心地對他人感興趣
既然人性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當你發自內心對他人感興趣時,對方能夠感受到你的溝通誠意,會更愿意將窗口對你開放。
這時你只要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對方說得很精彩時,還可以加上由衷的贊美:你太棒了!再多跟我講講!
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你們快速建立信任,產生更深入的交流。
促進信任,除了用好“喬哈里視窗”,還要留意別讓自己有社交陋習。
這些陋習,很容易讓自己在社交中,被判下有人格缺陷的死刑,即使練就了一身的社交溝通技巧,也無濟于事。
我曾經招過一個新的銷售總監,大家都非常看好,但老板開了一次會后,就給了他差評。
老板反饋說,
他開重要會議時不停地轉筆,老搶話表現自己,這種人太急于立功,不一定能沉下心來扛住事。
就因為這么一個小陋習,他在老板心目中就失去信任了。
04小結
人到中年,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朋友的價值,不在于有多少人在跟你打交道,而是你需要時,有多少人能幫到你。
如何交往到這樣的朋友呢?
首先,你得找回社交的動力,如果常年自我封閉的話,別人即使想跟你交往,也找不到你。
其次,遵循精準社交原則,從目標出發,找到正確的人交往。
最后,利用喬哈里窗,恰當地打開彼此的信息窗子,促進雙方的信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YouCore”(ID:YouCore),作者:YouCore龍秀文,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