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眼見不一定為實:2021年「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揭曉,這都是現實世界的Bug?

    提及科研機構和組織舉辦的比賽,可能很有意義,但與有趣很難沾上關系。但偏偏有個非常有趣的例外——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Best Illusion of the Year Contest)。

    與其說是一場比賽,不如說是一次很有意思的魔術表演,讓人大飽眼福之后還有方法揭秘,道具和場景都挺日常,看完多加練習,這世界上又將迎來了一位魔術師。

    最佳視錯覺大賽歷年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模棱兩可的圓柱錯覺(Ambiguous Cylinder Illusio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全民參與的科學比賽,背后的「有意義」也是雙倍的。

    這個比賽主要由視覺科學家、眼科醫生、神經學家和藝術家組成,他們任一位出去「賣課」,想必會座無虛席。不過借著大賽這個機會,我們可以通過有趣的「魔術表演」,從這些專家身上學到視錯覺的知識干貨。

    而集合到大眾選手創意的比賽,反過來也可以幫助科學家開展視錯覺研究,以此推動眼科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

    這場特別的比賽得以誕生,自 2005 年以來一年都不落下直到近日,必須感謝它特別的父母——科學家夫妻 Stephen Louis Macknik 和 Susana Martinez-Conde。

    科學家夫妻 Stephen Louis Macknik(圖右)和 Susana Martinez-Conde(圖左). 圖片來自:Springer Nature

    他們還是全世界知名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專欄作家,研究各種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又相當吸引人的議題。

    《化妝讓年紀大的人顯年輕,讓年輕人顯老》《幻覺如何充當止痛藥》《如何用訓練減少盲點的大小》《裝死的藝術》《嘿,你在看我嗎?——如何讓觀眾誤以為你在盯著他們的眼睛》這些精彩文章都出自他們之手。

    Susana Martinez-Conde 主筆的研究文章《化妝讓年紀大的人顯年輕,讓年輕人顯老》. 圖片來自:Instagram @smartconde

    如此特別的夫妻作為主要負責人的比賽,想必也會讓人驚喜連連。接下來我們一起拭目欣賞 2021 年最后一個月才公布的大賽獲獎作品,2022 年才開幕的視錯覺藝術大展,以及風靡世界的視錯覺博物館。

    2021 年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的優秀作品

    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的選手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會將自己的創意拍成 1 分鐘的短視頻,去呈現感官在視錯覺的魔力下,爆發的不一般的火花。

    由大賽評委會精選后的 10 個作品順利入圍,進入在線投票環節,依據票數評出前 3 名,最高獎金為 3000 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19000 元。

    評選標準分為以下五項:

    有助于深入理解人類思想和大腦運作;

    簡單易懂的描述;

    具有純粹的美感;

    反直覺的程度;

    壯觀的觀感享受。

    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是「幽靈皇后」(The Phantom Queen),皇后指的是西洋棋中最重要的棋子——皇后,這位皇后卻化作幽靈,在我們眼前消失無影,只有在一旁的鏡子中才顯露真身。

    「幽靈皇后」(The Phantom Quee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就連名稱都在強調的皇后棋,事實上并不是這場魔術中不可動搖的關鍵角色,她只是恰恰好穿上了一件「隱形斗篷」。

    這件「隱形斗篷」實際上是一個小盒子,上面印的圖案可是為這個棋盤量身打造的——變形到有點奇怪的格紋。然而只要角度對了,這個小盒子便立馬消失在視線之中。

    「幽靈皇后」(The Phantom Quee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除了讓皇后棋消失,視頻的第二部分還展示了「隱形斗篷」的進階版用法——把東西變出了。一張寫著「動物園」(Zoo)的小紙片,一出現就在棋盤格變出了三只小動物。

    圖片來自:Twitter@Dr Matt Pritchard

    隨后,我們通過擺在側邊的攝像機,看到了這場魔術的玄妙之處。原來,這三只小動物并不是「變」出來的,它們只是躲在了「隱形斗篷」里面了。小卡片的背面帶有膠水,把「隱形斗篷」粘走了,小動物不就現身了嗎?

    「幽靈皇后」(The Phantom Quee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視頻最后還展示了「隱形斗篷」的設計原理,有了這個精心設計的小盒子,能在這張棋盤上玩的魔術可太多了。

    「幽靈皇后」(The Phantom Quee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憑著這個視頻將 3000 美元收入囊中的馬特·普理查德博士(Dr. Matt Pritchard),能力可不容小覷。在前兩年大賽都有入圍前十的他,還有一個專門為他而造的稱呼——「科學魔術師」(Science Magician)。

    在 TED 上發表演講的馬特·普理查德博士(Dr. Matt Pritchard). 圖片來自:YouTube @TEDx Talks

    能冠上「科學」兩個字的魔術師,在 Google 搜索下也僅有馬特一個人。這也跟他的專業背景脫不了關系——原子物理學,而且教育經驗豐富的他,早早就拿下了杜倫大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講師獎。

    走上魔術師道路之后,不僅進入了僅限 300 人的魔術圈(Inner Magic Circle)這個精英團體,而且馬特還不忘自己的科學家背景,著力在科學與魔法相容性上研究,在此基礎上發表的論文還獲得了業內大獎。

    表演魔術的馬特·普理查德博士. 圖片來自:Instagram @sciencemagician

    不僅如此,他還與超過一百多家學校合作,開展教學與演講活動,希望以魔術為載體,去激發大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想為更多人帶來「驚喜」。

    馬特·普理查德博士發布的完全不帶剪輯的魔術表演. 圖片來自:Twitter@Dr Matt Pritchard

    魔術有無窮的力量,因為魔術可以讓我們扔掉規則。

    作為魔術師,我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被改變了,我與「不可能」共舞,我擺脫了條條框框的限制。我在這里也結識了新朋友,因為我想讓我的觀眾的想象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馬特·普理查德博士(Dr. Matt Pritchard)

    最近馬特還將自己在 2021 年的魔術創意剪成了一個視頻合集,發在 YouTube 上供觀眾學習。

    贏得第二名的作品是「變化中的房間的錯覺」(The Changing Room Illusion)。這個 1 分 2 秒的視頻好像很沒誠意,全程只給觀眾看科學實驗室的接待室,一動不動的長鏡頭竟然持續了 51 秒。

    「變化中的房間的錯覺」(The Changing Room Illusio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但神奇的是,我們以為什么變化都沒發生的 51 秒里,這個東西有點多的房間卻發生了很多變化。假設攝像機就是我們的眼睛,在我們眼皮底下這些事物竟然被偷龍換鳳,我們還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嗎?

    睜大眼睛,下面這張可不是靜態圖,而是有「魔法」發生的視頻片段。

    「變化中的房間的錯覺」(The Changing Room Illusio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創作視頻的作者 Michael A. Cohen 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身為教授的他最擅長的領域是感知和意識,難怪他做起「欺騙意識」的視頻如此上手。

    此外很有趣的是,入圍前十名名單中的 3 款作品有點相似,分別是「噢啦啦盒子」(Oh La La Box)、「向上物品的錯覺」(Rising Object Illusion)和「立方體疑團」(Cubic Confusion),這 3 個視頻作品的關鍵角色都是偽裝成三維物件的二維平面。

    「噢啦啦盒子」(Oh La La Box).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向上物品的錯覺」(Rising Object Illusio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立方體疑團」(Cubic Confusion). 圖片來自: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官網

    這樣披著「三維」外衣的「二維」物件,不得不提及自學成才的魔術師杰里·安德勒斯(Jerry Andrus)。

    他被稱為「魔術師中的魔術師」,現在在魔術圈子里常用的一些手法,其實是由他首創。他曾經創造出許多能夠欺騙眼睛的偽三維物件,例如照片中仿佛困住他的木頭架子,事實上也只是一塊扁平的木板。

    杰里·安德魯斯的「不可能的盒子」. 圖片來自:An Optical Illusion

    杰里·安德勒斯以及這些創造出視錯覺作品的人,都在努力用自己的創意,啟發我們活用自己的大腦,打破條條框框,創造更多的「不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獨特的大腦,可以想象,它可能是整個宇宙中最神奇的東西,我們用它做什么?我們大多數人只是讓它躺在那里腐爛。

    ——杰里·安德勒斯(Jerry Andrus)

    同樣的視錯覺原理,YouTube 當紅博主 Brusspup 也在用最貼近當下的方式演繹,在網絡上持續啟發更多的觀眾。

    圖片來自:YouTube @brusspup

    視錯覺科學原理催生的歐普藝術

    視錯覺作為一種科學原理,卻在藝術領域催生出一種影響至今的藝術風格——歐普藝術(OP Art)。

    歐普藝術,又被稱為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或光學藝術,或光幻覺藝術,或視網膜藝術,是使用光學的技術營造出奇異的藝術效果。

    ——維基百科

    歐普藝術的創作,最終目的是為了引起觀眾的視錯覺,例如用平面的圖案引出立體效果或持續動態的視覺假象。

    維克多·瓦薩雷利(Victor Vasarely)給瓷器品牌 Ambrogio Pozzi 做的設計. 圖片來自:Inexhibit

    維克多·瓦薩雷利(Victor Vasarely)對歐普藝術的貢獻尤為突出,被稱為「歐普藝術之父」。雷諾汽車的著名 logo、搖滾歌手大衛·鮑伊專輯《Space Oddity》的封面,都是瓦薩雷利的代表作之一。

    瓦薩雷利為雷諾汽車設計的 logo. 圖片來自:BBC

    大衛·鮑伊專輯《Space Oddity》的封面. 圖片來自:Paul Smith

    巧合的是,這位藝術家在踏上繪畫生涯之前,學習的是醫學專業。1908 年,瓦薩雷利出生于匈牙利,在布達佩斯的羅蘭大學醫學院當了兩年學生。

    在歐普藝術這個詞匯出現之前,瓦薩雷利在 1938 年的畫作《斑馬》,被公認為是歐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利用了斑馬條紋自帶的視錯覺效果,創造出不存在于真實的動態效果。

    瓦薩雷利 1938 年作品《斑馬》. 圖片來自:BBC

    在此之后,瓦薩雷利癡迷于視覺科學文獻和開創性的光學理論,觀察世界上每一處自然的和人為的視錯覺現象,同時他也開始用幾何形創作出越來越多能夠欺騙觀眾眼睛的有趣作品。

    正在創作的瓦薩雷利. 圖片來自:Selfridges

    瓦薩雷利基金會的內部空間. 圖片來自:Selfridges

    時值這位藝術家逝世 25 周年,倫敦知名百貨公司 Selfridges 為他策劃了一場名為「宇宙」(Universe)的展覽。這 55 件作品中有 37 件作品,與一系列家居用品和 NFT 同時出售,換來的部分資金將用作修復瓦薩雷利基金會。

    事實上這場展覽的空間是百貨公司的櫥窗,以及大樓的內部空間。

    Selfridges 百貨大樓外部櫥窗的瓦薩雷利作品. 圖片來自:Artnet

    在展期(2022 年 1 月 13 日至 3 月 31 日)內,每一位途徑百貨大樓的行人,每一位走入百貨大樓的顧客,都是這場展覽的觀眾。時裝品牌 Paco Rabanne 還將瓦薩雷利的藝術作品用到最新的 2022 春夏系列之中,在店內一同陳列。

    Selfridges 百貨大樓內部陳列的瓦薩雷利作品. 圖片來自:Instagram @theofficialselfridges

    除了這個大型展覽,遍布全球的視錯覺博物館(Museum of Illusions)也是讓大眾身臨其境感受視錯覺原理的地方。

    因疫情關閉的紐約市視錯覺博物館,卻因為消防員 Micah Amey 的「順便參觀」,在推特上一度火了起來,獲得 2 萬點贊。因為他描述一個人去這樣的博物館是個大錯誤,還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他拍照,甚至與他合影。

    Micah Amey 和視錯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合影. 圖片來自:Insider

    對于這段參訪經歷,Micah 說:「我向大家提議,一旦疫情過去,一定要去看看。這很酷,我覺得我重返童年了。我是一個大小孩,我很容易就被逗樂了。」

    Micah Amey 參觀視錯覺博物館的照片. 圖片來自:Insider

    視錯覺原理的魔術表演、藝術作品、空間裝置,都是科學與藝術聯手才造就的設計作品。

    這背后的創作者既是魔術師,也是科學傳播者,他們在用讓人欣喜的「不可能」,讓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與小孩子一般擁有童心,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心,會為這些驚喜激動和歡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ID:appsolution),作者:吳淇,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錯覺 這都 年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