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款“元宇宙”的想象空間,與互聯網相比,孰大?
在過去的2021年,元宇宙成功站上風口。
海外,Roblox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成為“元宇宙第一股”;去年十月份,社交媒體網站Facebook宣布公司改名為Meta;甚至就在這幾天,微軟還以每股95美元,總計687億美元的巨資收購了包含動視暴雪和King工作室的標志性特許經營權,試圖彎道撬開元宇宙的大門。
在國內,阿里、騰訊、字節和百度等一系列互聯網大廠也跑步入局。據伽馬數據顯示,2021年,在被視為元宇宙先發之地的游戲領域,國內共發生了209起投資,總金額約258.8億元人民幣。
在這樣的熱度下,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幾大運營商也沒有忍住,就像是當初高調宣布“5G”消息挑戰微信一樣,也紛紛投入元宇宙的懷抱。
這背后,到底怎么回事?
想象力釋放,三大運營商跑步入場
2021年作為元宇宙元年,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產業上,都使得這個原本相對晦澀的科技概念已經打下了一定基礎。
元宇宙的最早研究者之一Matthew Ball表示,元宇宙的落地至少需要八大要素支撐: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設備、超高速網絡、強大的算力、大型虛擬平臺、信息共享的工具和標準、安全、高效的支付手段、全新的內容和服務以及網絡用戶。
這八大要素,在近些年互聯網和智能硬件等風口的培育下,技術已經趨于成熟,隨著元宇宙落地可能性與日俱增,其背后潛藏的想象力也逐漸釋放。
《星際公民》作為半成品版的元宇宙游戲,在開發階段就已經獲得了超過3.5億美元的眾籌收入;2021年底,天下秀曾因“虹宇宙”概念,創下17天七漲停的記錄;受“元宇宙概念”產品《釀酒大師》的影響,4個月中青寶受產品影響股價上漲超302%。
從另一方面來看,互聯網經濟也在呼喚一個新增量。
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然而中國移動互聯網人數增長和人均上網時長增長,都在接近停滯。尤其是在過去的2021年,平臺經濟換擋進入發展成熟期,流量紅利和商業模式紅利效應減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理論上能夠鏈接全球的元宇宙,算是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力方向,有希望成為眾多行業挖掘新增量空間的“捷徑”。
除此之外,元宇宙這一個概念還涉及了5G、VR、游戲、社交、內容、消費等多個領域,同時作為時下最熱門最潮流的話題,連接元宇宙幾乎與鏈接年輕人劃上了等號。
所以,不管是從盈利、流量還是尋找增量的角度,運營商們跑步入場都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于是,過去幾個月,三大運營商動作頻頻:
2021年10月19日,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在2021世界VR產業大會上表示,中國聯通將推動VR產業的加速發展。
11月12日,中國電信5G創新應用合作論壇在廣州召開。論壇以“盤古開天地 創新拓未來”為主題,聚焦新國脈元宇宙戰略布局,以元宇宙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者為定位,立足創新應用成果,啟動2022年“盤古計劃”。
在2021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分享了元宇宙的MIGU演進路線圖。以算力網絡為依托,以游戲、社交、虛擬偶像等載體,迅速切入元宇宙賽道。
三者的動作,從各方面來看都釋放了一個明顯信息:這次,我認真了。
“拓荒”元宇宙,算力成為運營商的“殺手锏”
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
相比于三大運營商,布局更早、落地更快、影響更大的互聯網企業,在元宇宙的探索中一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優勢細化下來,可以是用戶、技術或者資金。
以騰訊為例,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騰訊旗下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躍賬戶共計12.6億人左右,加上QQ將近5.74億人的活躍賬戶數量,總計用戶數量超過了18億。
龐大的用戶數直接反饋在營收上,根據2020年全球各大游戲公司的公開財報,騰訊也以239.24億美元的總營收位列全球第一。有了足夠的資金,騰訊的商業版圖迅速擴大,所以在元宇宙還未掀起巨浪之前,騰訊在元宇宙相關業務上就有所布局。
比如2019年,騰訊與當時還沒有成為“元宇宙第一股”的美國游戲公司Roblox合資;而后還持續投資了美國游戲開發銷售平臺Epic。
再比如網易,先是掌門人丁磊表態“時刻準備進入元宇宙”,并注冊了“網易元宇宙”“雷火元宇宙”“伏羲元宇宙”等商標,二是投資了“虛擬人”生態公司次世文化,僅僅2021年網易在虛擬人相關的投資就多達5起,過去幾年還先后投資了多家9家與VR技術相關的公司。
如此對比之下,三大運營商憑什么有信心跑步入場,它具備什么優勢呢?
答案,可能在算力上。
事實上,算力似乎正在成為未來元宇宙之爭的核心。以最經典反映元宇宙的電影《頭號玩家》為例,在這部電影所描繪的場景里,不管是平民還是富豪企業家,可以說全民實現了“綠洲遨游”。
在未來人口只增不減的背景下,“綠洲”里的用戶可以無卡頓、無延遲、高畫質的進行跳舞、搏斗、賽車等一系列復雜的活動,但目前來說想要實現這樣的場景還有極大的困難,這需要非常龐大、復雜的算力網絡。
這些東西,并不是互聯網企業可以輕松解決的,但對于運營商們來說,卻有著先天優勢,并逐漸開始成為它們進軍元宇宙的重要依仗。
就拿中國移動來說,目前它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擁有5G基站70多萬個,過去三年投入千億元部署N+31+X資源池、數據中心建設等,移動云上線13個中心節點、16個省節點、300+邊緣節點,實現云服務100%覆蓋。
不僅如此,從2021年11月份中國移動主導發布的《中國移動算力網絡白皮書》中就可以看出,算力依然是它們之后的工作重點。
在中國,三大運營商的業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商上極為相似,中國移動是這樣,那么電信和聯通也大致如此。
比如電信,旗下的上市公司新國脈的發展目標也很明確,表示未來將分為兩階段實現發展目標:近期若干年,在以現實世界為基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虛擬世界相結合的過程中,提供平臺和云網基礎能力,服務好各類虛擬世界業態;在多年發展后的第二階段,將會逐步形成超級虛擬世界,新國脈依靠國有身份和業務技術基礎,力爭成為虛擬世界底座提供的“國家隊、主力軍”。
根據公開信息整理,我們不難看出,它們以算力為切入點,以基礎設施優勢進軍元宇宙的想法驚人一致:
第一步,以算力為中心,網絡為根基,打造網、云、數、智、安、邊、端、鏈等多要素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第二步,推動算力成為與水電一樣“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社會級服務;第三步,最終達成“網絡無所不達、算力無所不在、智能無所不及”的狀態。
就這樣,以網絡切入,用算力澆灌,運營商們也正在以自身擅長的地方,在積極探索元宇宙的應用落地場景。也正是因此,它們的探索進度其實并沒有落后互聯網企業太多。
困難仍在,三大運營商能否在2022年演化出新秩序?
那么,時間線跨入2022年,運營商培育的“元宇宙之樹”在未來到底是“紙上計劃”,還是將開花結果呢?
深眸財經認為,盡管運營商在元宇宙上的探索進度并未落后太多,但它們在2022年的元宇宙之路或許并不平坦。
首先在技術上,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年內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里指出:目前大規模“元宇宙”的產品化還十分遙遠。就連扎克伯格也給出了“投資在近期任何時候都不會產生盈利”的評價。
用科幻作家陳楸帆的話來說:目前沒有一家公司或者一種技術可以涵蓋所有“元宇宙”需要實現的全部東西,因為它涉及大量基礎設施,并非單一平臺,也不是單一應用。
所以對現階段的運營商來說,不管是在VR/AR等涉及體驗的硬件設備上,還是顯示技術、網絡傳輸、云存儲服務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想要令元宇宙實現“接近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效果”,光是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換句話說,三大運營商后續如何并不取決于自身,而在于行業內其他玩家的進度。
其次由于并未上市,咪咕公司的財務狀況未曾公開,但若以主營業務頗為相似的中國電信旗下的新國脈為參照,據財報顯示,今年以來新國脈已經連續多個季度處于虧損狀態。
然而,作為未來進入元宇宙的第一入口,單單是AR和VR設備的研發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更不必說穿戴設備、衍射波導鏡片等其他數字產品的研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著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站臺”,但運營商們想要實現技術的躍遷,也要背負不小的成本壓力。
最后,雖然說三大運營商的重點一直放在元宇宙基建上,但細分他們的動作后可以發現,運營商們對元宇宙的探索也逐漸深入到各個產業上,以中國移動咪咕為例,公司就已經初步涉及了社交、游戲、電影、音樂、虛擬人等多個與元宇宙相關的領域。
雖然說布局更多的產業,企業就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賽道,但戰線拉長后,就意味著企業將更多的競爭對手推向了自己的對面,同時將時間和資金分散或許也不如集中到某一個賽道能更快的看到結果。
另外在標準層面,整個行業仍然處于一種混亂狀態,后續可能三大運營商在爭奪標準時“內斗”,甚至是被其它企業所領導,就像是十幾年前日本在手機標準制式的大敗局一樣,現有的努力化為空談。
比如,2021年11月11日,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舉行了揭牌儀式,成員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華為等;同時,像騰訊這類互聯網企業也提出"元宇宙率"這一概念來衡量元宇宙技術營造的"遠程在場感|沉浸感",成為行業發展程度評分標準。
這樣一來,在入局者指數性增加的情況下,元宇宙相關標準的制定頗為緩慢,互聯互通遙遙無期。未來,三大運營商到底將政府或者機構的“有形之手”能否解決元宇宙規則制定的問題,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結語
總而言之,就現階段而言,元宇宙的發展仍停留在初期階段,即便是同為電信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的布局也頗具差異性。
但可以確認的是,無論元宇宙如何發展,算力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運營商們能否以此為基點將優勢擴大,并在行業的正式開跑之后做好投入、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準備,已經成為它們成功與否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深眸財經”(ID:chutou0325),作者:易牟,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