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奇智IPO在即,“AI+制造”第一股底氣何來?
高科技股在香港資本市場向來是稀缺標的。人工智能無疑是近年來“高科技”的代名詞。2021年以來,除備受矚目的AI“一哥”商湯成功上市,港交所同時迎來了深耕行業細分賽道的AI獨角獸IPO高峰。
1月17日,深耕AI制造賽道的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新奇智”)正式開啟全球發售。有商湯科技的成功上市在先,市場資金不再對AI公司的定價和前景感到焦慮。創新奇智不僅早早吸引到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下注,散戶認購熱度也超出市場預期,招股第二日散戶認購就已超4倍,有望成為港交所“AI+制造”第一股。
不同于行業之前普遍存在的“空談技術,難以落地”的窘境,創新奇智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企業級AI市場,專注于服務B端企業客戶,根據已有的應用場景來開發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已為400多家客戶提供AI產品及解決方案。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按照2020年收入排名,創新奇智是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市場第三大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并在制造業的細分領域中拔得頭籌。
誕生AI商業化元年,這家獨角獸有何不同?
“只靠博士創業的AI時代已經過去了,在AI賦能商業的時代,AI公司需要強大的商業領導”李開復曾公開表示。
2018是業界公認的人工智能商業化元年,零售、金融、交通、醫療、教育等場景化應用全面鋪開,國家也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方向。
這一年2月,創新奇智誕生。李開復任公司董事長,商業化背景的徐輝為CEO。
總體來說,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目標市場主要分為to G和to B兩個方向。 “AI to B”是創新奇智有別于第一代AI公司最大的標簽。
創新奇智成立時,嘗到人工智能“頭啖湯”的 “AI四小龍”們已具備相當規模,運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在面向政府的智慧安防領域形成先發優勢。以商湯為例,2021上半年智慧城市營收占比高達47.6%,成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創新奇智采取差異化策略,瞄準AI企業服務市場,即AI to B。當然,這與創始人的背景不無關系。徐輝擁有20多年B2B數字化經驗,曾在SAP、IBM、微軟、萬達擔任高層管理者,深諳企業服務之道。
盡管人工智能跟很多行業的結合都能帶來效率的提升、體驗的優化,系統性AI解決方案在特定行業能否落地仍然取決于該行業的數字化水平、商業化潛力以及競爭環境。因此,在服務了多個不同行業后,創新奇智最終選擇聚焦于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
有觀點認為,主打安防的公共服務類AI應用已接近成熟和標準化,B2B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則更以市場為導向,需求更加多樣化,有望在中國有很高的增長潛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年中國企業級AI市場規模達約人民幣1,394億元,約占整個AI市場的75.0%,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人民幣8,366億元,占比增至約80%。
事實上,企業級AI應用浪潮推動創新奇智實現了強勁的業績增長。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019年、2020年到2021 Q3,創新奇智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20萬元、2.29億、4.62億、5.53億,2018年至2020年營收復合年均增長率252.5%。2021前三季同比增長86%。
營收增長的同時,毛利額也隨之水漲船高,從2018年的2300萬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7200萬到2020年1.35億,年均復合增長140%。2021前三季毛利額為1.7億元,同比增長100%。
掘金AI制造大賽道,用硬科技啃硬骨頭
年輕人們正在逃離的制造業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創新奇智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辛苦”道路。
對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供應商來說,在服務制造企業的過程中,不僅要具備技術實力,還需要深厚的行業知識儲備,深入理解客戶痛點,要擼起袖子走進工廠,深入一線,與客戶共同開發。
面對海量的企業級應用,創新奇智沒有追求大而全,也沒有擇易而行,而是選擇了“硬骨頭”制造業來深耕細作。制造業的辛苦眾所周知,但制造領域的智能化轉型市場空間巨大。據沙利文數據,在過去五年里,中國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正在經歷顯著增長,預計2020至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8.3%,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將達到649億元。
2021年12月底,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增強供給能力,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在制造企業的“產品質量控制一致性、流程管理效率、人工成本、安全管控、一體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助益和滲入。創新奇智在招股書中列示了其打造的智能制造系統(AIMS),主要面向鋼鐵冶金、能源電力、汽車裝備、OLED面板半導體、高科技/3C、工程建筑等垂直領域的客戶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從運營效率和信息智能兩大維度實現智能化轉型。
招股書顯示,“AI+制造”已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2021前三季的制造業營收達2.8億,同比增長251%,“AI+制造”營收占比已提升至50%以上。
可以預見受惠于新基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紅利的釋放,AI制造業賽道有望獲得持續增長。
商業模式解構, 252.5%營收增速憑什么
通用平臺有時可能是B2C行業中最強大的東西,但在制造業中未必完全適用。
創新奇智垂直聚焦于制造業,這是一個市場體量巨大且玩家稀少的領域,而大多數其他AI公司則專注于安防、零售和金融等領域。
賽道屬性決定了創新奇智在商業模式上也選擇了一條與其他公司不同的道路。早期的AI公司典型商業化途徑是從上到下的平臺化模式,先打造深度學習框架和平臺,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去尋找落地應用;創新奇智則采用了相反策略,先從應用場景切入,通過解決方案-產品-平臺的迭代路徑,提煉出適用某一細分領域的共性模型,然后在同行業內快速復制。
業內專家認為,如同電必須以電器為媒介裝置才能被人們使用,同樣道理,人工智能技術也需要通過相應的硬件裝置才能真正落地,因此軟硬一體是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的必然趨勢。尤其在制造領域,客戶期待獲得交鑰匙方式的整體解決方案,不只包括AI算法,還需要軟件、硬件、運維管理、服務。這很考驗供應商的工程化能力和行業know-how。
創新奇智不是選擇做一家純軟件公司,而是以軟硬件一體化的方式建立自己護城河——這是在制造業應用成功的一個關鍵特征。
從財報不難看出,創新奇智的收入主要來源于AI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售,以向客戶提供全棧式軟硬一體化產品及解決方案為主。這種軟硬一體化的交付方式更有利于客戶部署AI,但同時導致了成本結構與其他AI企業的不同。
當整個行業和技術還很年輕時,需要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來使技術與應用相關,并帶來初始采用。對于AI來說,目前階段定制化解決方案對建立應用相關性仍然很重要,尤其面向的市場是場景碎片化的制造業。制造業的關鍵在于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對于“AI+制造”類企業來說,隨著規模經濟的開展,研發開支和固定成本將得以攤薄,盈利水平也將隨之提高。
公司在早期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可以加深對行業、場景的理解,但這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資源,且不容易被復制。創新奇智的做法是從做過的項目中,抽象出共性部分,形成模塊化產品。從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創新奇智的當前產品包括基于資產的解決方案(ABS)及其更標準化的版本-快速部署產品(RDP)。通過這種AI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組合,可根據客戶要求應用于多種業務場景,或通過組合搭配封裝多個ABS或RDP或特定模塊進行適當定制。隨著AI平臺上的ABS及RDP的持續沉淀和迭代,這種基于技術資產的方式能夠確保用最短時間、較少工程量、更低的成本,打造可交付的解決方案。
創新奇智也開發了自己的專屬AI平臺— ManuVision機器視覺智能平臺、MatrixVision邊緣視頻智能平臺、Orion分布式機器學習平臺,是中國少數幾家具備專有的深度學習平臺的公司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與其他公司的平臺化思維不同,創新奇智的AI平臺主要作為公司服務客戶的底層AI基礎設施,作為AI技術資產的沉淀池。這些技術資產高度凝煉、低耦合及可復用性高,可支持及實現滿足客制化要求的高效率項目交付。得益于這些技術資產,工作流程的某些方面還可實現自動化,一些技術解決方案可以跨領域復用到相似應用場景。
創新奇智透露,其正在建立一個開放式架構技術平臺,將ManuVision及MatrixVision平臺未來發展成為依托云并具更高兼容性的平臺,通過無線或5G網絡連接不同行業參與者的更多設備和應用,并且支持與第三方插件兼容,吸引AI行業價值鏈的更多參與者。
招股書顯示,創新奇智已累計申請超過634項AI相關專利,已在三大平臺上積累約1985項AI技術資產,且96.2%可在不同項目中復用。
制造業的替換成本高,客戶對上游技術供應商容易形成高粘性和產生復購的可能。創新奇智以整體解決方案的形式向客戶交付,擁有“技術”和“行業理解” 雙壁壘優勢,一旦切入到客戶智能化項目中,通過優質可靠的產品和服務力,對日后收入增長將帶來顯著的加乘效應。招股書提到的“燈塔客戶”戰略與“1+N/1*N”市場拓展模式,恰好印證了以上觀點,推動其成為AI制造賽道的頭部廠商。
募資用途:提升技術和商業化
算法不能游離在空氣中單獨存在,必須要與客戶場景的應用需求結合。
AI商業化落地時代需要將技術研發與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針對實際痛點,開發適合行業實際應用的AI技術。
創新奇智從成立之初制定了“技術產品+行業場景”的雙輪驅動模式,堅持技術和商業兩條腿走路。CEO徐輝曾表示,創新奇智是一輛雙輪驅動的跑車,前輪是技術、產品,后輪是應用場景;前輪是城墻,要有高度,后輪是護城河,要有深入行業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城墻的高度加上護城河的深度與廣度、技術產品的領先性加上應用場景的適用性,是創新奇智的特點。
此外,創新奇智本次IPO擬募資金的首要用途也主要是研發和商業化:45%將持續優化AI平臺及加強研發能力;25%持續提升商業化能力;10%用于潛在戰略投資及收購,其他用途還包括提升內部系統及升級信息基礎設施方面等。
AI產業“脫虛向實”,投資時看什么?
從狂熱到理性,從追捧到質疑,人工智能公司們在爭議聲中不斷長大。隨著這些獨角獸們相繼走向二級資本市場的舞臺,人工智能領域也開始了一場“脫虛向實”的洗禮。
人工智能對社會經濟的變革與沖擊將不亞于電力革命。那么對于這樣一項革命性新技術所帶來的新經濟形態,資本市場該以何種思維與視角來評判?
首先,一個必須要認清的事實是,人工智能不會獨立存在,必需要依附于各行各業,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與行業客戶協同共生,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在這方面,創新奇智率先在制造業領域做了嘗試與探索,比如與中冶賽迪合資成立的制造業子公司賽迪奇智,結合了母公司創新奇智的AI技術優勢和中冶賽迪的行業積淀,已成為推動鋼鐵廠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判斷AI企業的價值時,要結合行業賽道和商業模式差異,那些能真正通過核心技術和全面解決方案能力,賦能實體產業高效運行和加速流程再造的AI企業,長期價值釋放的空間更大,在資本市場上也將更容易受到投資者認可。
路殊途、道同歸。無論是做平臺的商湯們,還是深耕行業的創新奇智們,雖然大家的商業模式迥異,但用AI推動產業變革及社會進步的初心是一樣的。
作為變革型技術,“AI+”已經在國內催生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創新奇智CEO徐輝認為,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影響路徑為“賦能-注入-融合”,從淺到深,最終與傳統行業融為價值共同體。
也許,AI最好的未來是既無處不在,又無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