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世界通信簡史

    萌芽期:現代通信的誕生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閑著沒事,拿家里的琥珀棒蹭一只小貓。 蹭著蹭著,他發現,琥珀棒把小貓的毛都吸起來了。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靜電。 但是,當時的人(包括泰勒斯)并不知道。

    泰勒斯認為,這和磁鐵是一個原理,他將這種未知的神秘力量,稱之為“電”。

    其實,人類文明對“電”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更早。 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中,人們就記錄了一種叫做發電魚(electric fish,其實就是電鰩)的生物,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

    不管是古埃及人,還是古希臘人,都不會想到,這個“電”,在幾千年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御醫,英國人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用拉丁語“電”來描述某些物質相互摩擦時所施加的力量。 他還寫了一本傳世名著——《論磁》。 在書中,他認為,電的產生需要摩擦,而磁鐵不用,所以,電和磁是兩回事。

    這個觀念持續了很多年,人們一直把電和磁作為毫無關系的學科分開研究。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電,并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其中最偉大的發現,就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

    風箏實驗——富蘭克林將系著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云層中,閃電擊中鑰匙,順著金屬線被富蘭克林的手感知到。

    到了1820年,丹麥人漢斯·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重新建立了電與磁之間的聯系。

    1821年,英國人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明了電動機。 10年后,1831年,他又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并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能產生持續電流的發電機。

    法拉第

    偉大的時代,不斷誕生偉大的發明。

    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Morse)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和 有線電報

    莫爾斯和他的電報機

    有線電報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人類獲得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遞方式,這種方式“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信件、旗語、號角、烽火。

    1865年,英國人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建立了經典電動力學,并且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1876年,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申請了 電話專利 ,成為了電話之父。 雖然真正的電話之父應該是安東尼奧·穆齊(Antonio Meucci),但他因為過于貧窮,無錢申請專利,導致被貝爾撿漏。

    1888年,德國人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至此,經典電磁理論大廈正式落成。

    1896年,意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實現了 人類歷史上首次無線電通信 ,通信距離為30米(次年達到2英里)。

    無線電之父——伽利爾摩·馬可尼

    從此刻起,人類正式推開了無線通信時代的大門。

    蟄伏期:等待,耐心的等待

    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發展,相互間并沒有走得很近。

    先來看看有線通信。

    在電話被發明之后,人們的聲音可以在電線上傳播。 其實,就是聲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通過電線傳播,最后電信號再轉換回聲信號。 對于通信網絡來說,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布設和接續這些電線。

    最開始的時候,是采用人工交換機的方式進行接續。

    話務員和人工交換機

    隨著用戶的增加,電話網絡變得越來越龐大。 電話線路從幾百條變成幾千條、幾萬條。

    19世紀末的電話線桿,上面有幾千條電話線

    在這種情況下,人工交換機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除了工作量難以承受之外,差錯率也很高。

    1891年,有一個名叫史端喬的殯儀館老板,就吃了人工交換機的大虧。

    A.B.史端喬,Almon Brown Strowger

    他發現,打到自己店里的生意電話,總會被話務員轉接到另一家殯儀館。 后來才知道,原來當地話務員是那家殯儀館老板的堂弟。 于是,他很生氣,發誓一定要發明一個不需要人工操作的交換機。

    結果,他還真的做到了。

    他在自己的車庫里,制作了世界上第一臺 步進制電話交換機

    為了紀念他,這種交換機也被稱為“史端喬交換機”

    這是一種機械式的交換機,帶有機械工業時代的烙印。 雖然它實現了替代人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點,例如接點是滑動式的,可靠性差,易損壞,動作慢,結構復雜,體積大等。

    1919年,瑞典工程師貝塔蘭德和帕爾姆格倫共同發明了一種“縱橫接線器”的新型選擇器,并為之申請了專利。

    縱橫制接線器

    這種接線器,將過去的滑動式改成了點觸式,從而減少了磨損,提高了使用壽命。

    在“縱橫連接器”的基礎上,1926年,世界上第一個大型 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 在瑞典松茲瓦爾市投入使用。 到了1938年,美國開通了1號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系統。 緊接著,法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生產和使用該類系統。

    從此,人類正式進入縱橫制交換機的時代。 到20世紀 50年代,縱橫制交換系統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

    縱橫制交換機

    “縱橫制”和“步進制”,都是利用電磁機械動作接線的,所以它們同屬于 “機電制自動電話交換機”

    機械終歸是機械,效率低,容量小,故障率高,難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 于是,人們期待一種全新的交換處理方式出現。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發明了晶體管。

    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

    晶體管的誕生,掀起了微電子革命的浪潮,也為后來集成電路的降生吹響了號角。

    隨著半導體技術和電子技術飛速發展,人們開始考慮,在電話交換機中引入 電子技術

    由于當時電子元件的性能還無法滿足要求,所以出現了電子和傳統機械結合的交換機技術,被稱為“半電子交換機”、“準電子交換機”。

    后來,微電子技術和數字電路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熟,終于有了“ 全電子交換機 ”。

    1965年,美國貝爾成功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臺商用 存儲程式控制交換機 (也就是“ 程控交換機 ”),型號為No.1 ESS(Electronic Switching System)。

    No.1 ESS程控交換機

    1970年,法國在拉尼翁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程控數字交換系統E10,標志著人類開始了 數字交換 的新時期。

    程控交換機的實質,就是電子計算機控制的交換機。

    NEC程控交換機

    它以預先編好的程序來控制交換機的接續動作,優點非常明顯: 接續速度快、功能多、效率高、聲音清晰、質量可靠、容量大。

    在進入80年代之前,我們先停一停。 我們回頭再看一下, 無線通信的發展腳步

    在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無線通信都處于單向通信(單工通信)的狀態。

    單工通信,只能單向通信

    也就是說,發信方發出信息,收信方接受信息,是一對多的方式。 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發信方發出的無線電波,掌握密碼本的人,才能夠解密無線電波的內容。

    如果是未加密的明文電波,那任何人都可以獲悉報文的內容。

    廣播就是這樣一種“ 一對多 ”的單工工作方式。 廣播出現之后,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報紙,成為人們(富人)獲取新聞的最快捷方式。

    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臺

    戰爭是高新技術的催化劑,通信技術也是如此。

    二戰時期,摩托羅拉公司(創立于1928年)開發出了一款跨時代的產品——SCR-300軍用步話機,實現了距離可達12.9公里的遠距離無線通信。

    SCR-300采用了FM調頻技術,具備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和穩定的信號質量,但是重量也不輕(16公斤),需要一個專門的通信兵背負,或者安裝在汽車或飛機上。

    1946年,貝爾實驗室在戰地步話機的基礎上,制造了世界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 不過,雖然稱為移動電話,但體積卻非常龐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不久之后,便被人遺忘。

    此后的通信技術,和前面有線通信所遇到的情況一樣,受限于電子元器件的技術瓶頸,一直沒有什么重大的突破。

    同樣是半導體技術逐漸成熟之后,無線通信設備開始有了高速發展的基礎。

    1958年,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移動電話。 這個電話還是裝在汽車上才能使用。

    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正在測試ЛК-1型便攜移動電話(來源: 蘇聯《За рулем》雜志,1957年第12期)

    到了60年代,以摩托羅拉和AT&T為代表的科技公司,開始重新對研發移動電話產生興趣。

    步入70年代,終于迎來了無線通信技術的大爆發。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那么大的設備,并對它說話,興奮得手舞足蹈,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 他是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

    馬丁庫帕和他的手機發明

    這世界上第一通移動電話,打給的是馬丁庫帕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 對方當時也在研制移動電話,但尚未成功。 庫帕后來回憶道: “我打電話給他說: ‘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便攜式蜂窩電話跟你通話。 ’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

    馬丁庫帕發明的手機,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單人可以攜帶,可以在移動中通話。

    手機的發明,標志著人類敲開了全民通信時代的大門,也標志著無線通信開始了對有線通信的反超。

    爆發期: 從1G到4G,移動通信崛起

    移動通信的開端,理所當然地被稱為 1G時代 。 主宰1G時代的,就是摩托羅拉。 1G時代的象征,就是像磚塊一樣的大哥大手機。

    1980年后,大哥大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 人們開始使用它,進行遠距離通信。

    1G使用的是模擬通信技術,保密性差,容量低,通話質量也不行,信號不穩定。

    80年代后期,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與數字信號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開始研究模擬通信向數字通信的轉型。

    于是,很快,我們就迎來了 2G時代

    2G是數字移動通信技術的閃亮登場。

    剛起步時,為了擺脫1G時代通信標準被美國壟斷的局面,歐洲打算自己搞一個通信標準。 于是,1982年,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成立了“移動專家組”,專門負責通信標準的研究。

    這個 “移動專家組”,法語縮寫是 GroupeSpécialMobile,后來這一縮寫的含義被改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SM。

    1G的技術核心,是FDMA(頻分多址)。 顧名思義,就是不同的用戶使用不同頻率的信道,以此來實現通信。

    2G GSM的核心,是TDMA(時分多址)。 其特點是將一個信道平均分給八個通話者,一次只能一個人講話、每個人輪流用1/8的信道時間。

    沒想到的是,美國公司高通,又搞出了第三套系統,那就是CDMA。

    CDMA的核心,是碼分多址。 相比于GSM,CDMA的容量更大,抗干擾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不過,CDMA起步較晚,GSM已經在全球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主流標準。 再加上使用高通的CDMA,需要繳納巨額的專利授權費。 所以,雖然同屬2G標準,CDMA的影響力和市場規模和GSM無法相提并論。

    位于高通公司總部的“專利墻”

    在2G崛起之前的這一時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那就是 互聯網的爆發

    80年代,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計算機網絡技術也隨之得到蓬勃發展,相關基礎理論逐漸完善,并最終催生出強大的互聯網(Internet)。

    互聯網崛起之后,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長。

    在這之前,人們通信的主要傳輸內容為 話音 。 現在,人們要開始考慮,如何傳輸計算機數據報文。 這些數據報文,也就是圖像、音頻、視頻等文件的載體。

    傳輸數據報文,也被稱為“分組交換業務”。 相對的,電話屬于“ 電路交換業務 ”。

    分組交換業務迅猛增長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對信道容量的巨大沖擊。

    前面我們說到,70年代,有線通信發展到 程控交換 。 程控交換,說白了還是以語音業務為主要目的的電路交換機。 承載方式也是TDM電路(你就把它理解為電纜吧)為主,無法很好地滿足分組交換業務的需求。

    于是,引入了以太網,引入了網線。 網線是傳輸IP分組報文的最合適傳輸介質。

    左為E1線(銅芯電纜的一種 ),右為網線(雙絞線)

    傳輸介質都變了,當然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也要變。

    于是,80-90年代,傳輸設備從PDH/SDH演進出了MSTP和PTN。 交換設備從程控交換演進出了NGN(下一代網絡)和軟交換。

    看不懂沒關系,只需要記住,這一時期,通信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就是從模擬到數字,從電路到IP,從語音到多媒體。

    這一階段的主要痛點,對于運營商來說,還是通信系統容量的不足,以及通信設備價格的高昂。 這樣的高成本也轉嫁到了普通用戶身上,導致通信產品的消費水平仍然偏高,無法徹底普及。

    不過,價格堅冰在不斷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得起固定電話和撥號上網了。

    再回到手機移動通信這邊。

    手機到了2G之后,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用得起手機。 用戶的需求,從能夠打電話,進一步延伸到能夠上網。

    為了上網,為了對分組數據業務提供支持,演進出了2.5G,也就是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組無線業務

    GPRS的上網速率很低,只有115Kbps,顯然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

    于是乎,為了更快的網速,通信廠商們開始推出了3G技術。

    3G的三大標準,分別是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還有中國推出的TD-SCDMA。

    從名字也看出來了,三大技術都是和CDMA有密切的關系,這也讓高通賺得盆滿缽滿。

    3G網絡的速率相比2.5G,有了大幅的提升,達到了14.4Mbps(WCDMA理論下行速率)。 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多媒體業務需求。

    與此同時,蘋果公司的喬布斯,恰到好處地推出了iPhone。 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喬布斯和iPhone

    再往后,就是4G LTE了。 這一階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從1G到4G,從用戶的角度來說,1G出現了移動通話,2G普及了移動通話,2.5G實現了移動上網,3G實現了更快速率的上網,4G實現了更更快速率的上網,并基本滿足了人們所有的互聯網需求。

    從運營商和移動通信網絡本身的角度來說,從1G到4G,就是模擬到數字,頻分到時分到碼分到綜合,低頻到高頻,低速到高速。 系統的容量不斷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也不斷提升,成本在不斷下降。 最終,讓通信從少數人的特權變成了所有人的福祉。

    有線通信的發展思路,亦是如此。

    差點忘了說了,還有一項重大的發明,大大緩解了通信系統的容量瓶頸,那就是光纖。

    1966年,華裔科學家高錕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可以在通信上應用,從此打開了光通信世界的大門。

    高錕 (1933.11.4-2018.09.23)

    幾十年來,光纖以超高的容量,超低的成本,成為通信系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不是光纖,我們不可能有現在這么快的網速,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移動互聯網生活。

    到目前為止,在無數通信人的努力下,我們在通信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有了現在先進的通信技術、發達的通信網絡,為全球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展望未來:通信路在何方

    人類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演進,也同樣不會停止。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了時代的轉折點上。

    表面來看,這是4G和5G之間的轉折點,我們迎來了激動人心的5G時代。

    但真正意義來說,現在是人聯網時代和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我們的目標,是萬物互聯的星辰大海。

    未來真的會如想象中那般精彩嗎? 物聯網應用會開啟第二個黃金時代嗎?

    沒有人知道答案。 我們當下能做的,只有埋頭努力,耐心等待。

    不過,對于我們眼前的通信技術和網絡來說,我們能夠努力的方向,真的不多。

    無線通信的主攻方向,還是無線空中接口的帶寬。 通過5G的Massive MIMO增強型天線陣列、波束賦形、更強的編碼方式,進一步榨干電磁波的潛力。

    而有線通信這邊,光纖似乎已經能夠滿足帶寬要求(目前光纖已經達到Pb/s級,1Pb=1024Tb),交換設備的處理能力,也不存在技術瓶頸。 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如何做到更低成本,更高靈活性、擴展性和安全性,如何找到性能、需求和成本之間的完美平衡點。

    AI人工智能的引入,還有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很可能會助力通信系統的下一步升級,幫助上述目標的實現。

    總而言之,電磁學作為現代通信技術的理論根基,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 祖師爺香農先生提出香農公式,也有70余年。 在無數通信人的接力下,我們已經在逼近極限。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偉大的科學家,沖破穹頂,帶來新世界的曙光。

    作為一名通信人,我期待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1、《大話移動通信》-張海君等

    2、《通信之道,從微積分到5G》-楊學志

    3、從1G到5G,回顧波瀾壯闊的移動網絡進化史-網優雇傭軍

    4、馬丁庫帕詞條,百度百科

    圖片來自網絡(已標注除外),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鮮棗課堂”(ID:xzclasscom),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