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兩萬,吃不上飯”
你有沒有好奇過,月薪2W以上的人,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在大多數人眼里,月薪2W+都是閃閃發光的社會精英,每天有為工作肝腦涂地的思想覺悟,面對體檢報告的心理素質,看著世界地圖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由,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人每天還得絞盡腦汁面對一個世紀難題:
中午吃啥呢?
一個看起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把職場人干不完的活、時間有限的午休、排不上的隊、買不起的飯......交織成一個巨大的蜘蛛網,網羅著一線城市打工人們和效率賽跑的滾燙生活。
不得不說,還是文人有社會洞察力,在一集《圓桌派》里,蔣方舟的一句瞬間讓我破防,“現在特別是白領,每個月賺得也不算少,但吃得特別沒尊嚴”。
“午餐面前人人平等”,是00后實習生小楊一直跟我重復的話。
不管你是公司總監、部門主管、前臺小妹還是食物鏈最底端的實習生,下樓吃午飯排長隊那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高峰時候排隊十幾二十分鐘才能吃上飯,中午午休往往就一個小時,一個沒算準下午開工前想在桌前趴一會的時間就沒了。
2018年人民日報在報道蘇州白領現狀時,那句話寫得惟妙惟肖,“一秒三步,走路帶風,他們并不是在趕火車,而是趕著吃飯?!?/p>
每一天,從擠上那趟地鐵開始,職場人的時間就像被按上了倍速鍵,說話是兩倍速,看視頻是3倍速,就連午餐這件小事,也都是五分鐘解決。
甚至還有些職場人出去吃個午飯,在老板看來都是帶薪摸魚,在工位對付一頓,成了部分工作忙碌者的首選。
可以說在午飯這個賽道上,跑得快、溜得早才是解決排隊問題的關鍵點。
雖說英雄不論出處,但能擠進寫字樓區集中區域的餐廳,卻擁有同一個特質,那就是又貴又難吃。
在干飯人目光所及之處,盡量能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的午餐選擇里,20塊錢的預算只能在便利店果腹;30元來一碗牛肉薄如蟬翼的面只能算起步,想要吃得營養均衡或者來份新概念輕食;沒有50元,店老板很難替你服務。
GIF/早餐中國
所以,不少人就選擇了同樣產品價格更優的渠道——外賣,還有些正在實習薪水不高的小朋友經常吃泡面解決。
時間一久,不少職場人都多多少少帶點胃病、超重、血脂異常、脂肪肝、幽門螺桿菌......
圖/人民日報
或許你會說,“既然知道吃飯難,為什么不自己做飯?”,“動動腳指頭都能知道,自己做飯干凈、衛生又省錢,這就是為了懶找借口”。
殊不知,在別人抓耳撓腮糾結中午吃啥時,一句“我帶飯了”,拎著飯盒在微波爐里加熱的那一叮,就跟“有人接我”一樣,透露著漫不經心的優越感,都是在職場羨慕鏈的最高一環。
因為帶飯無外乎有這樣幾種可能性,有關愛你的家人、中華小廚師般精湛的廚藝、在公司附近的房子、能按時下班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這并不是夸張,稍微了解一下一線城市職場人從家乘地鐵到公司的三點一線,就知道那是一場動輒幾個小時的馬拉松。
他們對每一趟地鐵的到達時間、哪一個車廂離樓梯最近、每條線換乘的時間間隙都了如指掌,即便這樣也未必能保障他們成功擠上車廂......
男性憑借身高優勢在擁擠的車廂里還能保障視野開闊和手握把桿,女性在地鐵里的移動,往往得看人潮涌動的方向,偶爾帶個水果或者早餐也會被大力擠壓出奇跡改變食物形態。
如果說一整天的工作是麻木了職場人的大腦,那么上下班的地鐵就是疲憊了職場人的身體,好不容易回到家,別說做飯,整個人累到只想癱在沙發里,關上燈什么都不做,就安安靜靜看著窗外的夜景發會呆。
當然,在更多數人北上廣深職場人合租的房間里,也放不下沙發。一張床、一個衣柜就轉不過身了,甚至連做個帕梅拉的空間都沒有。
不止一個妹子都跟我傾訴過,做飯的熱情,在忙碌一天回家后發現自己的食材在共用冰箱里被室友誤拿,自用的小烤箱和鍋具被室友“借用”后不及時清理的油跡斑斑中消磨殆盡。
沒事去豆瓣小組里逛逛就會發現,職場人租房時的第一訴求真的不是有沒有個大廚房,而是在房租4000+的合租中,可不可以不和異性共用衛生間......
做飯的技術難度、時間效率、空間要求、產業園附近食物的價格和難吃程度,成為一張張不記名的投票,讓有飯堂的公司,站上了打工人心中鄙視鏈的最頂端!
畢竟,不管好不好吃,有飯堂至少代表衛生條件有行政部門保障,果蔬蛋奶肉五顏六色的菜盤里寫著的不是營養,而是公司“保胃”員工的體面。
其實,職場人的午飯困境,正是職場人自己在工作與生活的天秤中做出的選擇,在大家心里,工作似乎就是更勝一籌,逾越在自身的饑飽與健康之上。當遇到“保胃”你的公司,你自然可以托付中饋,但如果沒遇上呢?
最后,我想與君共勉《孤獨的美食家》里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活在這個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吃和睡。吃得好睡得香,明天又是精力充沛的一天。”
再忙,也別忘了好好吃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徐小妙 ,責編:王十四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