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的第一把火含金量有多高?
1月6日下午,戴珊發出了一封全員信。
這距離2021年12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發出內部信,宣布任命戴珊和蔣凡分別負責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過去整一個月時間。
戴珊在信中宣布:
1、淘寶事業群和天貓事業群融合為3個中心,分別是用戶運營及發展中心,由玄德負責;商家維度成立產業運營及發展中心,由吹雪負責;成立平臺策略及運營中心,由思函負責。
2、淘寶直播和淘寶逛逛將繼續單獨運營,分別由道放和千城負責。
3、犀牛智造等創新業務將繼續采取業務總裁分管制。
4、阿里媽媽將繼續由家洛負責。
這份被認為是大淘寶系規模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內部信,被外界解讀為“淘寶和天貓合體了”。
剛剛負責國內數字商業,也被認為是阿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板塊的戴珊,這第一把火的戰略意義在哪里?以及與蔣凡治下的大淘寶系相對比,誰更具有戰略眼光,戴珊的第一刀是當下的阿里最需要的嗎?
01淘系組織架構大調整意義何在?
2008年,從淘寶孵化而來的B2C淘寶商城正式上線,這成為天貓的前身。2011年6月,淘寶網、淘寶商城(后更名為天貓)、一淘網各自成立獨立公司,這在當時起到了差異化運營的作用。
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中,淘寶、天貓兩個平臺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樣的,淘寶服務中小商家,或者可以理解為C2C;天貓服務品牌商家,可以理解為B2C。
當時,天貓從淘寶分離出來,完全是市場所迫,形勢所需。
第一,在2010年左右,淘寶因為假貨問題,備受指責。馬云曾公開表示,阿里對假貨問題零容忍。
第二,京東崛起之后,淘寶更加需要一個規范有保障的電商平臺能夠與京東正面抗爭。
所以,將天貓從淘寶平臺獨立出來,無論曾經還是現在,對阿里的電商業務來說,都是必須的,而且是非常正確的。天貓代表了正品行貨,而淘寶則可以吸引巨大的流量。在消費品類上,天貓和淘寶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電子產品、品牌食品、品牌服飾都會在天貓平臺。而地方特產、農產品、不需要品牌化的一般性商品都可能在淘寶平臺。
在消費者的心智當中,天貓和淘寶有著天然的區隔,隨著天貓的發展,GMV超過淘寶也是必然之勢。
但是,在阿里內部,天貓和淘寶作為兩個事業群,十年發展之后,必然造成了部門墻和資源的無法整合打通,尤其對阿里內的商家來說,會存在諸多的不便和隔閡。
2019年初,時任淘寶總裁的蔣凡兼管天貓。阿里據此希望蔣凡能協同淘寶和天貓的資源,消除一些跨部門調動的阻力,然而淘寶與天貓作為兩個獨立事業部,利益不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對立,遠稱不上融合無間。
戴珊的這次組織架構變革,可以理解為從事業群制變革為業務職能制。戴珊組建的用戶、商家、平臺三大業務職能中心,可以同步服務于天貓和淘寶,在專業上更加聚焦,對商戶和用戶更為有利。
戴珊是阿里的十八羅漢之一,從基層做起,曾做過集團首席人才官。2014年5月出任首席客戶服務官(CCO),從戴珊的經歷可以解讀,其業務底色更注重于人力資源的整合以及客戶體驗。
在商戶端,阿里也開始投入更多的資源,實施放水養魚。
在2021年底的投資者日上,CEO 張勇稱,2021 年以來,淘寶天貓平臺陸續推出生意參謀等商家運營工具免費等超過 30 項商家扶持舉措,阿里已至少為商家降低經營成本約 150 億元人民幣。過去一年,阿里稱其為服飾、快消、消費電子、家裝等主要品類的商家帶來超過 1 億新客。大淘寶還啟動了中小商家普惠計劃,預計將覆蓋 100 萬商家,過去一年銷售過百萬的淘寶店鋪增加了 15 萬家。
戴珊此次大動作的目的有三:其一是進一步優化用戶的體驗;其二是更好地服務商戶;第三是整合資源,打破部門墻。
但關鍵點是,對于用戶和商戶來說,改善體驗,優化服務,需要考慮新成立的用戶運營中心、產業運營中心,能否開發出更多面向用戶的產品,能否提供更加新穎的玩法,尤其對商戶來說能否優化服務,改善制度,提升平臺價值讓商戶獲取更大的收益,這些才是核心。
02蔣凡為阿里帶來了什么
2021年12月6日,張勇發布內部信,宣布新的人事調整:阿里的主業務重組,劃歸成兩個新的板塊,分別是中國數字商業、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管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的是戴珊;管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的是蔣凡。
彼時,戴珊和蔣凡的業務板塊恰恰實現了對調。在此之前,戴珊負責的海外業務,而蔣凡負責淘寶、天貓等業務。當時兩人的“二人轉”,被解讀為蔣凡離開了阿里的核心實權板塊。
淘寶和天貓包括阿里媽媽是阿里帝國最掙錢、條線最多的板塊。而海外板塊,無論營收還是業務線,都要清冷許多。
蔣凡為大眾所知,在于2020年4月份的桃色新聞事件。當時阿里對蔣凡的處罰是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記過、降級,職級從M7(集團高級副總裁)降級到M6(集團副總裁)、取消上一財年度所有獎勵。
當時很多媒體認為,對蔣凡的處罰很輕,阿里的價值觀至上主義隕落了。
但是,蔣凡對于阿里的作用,卻無可替代。
2013年,張勇提出“all in無線”的戰略,這個戰略讓張勇成功晉升為阿里的掌門人,而其中出力最多的正是蔣凡。在他的帶領下,手機淘寶DAU從3000萬到6000萬,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1億,淘寶交易無線占比從百分之十幾,增長到80%以上,當年雙十一淘寶移動端銷售額首次超過PC端。這讓蔣凡在阿里巴巴內網贏得了一個稱號,“阿里流量王”。
而淘寶直播模式,也是蔣凡的創意并由其一手打造。
2016 年淘寶造物節前夕,蔣凡提出了一個“消費型媒體”的概念,建立一套KOL體系,用內容帶動消費。這就是日后大火的淘寶直播和帶貨概念的雛形。2016年12月底,淘寶短視頻立項。繼圖文之后,短視頻和直播正成為淘寶內容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2019年“雙11”晚會上,蔣凡表示:“直播形式已經成為雙11最主流的消費方式。”
可以說,蔣凡對移動時代淘系電商做出的貢獻,是開創性的。
2019年4月3日,王興發了一條朋友圈,對中國電商領域的兩個關鍵人物進行點評:“接下來幾年,看拼多多的黃崢和淘寶/天貓的蔣凡這兩個非常聰明的人如何較量,應該會很精彩。蔣凡要是能贏這一仗,那就是當之無愧的阿里CEO接班人,如果他有興趣干這活的話。”
所以,在當時,蔣凡被看成是張勇的接班人,但此一時彼一時。蔣凡交出了阿里最重要的業務板塊,轉向開辟新的海外戰場,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蔣凡是85 年生人,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之后進了 Google 中國,隨后被李開復帶到了創新工場,內部孵化了友盟,蔣凡是友盟創始人兼 CEO。2013 年蔣凡偷偷摸摸把友盟以 8000 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了阿里,蔣凡也成為阿里的一員干將。
當國內的流量紅利見頂的時候,對阿里的電商業務來說,必須將觸角伸向海外市場,否則,如果僅依靠國內市場,阿里年復一年的增長無異于癡人說夢。
阿里從 2016 年開始以先投資后收購的方式收購東南亞電商 Lazada ,前后投資總額達 40 億美金。2018 年,阿里以 1.94 億美元的現金全資收購了南亞地區最大的電商平臺 Daraz。同年,阿里又以 7.28 億美元收購了 Trendyol 約 85% 的股權。隨后,阿里還投資了印尼排名第一的電商平臺 Tokopedia 等等。
但是,海外業務的發展并不如預期。Lazada 被阿里投資后從國內空降了幾個核心元老去管,但數據都上不來。2019 年,Lazada 在東南亞的數據不僅不如 Sea Limited(新加坡的冬海集團)旗下的 Shopee,甚至還不如 Tokopedia,所以阿里才又投資了 Tokopedia。
蔣凡作為少壯派,而且特別能打,阿里把最重要最難的業務教給他,顯然是形勢所需。
03少壯派與元老派,各取所長
對比蔣凡和戴珊,一個是技術實戰派,一個是戰略統籌派。讓更年輕,更具有戰術思路的蔣凡去攻占海外,顯然是正確的選擇。而且蔣凡才37歲,如果能幫阿里再打下海外江山,真有可能更上一層樓。對于戴珊來說,對阿里的宏觀體系有著更加深入的洞察,淘寶和天貓的運營已經相對穩定,在戰略上做新的鋪墊,維持穩健發展是最合適不過。
另一方面,如果蔣凡代表著空降的后來者,而戴珊意味著元老功臣,在這兩大體系的競逐之中,到底誰將發揮更大的價值,尚需時間的檢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零售”(ID:ixinlingshou),作者:老刀,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