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相互寶“倒下”背后:互聯網巨頭們的保險攻堅戰愈發艱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有牛財經”(ID:yncj_cn),作者:黑桃與長劍,36氪經授權發布。

    網絡互助賽道上的“領跑者”相互寶,最終還是倒在了年關之前。

    12月28日,相互寶發布公告稱,為了更長遠地保護所有成員權益,平臺經過慎重思考與討論,決定將于2022年1月28日停止運行。在公告中相互寶還提到,會全力做好后續保障工作,并建議成員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保障產品作為替代。

    相互寶曾是螞蟻集團進軍網絡互助領域的排頭兵。2018年成立的它,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就積累起了上億名用戶,不僅遠超一眾后來者,就連水滴互助這樣的老牌選手都難以望其項背。在網絡互助平臺紛紛關停的2021年,相互寶也依舊保持著數千萬用戶的體量,一度讓用戶和看客們產生了“它還能繼續撐很久”的錯覺——當然,錯覺并不會因為相信的人太多就成真,本次相互寶給出的關停公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回望網絡互助賽道的十年旅程,從群雄并起到巨頭入局,再到最后慘淡收場,網絡互助平臺們的下場令人惋惜,畢竟它們也曾拯救不少用戶于水火之中。不過,隨著基礎醫療保障、商業保險等替代方案越來越完善,網絡互助這一階段性解決方案確實到了該退場的時候。

    圖片來自Canva可畫

    互助平臺們的隕落

    曾幾何時,網絡互助還是一門透著“公益”味道的好生意——通過“加入完全免費”的宣傳,聚集一大批用戶組成互助群體,如果這個群體中有用戶不幸得了大病,其他沒得病的用戶再一起平攤他的治療花費。平臺規模效應凸顯后,每個用戶需要負擔的開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對于一些負擔不起保險開支,或是因各種原因無法購入保險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巨大。

    除了水滴互助、輕松互助這些早期就入局的垂直型選手外,一些互聯網大廠也打起了進入互助賽道的算盤。相互寶算是頭一個吃螃蟹的選手,而京東互助則緊隨其后。2019年,前來分一杯羹的巨頭們變得更多了,不僅滴滴在年初推出大病互助社區“點滴相互”;當年6月,美團互助上線;緊接著,百度的“燈火互助”也在11月上線。

    但不管是老玩家還是新加入的巨頭們,似乎都低估了這條賽道的難度,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互助平臺開始陷入用戶增長無力的窘境,最終落得關停的命運。

    如今縱觀整條賽道,早期成立的一批中小型互助平臺如今早已不見蹤影,典型的例如同心互助、未來互助、蝌蚪互助、17互助、蒲公英互助、比鄰互助、八方互助等。3月24日,輕松籌旗下輕松互助也宣布關停,在關停前它還進行了最后一輪均攤。

    盡管大廠旗下的互助業務有著雄厚資源支撐,但很多選手也沒能逃過這一劫。除了本次宣布關停的相互寶外,百度燈火互助也因為用戶量不足,未能達成啟動條件而在2020年9月宣布關停——這距離燈火互助正式上線還不到一年時間。從公告來看,燈火互助截止關停時的用戶數量甚至沒能突破50萬人。

    此外,美團互助也在今年1月31日宣布關停,其用戶數量鼎盛時期曾一度達到三千余萬,但截至關停,卻僅剩不到一半會員還在“堅守本心”。

    水滴互助是網絡互助賽道上貨真價實的第一批選手,但就算是它,同樣也逃不過關停的命運。今年3月,水滴互助正式宣布終止服務,并計劃為所有用戶投保一年期,最高保額50萬元的健康險(水滴健康保)作為補償,保費由平臺承擔。

    圖片來自水滴官網

    問題出在哪?

    實際上,互聯網巨頭對網絡互助一直都抱有自己的打算。

    對于參與其中的互聯網巨頭來說,網絡互助的意義在于它能夠逐步教育用戶拋開對于保險的偏見,最終實現為商業保險業務引流的目的。畢竟,保險業務有著成熟的盈利模式,而且本身能給這些巨頭們帶來豐厚的流量回報。兩個典型的例子是,以互助業務發家的水滴,截至2019年7月的月簽單保費已達7億元,年保費收入預計接近100億元;曾和平安、騰訊一同成立眾安保險的螞蟻集團,其保險業務年銷售額也超過了百億大關。

    不過,互助平臺的商業模式恐怕支撐不起巨頭們的變現愿景。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互助產品的目標用戶大多是那些負擔不起保險開支,或是因各種原因無法購入保險的人群。這些用戶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同時對于互助產品的分攤價格較為敏感,這樣的用戶主體,為互助模式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天風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曾表示,互助平臺們早已陷入了 “死循環”當中——用戶基數增大無可避免地將導致平臺出險率增加、分攤金額上升,而分攤金額上升又會導致更多對價格敏感的健康人群選擇退出,用戶的減少則會進一步提升各用戶的分攤金額,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有業內人士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如果不向保險業務引流,網絡互助平臺本身是更難盈利的。“正常情況下,網絡互助平臺為了維持平臺運轉,只會收取6%-8%的管理費,所以哪怕是行業頭部平臺也只能勉強達成盈虧平衡,更別說反哺公司整體營收了。”

    另一方面,由于互助模式與保險業務的重合度相對較高,這也為整個行業招來了監管部門的關注。此前銀保監會就曾對相互寶下達了合計65萬元的行政處罰,理由是相互寶通過產品參數調整的方式改變了產品費率計算方法以及基礎數據,不符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相關規定;2020年9月,銀保監會又撰文稱,近年來野蠻生長的網絡互助平臺“具有商業保險特質,但目前卻沒有相應的監管政策,處于相當尷尬的境地”。

    銀保監會在文中強調,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而且處于非持牌經營“無證駕駛”狀態,涉眾風險絕不容忽視。另有部分收費模式平臺還形成大量沉淀資金,存在卷款跑路的風險,如若處理不當,引發社會風險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圖片來自Canva可畫

    保險賽道邁入下半場,互聯網巨頭們如何突出重圍?

    當相互寶和它的競爭對手們為輿論危機、合規和盈利問題而焦頭爛額時,保險市場正乘機悄悄生長——網絡互助平臺們對下沉市場的廣泛探索給了地方政府部門和傳統保險機構許多靈感。以此為契機,近年誕生的“惠民寶”逐漸在聲量上超越了從前的網絡互助。

    惠民保并不同于傳統的醫療或是商業保險,它的定位更接近于這二者之間,且多由地方政府部門指導建立,保險機構則提供商業化運作。相比從前保險產品的一些痛點,惠民保主打低價格、低投保門檻、允許帶病投保、沒有年齡與職業限制等要素,再加上政府與知名保險機構的背書,對網絡互助目標人群的吸引力更大。從今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來看,惠民保投保人數已經超過7000萬人,參與其中的保險機構多達58家。

    當下,一些區域惠民保的發展已經邁入第二個年頭,很多區域也開始針對不同人群的痛點對惠民保進行細致改良,這包含了價格、保障范圍和服務模式等。可以想見,在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支撐下,惠民保的覆蓋面將擴展到難以想象的地步,服務也會更為精細化。

    此外,監管對網絡互助的態度也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約束互聯網巨頭們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為引流而不擇手段的營銷行為——這之前,有關互聯網保險平臺月零保費陷阱”的投訴早已比比皆是,水滴保、元寶保險、度小滿保險經紀、360保險均曝出過此類消息。

    針對此類現象,銀保監會已經做出行動。今年11月8日,水滴公司就受到了來自銀保監會的處罰,具體違規項目包括分期繳納保費數額不相同、宣傳“0保費”實際卻按首月3元標準收取等。基于此,銀保監會對水滴公司作出了罰款100萬元的處罰。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幾乎所有傳統保險公司都開始大力發展自營渠道,試圖減少此前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中國人壽、中國太平、新華保險在內的公司選擇將自家的電商業務獨立出來發展,而泰康人壽則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泰康在線,建設互聯網渠道。

    圖片來自泰康集團官網

    對于互聯網巨頭們而言,它們切入保險賽道的最常用模式就是聚合型保險平臺以及網絡互助,但在監管趨嚴,傳統保險公司積極打造新渠道,發力自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當下,互聯網巨頭們曾經屢試不爽的手段已經難以奏效了。接下來的時光里,百度、美團、攜程這類還未拿下自營保險牌照的巨頭或許會搶著為自己爭取機會,而螞蟻集團、騰訊、京東等持牌巨頭和傳統保險機構的競爭勢必將更為激烈。最終,互聯網巨頭們會黯然退出爭斗,亦或是它們能憑借實力與傳統保險公司二分天下?這一切不妨交給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