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什么元宇宙,簡直是胡說八道(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元宇宙最近炒作得很厲害,給人的感覺是元宇宙就是未來。但這篇文章是來潑冷水的。而且言辭非常嚴厲,元宇宙純屬胡說八道。你也許對此也有一絲狐疑,但是,當你看到兜售這些東西的人是如此的自信時,你可能會有點猶豫,瘋的是不是你自己。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慰藉。文章來自編譯,篇幅關系,我們分兩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圖片來源:iStock

    劃重點:

    元宇宙是胡說八道,因為它承諾的交叉兼容性其實行不通

    元宇宙是胡說八道,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解釋清楚為什么它比別的好

    什么元宇宙,簡直是胡說八道(上)

    元宇宙是胡說八道,因為它承諾的交叉兼容性其實行不通

    馬克·扎克伯格挑選了一套元宇宙服裝(圖片來源:Facebook)

    關于與游戲相關的元宇宙,被引用頻率最高一種的說法也許是這個:它是把我們的數字生活整合到一個原始賬號的關鍵。區塊鏈的魔力讓我們可以,比方所“擁有”一件武器,然后可以在《暗黑破壞神》以及《美洲新世界》(New World)里面使用同一件武器,或者可以把我們打磨了一個月的戒指賣掉來換真金白銀(所謂真金白銀我指的是理論價格不斷波動的加密貨幣)。但這種大肆炒作的互操作性忽略了很多跟游戲是怎么制作出來有關的問題,大概有一千個吧。

    MMO 資深人士 Raph Koster 最近撰寫了一系列文章,他在里面詳細介紹了游戲對象的工作原理,談到了簡單道具在游戲之間傳遞的諸多困難。他說:“我們不應該低估確定《荒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里面的一塊餡餅到了《光環》里面應該值多少錢?或者說怎么把每一個游戲的東西映射到其他游戲里面?我們不應該低估這項任務的難度量級。”

    “目前,關于虛擬世界里‘東西能做什么’還沒有標準,我們也不應該想要這種標準。設定標準的同時也會設定限制,這會極大地抑制創造力。還有太多可能性有待探索。”

    Koster 后來的確談到了元宇宙怎么才能行得通的問題,但技術可能性仍然會先遇到設計上的挑戰,哪怕是像蘋果這樣簡單的東西。比方說:“如果在一個世界里面,這個東西吃了就可以恢復健康的話,你把它帶進一個不應該能痊愈的游戲里面就破壞了游戲的平衡了。” 或者:“一款生存游戲可能需要的是實際的營養價值,而不是單一的‘食物’價值。”

    每一個跟元宇宙兼容的游戲會不會變成一團《堡壘之夜》黏糊,把所有東西都混在一起呢?在 Facebook 所做的元宇宙演示當中中,John Carmack 把目前的元宇宙開發稱為是“架構太空人(Architecture Astronauts)的蜜罐陷阱”,也就是“只想從最高層面看待事物的程序員或設計師”。

    目前大肆宣傳這項技術的人似乎一點經驗都沒有,甚至連制作還沒有觸及這些問題的“常規”游戲的經驗也沒有,好像熱詞用對了就可以讓想法變成現實一樣。以 Decentraland 為例,這是加密貨幣愛好者的《第二人生》,我們去年看到它的時候這東西還相當的沉悶無趣。不過,它顯然有足夠的生命力去撐到舉辦一場游戲內的節日,就在本月,Deadmau5和Paris Hilton還去打碟了,就像一個聚焦元宇宙的博客總結那樣,這個節日“真正展示了在元宇宙空間可以實現什么樣的驚人壯舉。”

    還有很多其他的區塊鏈游戲。比方說,《The Six Dragons》看起來就像是模仿《法律與秩序》(這個圈子的人的共同審美情趣)的冒牌版的《天際》(Skyrim)。這些游戲往往會以“去中心化”或某種表達玩家擁有的含糊方式,變著法子來推銷自己,但本身能成為一款獨特的視頻游戲的,我還一個都沒見過。元宇宙不能僅僅為了證明自己而存在。

    元宇宙是胡說八道,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解釋清楚為什么它比別的好

    這個星球也許有人能說服我元宇宙確實是人類互動的未來。唐·德雷珀(Don Draper,《廣告狂人》主角)可以做到,而且在此過程中說不定會還能把我弄哭。但到目前為止,很明顯,就像威廉·吉布森獨自賽博空間是為了“令人回味但本質上毫無意義”一樣,盡管扎克伯格與Sweeney之流在宣傳元宇宙時聲稱這就是未來,但卻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論據來說明為什么這玩意兒應該存在。

    試著把所有的娛樂統統塞進一部龐大的內容《恐龍戰隊》(Ivan Ooze)里面,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扎克伯格把元宇宙叫做是“你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是一個具象化的互聯網, 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查看內容,而是與其他用戶一起身處其中。” 他究竟有沒有用過互聯網嗎?你想怎么具象化?

    扎克伯格談了一大堆關于屏幕的廢話,但屏幕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們只占用你一部分的注意力,而不是完全的感官沉浸。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主題演講里,Facebook 給生活在元宇宙里面就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想法,那就是做一個你的房子的虛擬版(由蹩腳的 3D 渲染對象組成),參加虛擬的會議(這樣就算你開Zoom會議累了也不能關閉攝像頭了),而且還給你安排了一個虛擬的工作區而不是物理的工作區(不管跟真實桌面相比,虛擬桌面是多么的笨拙)。元宇宙有太多的開發聚焦在重建上了,但重建出來的都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就已經擁有的東西,但更糟糕。他們推銷的元宇宙,似乎只是變著法子把同樣的胡說八道推銷給大家。

    《堡壘之夜》的Thanos Crossover(圖片來源:Epic Games /漫威)

    今年早些時候在一次接受采訪時,Sweeney 表示,元宇宙的殺手锏功能是“你跟朋友一起會擁有很棒的社交體驗”以及“在 3D 世界里面一起互動”。他舉了《堡壘之夜》作為例子。但是,元宇宙能怎么讓這種體驗變得更好呢?幾十年來,我們就一直是邊玩游戲邊聊天!試著把所有的娛樂統統塞進一部龐大的內容《恐龍戰隊》(Ivan Ooze)里面,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作為證據,社交媒體和電信公司就足以合并的不好。就算我們有了令人驚嘆的 AR 眼鏡,讓我們可以玩更逼真的《精靈寶可夢Go》,我也不需要把那個精靈帶進我那蹩腳的元宇宙大廈里面。哪怕我們有了腦機接口,我也不想生活在具象化的互聯網里面,因為觸覺是我們體驗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點擊鼠標的感覺要比在空中擺出手指槍的手勢要好。

    科技公司會繼續推動元宇宙,到頭來我們都將被迫應付這個東西。但與此同時,當每一場宣傳都感覺毫無意義時,不要覺得是自己失去了理智。元宇宙絕對是胡說八道。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