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火箭派」完成數千萬元天使加輪融資,成功發射國內首個商業生物載荷“火種一號”

    36氪獲悉,「火箭派(太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火箭派”)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加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海南千億基金領投,地方政府產業基金蘇州國發創投、老股東上海火鐳跟投,年內累計完成三輪融資。

    北京時間2021年12月17日14時30分,由火箭派公司研制的“火種一號”空間微重力生物載荷試驗裝置——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生物載荷,通過搭載星眾空間“靈巧號”衛星平臺,在西北某試驗場跟隨華羿鴻達“華羿一號”火箭發射升空。本次發射飛行高度250km,微重力水平10^-4g,衛星遙測參數正常,生物載荷工作正常,發射任務取得成功。

    火箭發射照片,圖片來源:火箭派

    火種一號成功發射

    “火種一號”是國內首個由民營企業設計研制的空間微重力生物試驗裝置,旨在為近地空間生命科學探索、航天生物醫藥研究、生物技術試驗等提供便利的微重力研究服務和商業化解決方案。

    為了滿足商業生物載荷在小型化、模塊化、低成本方面的需求,“火種一號”采用了新的設計思路。在系統架構上,采用了基于ARM處理器的SoC技術進行軟硬件協同設計,基于Linux定制開發了首款生物載荷操作系統,并實現了首次技術驗證。在可靠性上,采用了雙機備份的策略,提高在軌故障診斷修復能力與生存能力。在功能設計上,集成了智能環境感知模塊、生物成像模塊、通信控制模塊、生物反應器模塊等多種功能模塊,滿足空間生物實驗核心需求。在創新性上,借助云計算中心與邊緣AI,基于Keras R-CNN初步建立的生物細胞在軌計數與識別檢測框架,實現“火種一號”在生物細胞在軌觀測領域的技術探索。

    火種一號,圖片來源:火箭派

    據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宇航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火箭派首席科學家莊逢源,“火種一號”總設計師陰曉昱等介紹,我國已進入載人空間站時代,微重力對制藥、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和營養學等幾個主要行業來說是一次顛覆性的歷史機遇。它能大大縮短新藥和疫苗的研發周期,加快蛋白晶體和新材料的開發進程,其潛在的科學價值和商業利益都是巨大的。

    火箭派創始人程巍表示,需求和成本是當前商業航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火箭派還將采用“星箭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從產業化的視角出發,用量產的方式降低發射成本,打造空間生物實驗室,為生物醫藥行業提供商業化的空間技術產品與服務。據了解,火箭派是一家秉承“需求定義載荷,載荷定義火箭”理念的商業航天2.0企業。截至目前,火箭派已與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在內的多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拓空間生物醫藥市場。

    目前,火箭派已與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多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接下來將結合微流控芯片、PCR、AI等技術,開展對細胞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生物載荷的研制與商業合作。火箭派生物載荷首席科學家閆維新透露,“火種二號”細胞形態學生物載荷的具體設計工作即將完成,“火種”系列生物載荷計劃在2022年進行多次商業發射。

    火種二號,圖片來源:火箭派

    2022年擴增至150人團隊

    火箭派總裝總測基地落地蘇州太倉高新區。該基地具備集運載火箭、生物衛星一體化的全流程總裝能力,2022年3月具備總裝條件,為火箭派研制具備快速反應、樣本可返回、航班化等特性的液體運載火箭打下基礎。火箭派當前設立了北京和上海雙研發中心,太倉火箭總裝總測基地和蘇州空間生物實驗基地雙基地。

    創始人兼CEO程巍表示,火箭派團隊成員合計已達50人,火箭派團隊成員計劃于2022年擴增至150人。技術團隊包括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常委、衛星工程總師閔長寧。

    火箭模型

    推進“達爾文二號”液體火箭關鍵部件投產

    自2020年12月成立以來,火箭派年內累計完成三輪融資。該公司表示,最新一輪融資資金的引入,將加快推進“達爾文二號”液體運載火箭項目貯箱、艙段和遙測電氣產品等關鍵部件投產及技術團隊擴建。

    2021年10月29日,火箭派與九州云箭就液體運載火箭發動機項目舉行簽約儀式,解決了運載火箭核心問題,向著成為國內領先的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公司邁進一大步。“達爾文二號”液體運載火箭一級采用一臺7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二級采用一臺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真空版),計劃2023年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