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蘋果ATT新規凌厲開刀,斬落42萬款違規應用

    蘋果對自己下手,一向夠狠。

    12月4日,應用市場研究公司Appfigures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蘋果App Store上有200萬款應用,但到了7月份,這一數字已經銳減至160萬,有大約42萬款應用被蘋果“削掉”。

    “通常情況下 App Store 中應用數量每月增長 1%-2%。6 月份,ATT 出臺約 1 個月后,App Store 中的應用和游戲減少了 42 萬款,占到應用總數的 21%。”Appfigures CEO 阿里爾?米夏埃利(Ariel Michaeli)解釋道。

    在今年春天才開始啟動的ATT,一刀下去,居然直接帶走了超過五分之一的應用,蘋果的果決讓所有開發者后背發涼,也讓吃瓜群眾一臉疑惑:ATT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讓蘋果為了它大動肝火?

    看似尊重隱私的蘋果

    蘋果向來喜歡標榜自己“非常尊重用戶隱私”,從明面上看,它的確也是這么去做的。早在iOS 5時代,蘋果就已經開始禁止應用獲取IMEI(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到了iOS 6,UDID(設備唯一識別碼)也不允許被獲取了,iOS 7出來后Mac Address也上了違禁獲取名單。

    而到了2020年,蘋果在iOS14發布之際,宣布對IDFA下手了。

    “App Store 旨在提供一個安全可信的平臺,讓用戶發現由全球才華橫溢的開發者所打造的 各種 app。App Store 上的 app 在隱私、安全性和內容方面都必須遵循嚴格標準...”蘋果官網率先給出說明,為ATT的到來從容鋪墊。

    對于一般用戶來說,IDFA并沒有什么用處,而對于廣告業來說,IDFA就是FPS里的合法自瞄掛。通過IDFA,可以將每一個iPhone進行識別標記,不同App能夠根據標記獲知該iPhone的使用者偏好何種類型的應用,以此作為廣告投放的憑靠。

    在業內,這也被稱為“歸因”。

    而ATT政策起到的作用,就是將這個“編號標記”的過程,從默認實行,轉變為了彈框提醒,不少朋友可能已經看到過類似彈窗,允許或不允許,全在用戶一念之間。

    蘋果也知道,ATT勢必會對應用開發者們的收益產生嚴重影響。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只有20%-30%的用戶(全球)會愿意授權。于是乎,蘋果“慈悲”地給了大家一點時間,高管表示將在2021年春季全面推行ATT,到那時如果還是拒絕接入這一功能,那就說bye bye。

    這就是42萬應用從App Store消失的根本原因。

    莫名其妙的凌厲一刀

    如果一切都如同蘋果說的和做的這般,真真稱得上“良心企業”四個字。但很可惜,事實總是與老板們的口徑有所區隔。

    首先是有關IDFA對于個人隱私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嚴重。“歸因”是一個不可逆的推導過程,舉例來說,廣告主通過IDFA獲得的用戶信息,都是以百萬、千萬作為計量,幾乎沒可能反推到單個用戶的個人喜好。

    也就是說,即便有IDFA幫忙,廣告的精準投放仍舊是匿名形式,并不會侵犯隱私。

    那有人會說了,ATT的推出無論怎樣都是有好處的吧,給了用戶一個選擇的權力。別扯了,試想下,廣告主和開發者都是要吃飯掙錢的,之前可以精準投放,成本低收益高,大家一起開心賺錢。現在全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只能拼誰的錢多,誰砸的廣告多,誰給用戶留下的 印象 深刻。

    垃圾廣告、誘導廣告層出不窮,就是任由現狀發展的結局。

    而且顯然蘋果也是知道這一切的。新聞中提到的42萬應用,大多是冷門甚至無人問津的垃圾應用,對蘋果來說連“雞肋”都算不上,清理一波也算是ATT立功了。

    當然了,蘋果縱橫科技領域這么多年,不會只為了清理垃圾應用就下此狠手,ATT存在的意義有著更深層的鋪墊。

    總之一切向“錢”看

    廣告行業很賺錢,非常賺錢。

    根據eMarketer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了3332.5億元。大頭自然是被谷歌、Meta等科技巨頭所占領。

    蘋果說不眼紅是假的,更何況自己還握著App Store這個世界最大移動應用商店之一。有個很有意思的巧合,就在ATT宣布推行不久,蘋果就“貼心”地推出了SKAdNetwork解決方案。

    SKAdNetwork允許已注冊的廣告網絡通過接收來自 Apple 的簽名信號,將 app 安裝歸因于特定營銷活動。這能幫助開發者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驗證某個廣告帶來了多少安裝次數,并衡量哪些營銷活動最為有效。

    還有更多的巧合。在2020財年第四季度財報中,蘋果的服務業務凈收入145.49 億元 ,同比增長16%。廣告業務的拓展,對收入影響顯而易見。

    所有的問題最終又切回了蘋果面臨的長久爭議:它到底是不是在搞壟斷?Epic說是,Meta說是,谷歌也說是,蘋果自己也快堅持不住說是了。

    就在11月底,意大利反壟斷機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對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和蘋果處以2.28億美元的罰款,蘋果獨自挑起1.512億美元的大梁。蘋果當然不服了,目前已經計劃上訴駁回罰款。

    且不論其他,就看ATT這件事,蘋果的確存在問題。一方面,蘋果不允許App未經用戶同意跟蹤用戶,另一面呢,又提出SKAdNetwork歸因方案,為開發者提供跟蹤用戶的服務。一來一回,蘋果白賺服務費不說,也進一步加重了開發者對蘋果平臺的依賴,一石二鳥。

    “我認為保護用戶隱私僅占30%,而70%的原因是這樣做對蘋果自己有利。”一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如此評價蘋果的ATT新政。

    其他平臺自然也沒有袖手旁觀,Meta針對SKAdNetwork推出了一系列新工具和現實,Google則發布了更詳細的更新說明,幫助應用開發者度過ATT。

    無論怎樣,ATT的刀已經落下來了,App Store上的開發者們目前只能接受,想辦法在新框架下學習如何有效投放才是最佳生存方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象凍物園”(ID:dx-dwy),作者:作者:象爺,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