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折疊」是手機最后的倔強

    分析師郭明錤在近日發布的研報中稱,“蘋果計劃在10年內用AR頭戴設備取代iPhone。”

    如果蘋果的計劃確實如此,大家有沒有想過,智能手機最后一項創新技術是什么?

    是能拍月亮的攝影技術?是能秒下電影的5G技術?還是能一碰傳輸的互聯技術?

    或許更應該是被劉作虎一番言論再次翻紅的折疊屏技術。

    隨著OPPO Find N發布在即,華為Mate V、蘋果iPhone 14 Fold概念機曝光,折疊屏手機重新引起關注。

    2019年,國內出現量產折疊屏手機,鮮為人知的是,第一款量產上線的折疊屏手機不是華為mate X,不是三星Galaxy Fold,而是以柔性屏技術起家的柔宇。

    三年過去了,市面上的折疊屏手機已經有了不下10款,然而,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卻始終只有幾百萬部,相較于整個手機市場億級規模而言,折疊屏顯然還未成為智能手機的新增量。

    從Gartner最新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全球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再次出現6.8%的下降。

    「折疊」成了手機最后的倔強。

    01萬元折疊機沒有新賣點

    “未來手機的屏占比會越來越高,屏幕會越來越大,這肯定是一個趨勢,”雷軍在2016年提出「全面屏」概念時如是說。

    當時,提升屏占比是智能手機在追求大屏時的一個主要手段,曲面屏、全面屏、劉海屏就是這一趨勢下的產物。到2018年,OPPO Find X、vivo NEX等手機的屏占比已經接近90%(官方數據已經超過90%),這時,提升屏占比已經很難再讓屏幕變得更大。

    也就是在這一年,折疊屏(柔性屏)概念開始流行,以柔性屏技術起家的柔宇在這一年搶先發布了折疊屏手機FlexPai,首款折疊屏手機也由此面世。

    作為第一款進入大眾視野的折疊屏手機,FlexPai展開有7.8英寸的屏幕已經相當于一個iPad mini的屏幕大小,最初流行的采用左右折疊的橫折設計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也確實是手機+平板的集合,手機、平板是所有手機廠商初代折疊屏手機發布會上必然會拿來作參照的兩類產品。

    不過,柔宇這塊折疊屏當時還存在不少問題,初代產品采用的鉸鏈設計讓屏幕折疊后中間折疊部分占比太大(而且折疊部分存在超飽和度問題),影響了折后前后兩塊屏幕的實際可用面積,中間存在的空隙也讓顏值大打折扣,這個問題直到二代產品才得到解決。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柔性屏技術供應商,柔宇在系統優化和軟件生態上并沒有過多的積累,這導致FlexPai雖然針對辦公、拍照等軟件做了一些優化,但軟件在大屏上的適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軟件生態問題在之后兩年里也一直都是折疊屏手機的短板。

    FlexPai正式發售是在2019年7月,這款被視為有開創意義的FlexPai與同年發售的華為mate X、三星Galaxy Fold相比,價格成了最主要的優勢,8999元的售價讓柔宇給同年發布的萬元折疊屏手機多少帶來了一些價格壓力。

    華為首款折疊屏手機mate X是在2019年2月的MWC 2019上發布的,相較而言,mate X這塊8英寸屏幕在結構設計上更手機化,解決了柔宇FlexPai、三星Galaxy Fold沒能解決的屏幕貼合問題,在折起后可以實現完全貼合,不過由于只在單側配了一組攝像頭,導致這款產品在“平板”狀態下無法進行自拍或視頻通話等需要前攝配合的功能,這成了華為折疊屏手機初代產品的一個缺陷。

    作為后來折疊屏手機這一品類中公認的大佬,三星GalaxyFold只比華為mate X早發布了4天,與前兩者均不同的是,三星Galaxy Fold采用的是內折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很好地保護屏幕免受磨損,但需要一塊額外的外屏供用戶日常使用,這雖然讓GalaxyFold在定價時需要考慮三塊屏幕的成本,卻成了后來折疊屏手機中的主流。

    不過,初代GalaxyFold鉸鏈設計也并沒有做得很好,屏幕在折疊狀態下仍會有一些縫隙。

    2019年一代折疊屏手機面市時,大家普遍更關注的是最基本的屏幕尺寸、折疊方案、產品售價,鋅產業對這些信息整理如下:

    初代折疊屏手機由于擁有新的硬件形態,在功能上確實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玩法,例如:

    鏡像拍照。采用外折方案的折疊屏手機由于會有兩塊外屏,在拍照時,被拍者可以通過正對自己的外屏看到畫面,調整拍照姿勢;

    多任務處理。展開接近8寸的折疊屏通過分屏可以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回微信,在打開電商類應用時,可以同時顯示產品列表和產品詳情。

    但這代產品的產品良率問題讓廠商頭痛不已,萬元售價讓用戶望而卻步,應用生態也談不上成熟,沒有足夠的新賣點更是讓實現了量產的折疊屏手機沒能在這一年走進大部分用戶的口袋。

    根據行業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后來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不足百萬部,當時Strategy Analytics副總監給出的預測是,折疊屏手機在未來十年將會成為高端手機領域增長最快的產品品類。

    02豎折算不算翻蓋?

    如果說作為手機領域插班生柔宇發布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讓它名聲大噪,那么,相對而言,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摩托羅拉在2020年發布折疊屏手機時卻顯得格外“低調”。

    摩托羅拉曾是移動通信領域的絕對霸主,發明了手機的前身“大哥大”,開創了手機這個產品品類,不過,這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2014年經由谷歌之手,最終賣給了聯想。

    收購摩托羅拉后,聯想在第二年就將移動業務并入到了摩托羅拉業務體系中,后來,隨著聯想移動業務發展的諸多坎坷,聯想手機開始銷聲匿跡,倒是承載聯想移動夢的摩托羅拉作為聯想的手機品牌保留了下來。

    2019年,摩托羅拉將曾經銷售超1億部的翻蓋手機V3的設計套用到了折疊屏手機概念中,摩托羅拉razr由此而生。

    多數人體驗折疊屏手機后,會聯想到曾經在功能機時代盛行的翻蓋手機,這同樣是聯想折疊屏手機設計思路的由來。

    摩托羅拉razr與當時市面上已經出現的折疊屏手機不同之處在于,它沿用了翻蓋設計、采用豎折方案,內屏是一塊6.2英寸的OLED屏,外屏是一塊可以顯示各類應用的2.7英寸OLED屏,這款手機2019年11月在美國發布后,又于次年9月在國內與中國電信聯合發布了5G版本。

    實際上,相較于曾經的摩托羅拉V3,摩托羅拉razr除了擁有一塊更大的觸摸屏、一塊外屏外,也沒提出什么新玩法,6.2英寸的屏幕尺寸讓這款手機相較于非折疊屏的手機優勢不再是大屏、而是可折疊,相當于一款可以折疊的大屏智能手機。

    自摩托羅拉razr之后,上下翻折的豎折設計和左右翻折的橫折設計一起構成了折疊屏手機的兩個主流設計思路,包括三星2020年2月發布的Galaxy Z Flip,以及華為即將發布的mate V采用的均是上下翻折的豎折方案。

    盡管都是豎折方案,三星和摩托羅拉在產品設計上多少還是有些不同,三星Galaxy Z Flip采用的屏幕組合是6.7英寸內屏+1.1英寸外屏設計,外屏主要用于顯示時間、來電等一些必要信息,并沒有太多功能性設計。

    即使是在今年迭代到了第三代,三星Galaxy Z Flip 3也只是將外屏尺寸調大了1.9英寸,不過,據鋅產業了解,三星在之后的產品迭代中會進一步調大這塊外屏的尺寸。

    如果說2019年出現的折疊屏手機是為了讓手機屏幕更大、讓手機擁有一塊堪比平板的8英寸屏幕的「大屏折疊屏手機」,那么,2020年出現的采用豎折方案的折疊屏手機反而是為了讓手機更小,讓一塊擁有6.2英寸屏幕的手機可以折疊成僅有一個胭脂盒大小的「小屏折疊屏手機」。

    這也讓采用后者設計方案的初代三星Galaxy Z Flip自然而然地將女性用戶定為主要目標用戶。

    2020年是折疊屏手機面市的第二年,手機廠商仍在繼續優化應用生態,例如三星與谷歌合作優化各類應用在大屏上的體驗,與微軟合作并將微軟的office辦公軟件引入到折疊屏手機中。

    在產品形態上,手機廠商仍在繼續試錯,盡管當時也沒有所謂的對錯。

    03 價格腰斬扶起百萬銷量

    直到2021年,華為、三星迎來第三代折疊屏智能手機時,主流折疊屏手機售價仍在萬元以上,華為折疊屏手機1.7萬元的起售價也遠超過同代的華為“精英機”保時捷系列手機。

    價格成為影響折疊屏手機成為主流機型的一個主要原因。

    鋅產業在走訪三星、華為、小米等多家線下門店時,從銷售人員處了解到,現在購買折疊屏手機的用戶群體一般都是對價格不敏感的高端用戶,他們的折疊屏手機摔壞了一般都不會拿去維修,而是直接拿到門店進行回收,然后重新再提一個最新款的折疊屏手機帶走。

    實際上,當下折疊屏手機維修成本也很高,以華為今年發布的折疊屏手機mate X2為例,更換內屏的價格高達5699元,已經接近華為剛剛發布的P50 Pro的起售價;即使是換一塊外屏,也要799元。

    不過,折疊屏除了有奇貨可居的A面外,還有價格腰斬的B面。

    2021年3月30日,小米舉行了一場長達4個小時的春季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雷軍發揮出了張小龍的戰斗力,在臺上進行了多輪輸出,小米首款折疊屏手機也是在這場發布會上首次亮相。

    眾所周知,小米想要拿下高端手機市場已經很久了,今年發布的小米MIX Fold也被雷軍以小米第五款高端手機的定位排進小米手機序列中,小米同樣是以蘋果iPad mini作為對比來凸顯這款產品的大屏和“平板能力”,雷軍稱,大屏玩游戲很爽,自己在這款手機上玩手游《原神》一玩就玩了兩個多小時。

    小米MIX Fold在內屏尺寸上與同年發布的華為mate X2采用了一樣的8.01英寸,外屏尺寸是更大的6.52英寸屏幕,不過,小米的外屏形狀和三星的外屏形狀由于過于細長,打開應用的視覺效果讓它注定只能作為一塊不常用的副屏。

    值得注意的是,時間流轉到2021年時,內折方案已經成為大屏折疊屏手機中的主流方案,這一年發布的三星Galaxy Z Fold 3、華為mate X2、小米MIX Fold,以及即將發布的OPPO Fold N,無一例外均采用了內折方案。

    小米MIX Fold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將主流折疊屏手機的發售價進一步壓低到了萬元以內,9999元的發售價,能比這一價格更低的也只有非主流玩家柔宇。

    不過,9999元并不是折疊屏手機2021年最終的宿命。

    這一年,除華為外,幾乎所有廠商的折疊屏手機都經歷了降價、甚至腰斬,三星一年前發布的Galaxy Z Flip降價超4000元,今年新發布的Galaxy Z Flip3甚至直接將發售價定到了7599元,摩托羅拉razr 5G版售價直接腰斬,小米今年發布的MIX Fold同樣經歷了一波跳水,降價到6999元。

    2021年是折疊屏手機價格大跳水的一年,這一年中發售不久遭遇價格跳水的不只是小米MIX Fold,三星今年發布的Galaxy Z Fold 3在發售三個月后同樣經歷了一波跳水,降價300美元(近2000元),直接跌到了萬元以內。

    在國內,要說最便宜的折疊屏手機仍是柔宇,柔宇FlexPai 2在發售一年后售價已經降到5999元,雙十一補貼價更是直接降到4799元。雖然柔宇并不是主流手機廠商,但這樣的價格已經低于主流(非折疊屏)手機的價格,也是折疊屏手機的B面的真實寫照。

    一波波價格跳水,已經讓折疊屏手機的嘗鮮價格很快進入到7000元左右的價位,僅僅比主流智能手機高出1-2K。

    這樣的價格確實讓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開始攀升,據DSCC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達到260萬部,同比增長480%。

    另據DSCC的預測,四季度出貨量會增長到400萬部,全年出貨量雖然仍不到1000萬臺,但明年有望出貨2000萬部。

    在折疊屏開始成為手機的核心戰場時,更多廠商開始加緊涌入。

    04「折疊」續杯,戰火繼續

    就在上周,重回OPPO主管產品的劉作虎發微博確認OPPO折疊屏手機本周發布。

    據劉作虎稱,2018年4月,OPPO就已經研制出第一代折疊屏手機原型機,之后4年經歷了6次迭代,才有了現在的Find N。

    從官宣視頻可以看到,這款手機的產品形態和華為mate X2、小米MIX Fold基本類似,采用左右內折方案,內屏和外屏都有較高的屏占比,另據劉作虎表示,OPPO在鉸鏈技術和消除折痕上下了不少功夫。

    OPPO必然不會是最后一個入場折疊屏手機的廠商,實際上,有消息稱,蘋果也將在明年發布iPhone 14 Fold、iPhone 14 Flip,這不禁讓人聯想:喬布斯用觸摸屏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折疊屏能否為智能手機開創另一個時代?

    谷歌Android平臺掌舵人Lockheimer就曾指出,“折疊屏代表著智能手機的未來,將重構社交、電商、內容創作應用生態。”

    是否能夠重構應用生態尚且難有斷言,但從2021年折疊屏手機的應用生態來看,主流應用已經完成了對折疊屏手機的適配,有行業人士告訴鋅產業,“你在應用商城中看到的大部分APP都已經能在折疊屏手機上應用,不過具體適配情況各個手機品牌之間還有一定差異。”

    而在上手體驗當下幾款主流折疊屏智能手機后,鋅產業的一個切身體驗是:

    當折疊屏手機降價到7000元檔位時,如果你將折疊屏手機作為一個有別于手機的新硬件上手的話,或許你會大失所望;但如果你不苛求這款手機是否有顛覆性體驗,只是將其作為手機和平板代替品的話,你會發現它確實會超出預期。

    實際上,在大屏手機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后,折疊已經成了智能手機最后的倔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鋅產業”(ID:xinchanye2021),作者:金旺,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