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蔣凡,需要打一場硬仗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黎明

    編輯 | 魏佳

    按照慣例,阿里通常會在雙11之后宣布重大的組織和人事調整。今年的雙11過去不到一個月,阿里近幾年最重磅的組織調整之一,來了。

    12月6日一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布內部信,宣布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阿里沿用多年的2C (面向消費者) 業務和2B (面向企業) 業務架構被拆分,重組為國內業務和全球化業務兩大板塊。

    具體而言,整合大淘寶 (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媽媽) ,B2C零售事業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業務,共同形成“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由原2B業務負責人戴珊分管。

    同時整合全球速賣通 (AliExpress) 和國際貿易 (ICBU) 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形成“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加碼“全球化”戰略,由原天貓淘寶總裁蔣凡分管。

    這項任命將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戴珊和蔣凡均直接向張勇匯報。

    這是繼2015年“大中臺”調整之后,阿里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調整。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蔣凡將主導阿里全球化業務,職級從副總裁升為分管大總裁。去年4月的“緋聞”事件之后,蔣凡淡出公眾視野。如今再次被阿里委以重任,擔起大梁。

    蔣凡是曾幫淘寶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的人,如今國內電商流量見頂,海外市場成為新的增量來源,全球電商市場爭搶新的移動互聯網船票。

    重用蔣凡,加碼全球化,阿里的這一步棋,下對了嗎?

    全球化對阿里意味著什么?

    全球化對阿里很重要,跟內需、云計算并列為阿里三大戰略。

    事實上,早在成立之初,阿里就已經開始了全球化。阿里巴巴網站1999年上線,最早的功能,是幫中國廠家、企業對接國外的零售商,把“中國制造”的商品,快速便捷地賣到全球各地去。

    2014年在美國上市之后,阿里宣布了面向未來十年的戰略,全球化戰略正是其中之一。2019年雙11后,阿里進行組織升級,全球化正式被確定為三大戰略之一。

    阿里的海外業務分為自營和投資兩大板塊。

    自營業務由全球速賣通 (AliExpress,簡稱“速賣通”) 和國際貿易 (ICBU) 構成。速賣通是幫助全球品牌出海的跨境B2C平臺,2010年4月上線,脫胎于阿里B2B事業群旗下跨境B2B平臺阿里國際站,在2013年完成了從C2C模式向B2C模式的進化。ICBU是跨境貿易B2B電子商務平臺。

    在投資方面,阿里主要是在新興市場加大布局,先后投資了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土耳其電商平臺Trendyol、南亞電商平臺Daraz。

    比如Lazada,這個電商平臺成立于2012年,市場集中在東南亞。阿里在2016年斥資10億美元拿下Lazada的控股權,2017年6月追加約10億美元投資,持股比例由51%提升至83%,2018年3月再增持20億美元。

    目前,Lazada在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六國擁有超過1.1億年度活躍消費者,但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當地的電商平臺Shopee一直高速發展,已超過Lazada的市場份額。

    巴基斯坦電商公司Daraz在2018年被阿里全資收購,目前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等5國開設了獨立站。公開信息顯示,這五個市場的總人口超過4.6億,而其中60%人口的年齡在35歲以下。

    出海是中國互聯網近幾年的關鍵詞之一。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衰竭,出海找增量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而在海外一些互聯網發展相對緩慢的國家和地區,存在發展的時間差,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阿里最新的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Lazada實現用戶訪問頻次于過去七個季度連續上升,訂單量同比增長82%。Trendyol的GMV同比增長,也超過80%。海外新興業務的增速,遠高于阿里國內市場。

    通過提前布局卡位,海外市場的高速發展,幫助阿里找到新的增長引擎。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阿里國際商業板塊收入為150.92億元,同比增長34%。截至9月30日的6個月,阿里全球化業務同比增長41%,國內業務同比增長31%,全球化業務的增速要比國內業務高出10%,帶動阿里整體實現高速增長。

    阿里旗下的Lazada、速賣通、Trendyol、Daraz,年度活躍用戶合計已達2.85億。相比之下,京東整體的年度活躍用戶為5.52億,阿里的海外用戶量,已經抵得上半個京東。

    過去,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靠吃透國內市場就能活得不錯,但現在,海外市場的布局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環,甚至成為未來想象力的來源。對于阿里這樣的超級巨頭,提前布局已經見到成效,而要長遠發展,還需繼續投入。

    這次的組織調整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阿里不惜將B端和C端的業務條線打散,用國內和國外來重新劃分。這樣一來,國內業務統一戰線,同時海外業務被放在了更重要的戰略地位上。

    為什么是蔣凡?

    全球化在阿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多元化治理”的全新組織戰略下,蔣凡再一次走向臺前。那么,為什么是蔣凡?

    蔣凡不是阿里元老,但可算是阿里功臣。2013年阿里收購友盟,順帶把創始人蔣凡“收”了進來。蔣凡在阿里最大的貢獻,是成功打造了手機淘寶,后來又孵化了淘寶直播,讓阿里實現了由PC互聯網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跨越。

    這個跨越對阿里極其關鍵。2013年蔣凡加入阿里時,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在討論的事情,是如何向移動互聯網轉型,事實上這也是阿里收購友盟的原因。為了一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互聯網行業爭得頭破血流,沒搶到船票的則被淘汰。

    騰訊通過微信上了岸,阿里的希望寄托在淘寶。當時阿里的戰略是“All in無線”,而蔣凡負責的業務處于整個戰略中的關鍵一環。

    通過改造手機淘寶,個性化推薦,不斷升級內容,蔣凡幫淘寶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他也因此被稱為“阿里流量王”。80后的蔣凡在2019年被任命為天貓和淘寶總裁,這一任命打破了過去多年淘寶和天貓兩套班子的傳統。

    蔣凡在淘系的7年多時間里,阿里的電商用戶規模從1億多增長至近10億,淘系GMV從1萬多億跨越至近9萬億。

    非常懂產品、擅長流量運營、適合開疆拓土,這是蔣凡過去在阿里被驗證過的能力,這也是阿里這次讓蔣凡來主導海外業務的原因。

    張勇在內部信中是這樣說的:“蔣凡在大淘寶七年時間,為淘寶的無線化、個性化和內容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期待蔣凡帶領團隊在海外市場發展中實現更多創新?!?/p>

    相比國內,海外的電商市場還處在發展早期,我們可以簡單將其理解為幾年前的國內市場,行業有發展紅利,有推陳出新的機會,阿里過去幾十年在國內積累的經驗,完全可以復制到海外市場,再造一個“海外的淘寶”。

    這需要對產品和運營有深刻理解,熟悉流量玩法,能夠將集團戰略執行落地。對于阿里而言,這就像要派軍出征,去開辟新的領地,而蔣凡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

    這次跟蔣凡一同走向臺前、負責另外一大業務條線——國內業務的,是阿里元老、“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戴珊此前負責的是2B業務,包括1688、國際站、社區團購、淘特、數字農業等,在B端和產業方面積累很深。

    這次調整,戴珊和蔣凡的業務有交叉互換。戴珊此前分管的國際業務被劃至蔣凡麾下,同時收下了蔣凡此前負責的淘寶、天貓、阿里媽媽等核心業務。蔣凡接手國際業務,包括速賣通、國際站以及東南亞電商Lazada等多家面向海外市場的子公司。

    國內流量已經基本見頂,供應鏈、產業深度方面的比拼成為接下來的重點,這正好是戴珊擅長的。海外業務依賴強運營和創新,需要對年輕用戶群體的洞察,需要增長,而這恰好是蔣凡的強項。

    如今,全球電商市場到了爭搶新的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階段,阿里在戰略和組織上做好了準備。

    電商全球化這場仗,接下來怎么打?

    全球化是大方向,但這場仗具體怎么打,很考驗企業的戰略和執行。

    阿里的全球化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最早是以國際站作為載體,依托國內中小企業、廠家,幫助他們對接全球零售商。這一過程中,阿里是平臺方的身份,主要起到的是信息展示的作用。

    后來,隨著以東南亞為代表的海外新興市場崛起,阿里以投資方的身份快速參與其中。通過多輪投資,阿里拿下了Lazada、Trendyol、Daraz等多個重要的海外市場的電商平臺,并幫助這些平臺發展成了所在地區的頭部玩家。

    現在,阿里在國內面臨著特殊的市場和競爭環境,加速全球化發展更顯迫切。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阿里需要蔣凡將阿里在國內電商市場的豐富經驗輸出出去,幫助這些平臺發展壯大。

    相比過去的信息展示和投資布局,海外業務的發展在未來對深度運營的要求更高,要求阿里在各環節深度參與。

    2016年控股Lazada后,阿里逐年加大扶持力度,在技術、人才、物流等方面全面介入,對整個平臺體系進行了改造擴容,阿里內部不同部門的人被大量派往東南亞,幫助Lazada探索適合當地的策略。未來,這樣的運營方式或許會成為標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對市場最敏銳的判斷,保證戰略不會偏航。

    在另一方面,海外市場有潛力復制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路徑,跑出屬于當地的淘寶天貓,又不只是復制淘寶天貓那么簡單。

    雖然基礎的商業邏輯都差不多,但海外市場的監管環境、風土人情、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很大差異,照搬照抄肯定是行不通的,還得因地制宜。

    比如俄羅斯市場,阿里的速賣通在當地已經做到了市場第一,而且有上市計劃。但由于涉及到關務、稅務等多方關系,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不合規,而且俄羅斯要求國資控股,這對阿里在當地開展業務帶來了挑戰。這樣的股權結構,讓阿里必然無法全盤復制淘系電商在國內的模式。

    現在,阿里在全球一共有12.4億年度活躍消費者,其中國內9.53億,海外2.85億。阿里的愿景之一是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國內用戶馬上就要突破10億,已經逼近天花板,要完成新增7.6億用戶的目標,必須依靠海外市場。

    在海外市場,阿里已經完成了用戶“從0到2億”的小目標,接下來要實現“2億到10億”,要走的路還很長。

    相比淘系電商業務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阿里的海外電商業務面臨更多變化,需要更多創新,也需要打更多硬仗。

    對于現在的蔣凡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打一場硬仗來證明自己。去年的“緋聞”事件,雖然阿里在調查后宣布不存在向相關公司利益輸送,但還是將蔣凡從合伙人中除名,他的職級也從集團高級副總裁降至副總裁。

    如今,蔣凡再次出面,升職至分管大總裁,在“多元化治理”體系下,負責阿里的全球化戰略,去海外打江山。這一步棋究竟成效如何,還得交給時間檢驗。

    *題圖及文中配圖均來源于視覺中國。

    評論有福利!留言區抽三名讀者分別送上18.88元、8.8元、6.6元現金紅包,周四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