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到底是無線最難?還是核心網最難?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探討一個通信行業的長期爭議話題——到底是無線最難?還是核心網最難?

    眾所周知,通信行業雖然對外統稱“通信”,但實際上,內部卻分為三個細分板塊,分別是無線傳輸核心網

    三個板塊之間,技術差異極大,等同于隔行。絕大部分通信人,通常只擅長其中之一。

    如果有人能同時懂兩個,那就是稀缺人才。同時懂三個,鳳毛麟角。

    小棗君是核心網專業出身,以前我也是只懂核心網,不懂無線,也不懂傳輸。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從零開始學起,才慢慢掌握了一些皮毛。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經常會將無線、傳輸與核心網進行比較,試圖找到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說:“核心網、無線和傳輸,到底誰最難?難在哪?”

    說白了,這個問題,也是通信行業的鄙視鏈問題。

    做項目的時候,項目組里既有無線工程師、傳輸工程師,也有核心網工程師。大家經常吵架——

    “我這邊沒問題,都是你們的問題!”

    “你才有問題,你全家都有問題!”

    “你行不行???這么簡單的問題都搞不定!”

    “你們無線就是屁事多!”

    “有問題?找傳輸!”

    “你們核心網太變態了,我們無線就沒那么復雜!”

    ……

    吵來吵去,總會回到問題的核心:“ 我這個領域技術最難,你們不懂,不要瞎BB ?!?/p>

    那么,究竟三大領域里,誰最難呢?我拋開核心網的出身,公平公正地點評一下。

    我們分開來看,首先看無線。

    無線這個東西,雖然名字叫無線,但本質包括編碼、調制、射頻多個流程,每個流程都獨立成為一門專業,內容極其復雜。

    5G NR的物理層基本過程

    僅站在空口的角度,無線信道、信號、物理層幀結構、調度算法、信號測量切換,都是重點難點。這里面,需要強行記憶的內容太多,還涉及到大量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對智商要求很高。一般人,還沒入門就直接放棄了。

    尤其是5G來了以后,無線技術變得更加變態。高階調制、Massive MIMO、波束管理,都是燒腦的知識點,嚴重威脅發際線。

    現網2/3/4/5G共存,也加劇了無線工程師的學習和工作難度,需要應對的情況非常復雜。

    我個人認為,單純從技術原理的角度來看,無線比傳輸、核心網難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無線雖然技術原理很難,但是分工細致。

    站在研發的角度,每個無線研發工程師只研究自己的細分領域,學算法的搞算法,學射頻的搞射頻,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能力要求(但是還是很難)。

    而且,站在工程執行和設備開通維護的角度,無線的難度更加下降。

    因為產品開通不涉及到太多底層技術。產品和方案,都已經形成了標準,已經定死了,照做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么做,降低了對工程師的能力要求。

    現場無線工程師的難,難在工作量上。也就是說,是累、辛苦。

    無線站點多,需要跑的地方多。作為無線工程師,出了問題,經常要下站,甚至驅車幾百公里,這點比核心網辛苦很多。

    無線還有一個神學問,就是網絡規劃優化,也就是俗稱的“網規網優”。

    以前我搞核心網的時候,一直不明白,我們核心網出差都是一個人,無線為啥每次都是“一個無線+一個網優”,出雙入對?一個人搞定不就完了么?

    后來才明白,網規網優真是一門玄學,兼職搞不了。無線網絡覆蓋優化這種事情,做和不做,瞎做和認真做,是完全兩回事。

    看上去就是調調天線,改改參數,但帶來的效果,就是天差地別。

    接下來,我們說說核心網。

    小棗君搞了10多年的核心網,對這個東西實在是既愛又恨。

    當年,核心網被公認為是公司所有產品里最難的。

    這個難,并不是指技術原理,而是項目交付。

    公司各個產品線,核心網產品線的產品類別是最多的——CS電路域、PS分組域、IMS域等等,幾十種產品小類,幾百種產品型號,令人眼花繚亂。

    隨便發個產品類別表,大家感受一下:

    上面這個表,還不包括5G,也沒有具體到產品型號(大約幾百種)。

    作為核心網工程師,不僅要懂核心網的整體架構,還要懂無數種核心網設備的硬件和軟件知識,知道如何進行調試、安裝和對接測試。

    核心網的網元多、設備多,所以網絡架構特別復雜。網元之間的接口和協議特別多,實現業務的流程極為復雜。

    這張圖,只是一個4G LTE而已……

    這些流程里面,可能出現問題的點很多,排查過程特別變態。這一點上,無線工程師是望塵莫及的。

    核心網的產品型號多,還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文檔特別多,學習過程特別痛苦。尤其是對新人來說,很不友好,直接懵逼,懷疑人生。

    核心網還有一點很變態,那就是風險大。

    核心網一旦癱局,就是重大故障,影響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用戶。這個壓力一般人承受不了,對心理素質要求極高。

    工作條件方面,核心網工程師好于無線工程師。核心網機房一般位于城市,不需要頻繁去偏遠地區,不用顛沛流離。

    差點忘了說了,核心網產品雖多,但是不走量,不賺錢,有時候甚至是白送。所以,核心網工程師的精神地位很高,物質地位很低。

    相比之外,無線是賺錢大戶。華為有“圣無線,神終端”之說,指的就是無線特別能賺錢。在中興,無線也是最賺錢的產品線。

    核心網工程師的發展道路也比較窄。

    無線工程師可以在設備商、運營商干,還可以去手機廠商、可穿戴設備廠商、路由器廠商。核心網工程師就不行了,除了設備商和運營商之外,沒有別的地方可去。離職只能轉行。

    最后再來看看傳輸。

    相比無線和核心網來說,傳輸的技術難度并不是特別高,也有點“小透明”。

    傳輸這個東西,說白了,分為兩塊,一個是底層(物理層),一個是上層(物理層以上)。再簡單一點,前者研究怎么跑得快,后者研究到底往哪跑。

    傳輸的底層(物理層),只研究一樣東西,那就是光。

    光這個東西,難就難在光模塊。光模塊里面,激光器發光、探測器收光。它的難點,在于光芯片。搞光芯片的公司不算多,大部分人都不會有機會去研究。

    除了光模塊之外,光通信設備內部,就是研究光路怎么匯聚,怎么分散,例如光交叉,ROADM、OXC之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難點在于WSS波長選擇開關。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怎么把一束光里面不同波長的光,給分開,送到不同的方向。

    WSS究極來說,是工藝問題,不是通信問題。所以,研究的通信人不會太多,跨專業了,是光學專業的人研究。

    除了光模塊和光設備之外,光纖和光纜,就是拉玻璃。這玩意在市場上純靠走量,和賣白菜沒啥區別,利潤微薄,不值得去做。

    從底層往上層走,就是FlexE、FlexO之類的東西。說白了,就是研究通道綁定和解綁,小馬路變大馬路、大馬路變小馬路的技術。

    再往上,MPLS、SR之類的,技術原理上也沒有特別難。

    傳輸的上層,說白了就是路由和交換,數通技術。

    這玩意,就是數據報文結構,還有高級路由協議。它們的基礎原理,肯定沒有空口難。路由協議就那幾個,吃透了,就完了。現在滿大街的HCIE、CCIE,基本上都是數通的。(相比之下,核心網都是專有協議、專有接口,難度更大。雖然現在5G也改簡單了,但2/3/4G還在,痛苦依舊。)

    傳輸工程師的外部工作條件,比較苦逼。

    首先,他們的工作環境,有時候和無線一樣差。

    其次,他們的工作風險,和核心網有一拼。

    第三,因為傳輸是通信設備之間的連接,和無線、核心網都有密切交集,所以,夾在中間,容易受氣。沒事的時候是“小透明”,有事的時候就推出來背鍋。

    傳輸工程師的就業面要稍微好一點,除了運營商、設備商之外,現在很多企業專網以及數據中心,都需要傳輸人才,選擇的余地比較多。

    好了,以上就是無線、傳輸和核心網的對比。

    歸納來說,如果站在技術原理的角度,無線最難。如果站在項目干活的角度,核心網最難。

    當然了,這些都是小棗君的個人見解,可能有失偏頗。各位如果覺得不對,歡迎留言拍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鮮棗課堂”(ID:xzclasscom),作者:小棗君,36氪經授權發布。